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作家汪曾祺及其名作《受戒》


當代作家汪曾祺及其名作《受戒》

汪曾祺(1920—1997年),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當代作家汪曾祺及其名作《受戒》

汪曾祺一家

出身書香門第的汪曾祺自幼聰明好學,五歲起開始輾轉各地求學,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先生。大學期間,汪曾祺與同學創辦了《文聚》雜誌,並開始發表詩歌和小說。大學畢業到解放前的5年多時間內,一直輾轉各地教書併成家,期間創作不斷,於1949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集《邂逅集》。解放後,先後在《北京文藝》、《民間文學》等雜誌任編輯,後被打成“右派”下放,直到1961年才調回北京京劇團任編劇,後出版了他的第二個作品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曾受到迫害,因參與京劇《沙家浜》創作而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文革後,汪曾祺迎來了他人生的創作高峰,發表了大量的小說、散文、評論和隨筆等。代表作有小說《受戒》、《異稟》、《大淖記事》等以及散文集《蒲橋集》、《蒲柳深處》等。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一生坎坷,歷經苦難,但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書寫下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

當代作家汪曾祺及其名作《受戒》

汪曾祺和恩師沈從文先生

當代作家汪曾祺及其名作《受戒》

《受戒》是汪曾祺1980年創作並發表的短篇小說,曾獲得《北京文學》評選的1980年度優秀短篇小說獎。

當代作家汪曾祺及其名作《受戒》

故事的時間背景是亂世,地點是一個叫趙莊的地方。趙莊有座荸薺庵,庵內有個13歲的小和尚明海,家裡因為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帶來出家。舅舅是庵裡的當家和尚,庵內的和尚們並不恪守佛條戒律,和普通人一樣過著世俗的生活。小明海在第一次來庵上的的路上認識了家住荸薺庵附近的小英子,從此明海老往她家跑。明海會描畫,這一技藝令小英子即將出嫁的姐姐著實風光了一回——大英子照他描的畫繡出來的鞋三十里方圓都傳遍了。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一起栽秧、薅草、車水、割稻子、打場看場。四年以後,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沙彌尾”,將來能做方丈。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數天後,小英子又划船把受過戒的明海接回趙莊。回來的路上,小英子要明海不要當沙彌尾也不要當方丈,要給他當老婆,天真的明海高興的一一應下,於是故事結束了。作為沈從文先生的高足,《受戒》和《邊城》一脈相承,小說語言簡練無華,人物單純樸實,風格清新雋永,無不體現出詩情畫意和人性純良之美。

當代作家汪曾祺及其名作《受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