一個補丁花費了三千兩,還敢號稱最節儉的皇帝

歷史,並不是掩上的書卷,而是標示前路的指針。

如果無法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以史為鑑,有所變革和改動,那麼,社會就很難上升,歷史就容易循環。

歷史,和所有的事物一樣,既有它的大脈絡,也有它的小細節。弄不清小細節,就看不清歷史的真實;抓不住大脈絡,就找不見未來的方向。

這裡,就來說一說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皇帝的逸聞。

關於道光皇帝的詳細史料,可以看正史、讀實錄,此處,只對他做簡要的介紹:

愛新覺羅·旻寧(公元1782年~公元1850年),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年號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帝第二子,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旻寧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但其時社會弊端已積重難返。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廷戰敗,被迫於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此後八年,大清王朝內憂外患日益嚴重,太平天國運動已在醞釀之中,清廷陷入危機。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旻寧駕崩,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諡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慕陵,傳位第四子奕詝(即清文宗咸豐帝)。

一個補丁花費了三千兩,還敢號稱最節儉的皇帝

一、關於道光帝的節儉,先看看他自己是怎麼說的:


《大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朝)實錄》實錄67中,道光帝的遺詔中有:

“並躬行節儉為天下先。嗣位之初。即頒手諭。首戒聲色貨利。一切遊觀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絕勿為。此薄海臣民所共見。”

也就是說:道光帝躬行節儉,在天下人之先,希望自己能帶領一朝的風氣。在他即位之初,他就頒佈了諭旨。諭旨中提出,首先要戒除的就是聲色之娛,戒除對錢財、私利的貪妄;凡是一切遊戲、觀賞、玩樂、嗜好等等物事,只要是稍有涉及奢侈靡費,全都禁絕而不使用。這一切,也是天下人所共同看到、可以一起見證的。

二、道光皇帝的諡號為: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其中有“儉勤”二字,所謂“儉”,便是不能解釋為“節儉”,也可解釋為“不奢侈、不鋪張”;所謂“勤”,即“勤於政務”。帝王諡號或有溢美之嫌,但是,也是有規制、有考量、有論議的。

三、再來看一看對道光帝的歷史評價:

《清史稿》卷019《本紀十九·宣宗本紀三》中,史書對道光帝的評價中有:

“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闢也。”

《清史稿》的評價中,首先提到的,就是道光帝的“恭儉”。所謂“恭儉”,就是恭敬簡約;當然,這裡面也有節儉、不放縱的意涵。另外,還需要指出,所謂的“令闢”,指的是賢明的帝王。

簡單總結一下《清史稿》對道光帝的這一句評價:

清宣宗有恭敬的態度、節儉的美德;他寬宏大量、仁慈愛人;他是一位守成之君、是一位賢明的帝王。

當然,關於道光帝節儉方面的記述與評價很多,除了清人的記述與評價外,甚至還有朝鮮人的記述與評價,這裡不一一列舉。

一個補丁花費了三千兩,還敢號稱最節儉的皇帝

下面,說一則關於道光皇帝節儉及其相關的事情,希望大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一看皇室的節儉與浪費。

其實,這裡要說的關於道光皇帝的這件事情,在不同清人的筆記中,有過多次記述。而且,關於道光皇帝的這件事情,後人在引述之時,要麼以懷疑、猜疑、質疑的態度來面對,或以非笑、譏笑、嘲笑的方式來表現。不過,就我的觀察和判斷,這件事情,還是蠻有深意的。在對比各家的記述之後,我還是覺得,曾任京官、在京師部署就職十九年的何剛德的文字最可取。

這裡,就以何剛德《春明夢錄》捲上為依據,來說一說道光皇帝節儉及相關的事情。

這件事情,還需從清廷的內務府說起。

話說,清廷內務府和其他衙門一樣,都有各自的事務:

其他衙門的事務,一般稱之為庶務;所謂庶務,舊時指部會、機關所主管的各項事務;

內務府的職事,有點像是通常所說的賬房。

既然清廷的內務府有似於通俗所謂的賬房,那麼,普通賬房的弊病,內務府也會有,而且,內務府的弊病比普通賬房的更放大、更驚人。

普通賬房在做事時,會有折價、會有回扣;內務府也有,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普通賬房存在花賬現象,內務府也不例外。所謂花賬,指的就是虛報不實的賬目。

內務府之中,到處都是弊端。這些弊端,比起普通賬房來,要用程度來描述的話,那就是:

內務府的種種弊端,是普通賬房的百倍以上。

說到清廷內務府的弊端現象,須知:

這並不是清廷一家獨有的事體,自其而上、由其以下,各個朝廷都有,只是,嚴重程度不一樣而已。

而且,須知:

此類弊端的嚴重程度,也不見得就是近不如遠、今不比昔。

還有,須知:

這類弊端,在同一朝代之中,也不僅限於某個帝王主政時期,而是每個主政者都會有。

綜合以上,需要說明的是:

監督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那些掌握公共資源的人。而且,一定要先假設,那些掌握公共資源的人,肯定是會鑽空子、尋漏洞的,既知如此,然後,要從制度和律令上,來進行監督、制止、杜絕。

根據以上種種,可以推知,內務府的弊端,在以節儉著稱的清宣宗道光時期,當然也不可能絕跡。

據說,道光帝非常崇尚節儉,而且一直宣揚節儉的美德。

道光帝平常所穿的衣物,材料都是湖縐[zhòu]。

湖縐呢,是浙江湖州出產的一種絲織品。這種絲織品,在練染之後,表面會起明顯的皺紋,稱之為縐,縐以湖州所產為佳,所以,號之曰湖縐。

因為道光帝簡樸節約,所以,他的一條褲子穿了很久,都不捨得換新。

據說,道光帝的褲子穿久之後,褲腿的膝蓋處,就會磨破了一塊。侍候的人,要給皇帝換一條新的褲子,道光帝堅決不肯,他大約說是:

這條褲子還好好的,就膝蓋破了那麼一點點,縫補一下,還是可以穿的。

而且,道光帝一直堅持,不願意做新的。

當然了,皇帝是不能穿著褲腿膝蓋破掉的褲子到處走、不能這樣破破爛爛地去上朝、去見滿朝的臣工吧?於是,侍從就按照皇帝的旨意,命令內務府,負責對他的褲子進行縫補。

內務府得了差使,馬上執行皇命,對道光帝的褲子進行了縫補。

縫補之後,內務府在向內廷報賬時,縫補費用開價,竟然是紋銀三千兩。

道光帝看到賬單之後,大怒,道是:

這不是糊弄朕嗎?

縫補褲腿膝蓋處一個小小的破洞,竟然報賬三千兩銀子,這不是拿朕當傻瓜嗎?

大怒之後,道光帝嚴厲詰責內務府: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內務府負責縫補褲子的主管回答道:

“皇上所穿的褲子,不是普通的湖縐,而是屬於有花的湖縐。為了縫補妥帖,為了花樣、花色能夠和皇上褲子一致,為了縫補得天衣無縫。內務府執行縫補的差役,在縫補過程中,找了很多湖縐,很少有可以和皇上褲子膝蓋磨破處的花頭恰好匹配、彌合無痕的,前前後後,一共剪了幾百匹的湖縐,才把這個差使辦好。所以,花三千兩銀子,還是節約著來的!”

這樣的回答,一般人聽了,大約都會覺得是合乎情理的吧。

想來,對此解釋,皇帝也會無話可說吧。

至於這個事情怎麼處理,沒有詳細的資料,也就無從得知了。

由此事件,可以簡單看出,其實:

一來,標榜是一回事,實際情況又是一回事;

二來,上面的宣傳是一回事,下面的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三來,上面無論如何制定規則,下面都會想出對策;

四來,最重要的是,上面要抓大事、明世情,才不至於闇昧;下面才不會絞盡腦汁想法子應付、或者做表面文章、或者搞形式主義;

五來,一切的問題,最終都是體制和制度的問題。

清宣宗道光皇帝縫補褲腿的事情,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由此推想,當時的其他事情的狀況如何,大概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個補丁花費了三千兩,還敢號稱最節儉的皇帝

話說到這裡,再延伸一下。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帝時,有一次,光緒帝在書房與其師傅翁文恭(翁同龢)閒談。閒談之間,光緒帝問師傅道:

“師傅每天早上起來,進內廷的侍候,吃的是什麼點心啊?”

翁文恭回答道:

“每天早上吃三個果子(即雞蛋包)。”

光緒帝接著說道:

“師傅每天早上的點心,要花費九兩銀子啊!”

光緒帝之所以這麼說,大概是因為御膳房報賬時,一個雞蛋報價三兩銀子。

簡單查閱資料,據有人推算,說是清光緒帝時期,一兩銀子可以買750個雞蛋。此可作參考,不知道這個結果準不準確。

話說,那個時候,內廷基本上都是由孝欽太后(慈禧)掌管的。孝欽太后是生長在寒門的,民間的瑣事,她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就這樣,內務府都敢矇蔽。

看來,內務府的弊端,已經積重難返了。

看來,大清王朝的弊端,也已經積重難返了。

一個補丁花費了三千兩,還敢號稱最節儉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