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立儲密詔藏於正大光明匾後,就不怕被人偷走?

序言:

清朝的“秘密立儲詔書”有點蹊蹺。

雖然是“秘密立儲”,但滿朝文武都知道那張密詔藏於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皇帝們就不怕有飛簷走壁的武林高手,將詔書偷去或者塗改一番?既然是“秘密”,又為何搞的人盡皆知?


一:“正大光明”匾額的來歷?

首先,所謂的“正大光明”匾額,在哪裡呢?

在“乾清宮”。

清朝立儲密詔藏於正大光明匾後,就不怕被人偷走?

▲乾清宮。

清朝立儲密詔藏於正大光明匾後,就不怕被人偷走?

▲乾清宮。

清朝立儲密詔藏於正大光明匾後,就不怕被人偷走?

▲懸掛在乾清宮正中的“正大光明”匾額。


乾清宮是內廷正殿,內廷後三宮的第一宮。順治帝與康熙帝曾一度將乾清宮作為自己的寢宮。兩位皇帝除了在乾清宮睡覺,還在這裡辦公,比如批閱奏章,會見官員使節,舉行皇家典禮等。可以說是順治和康熙的“本命之地”。

這塊高懸在乾清宮正中的“正大光明”匾額,是由順治帝書寫的,寓意天地正大,日月光明。他希望之後坐在這裡辦公的子子孫孫們看到了匾額,能不忘初心,愛護子民,珍惜祖先打下的江山。

據清《史稿記》載,匾額原件存放在故宮御書處,乾清宮掛著的那一副是乾隆帝臨摹拓印的,但不巧的是嘉慶期間乾清宮失火,“正大光明”匾額被燒燬。之後嘉慶帝命人重新臨摹拓印了一副,也就是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那一副。


二:為何要將立儲密詔藏在正大光明匾後?

為什麼會將關乎國家命運的立儲詔書藏在一塊匾額後頭呢?這也太隨便了吧?

其實剛開始清朝也是公開立儲的。“秘密立儲”這個制度,起源於雍正時期。

當時的皇子之間,為了爭奪皇位,明爭暗鬥非常激烈。雍正的八弟和九弟死於謀權篡位,雍正的兒子弘時因為想謀得太子之位,也被削藉處死。而雍正自己的皇位,是踏著“萬骨枯”,經歷“九子奪嫡”才換來的,其中的艱辛與兇險,他最清楚。

清朝立儲密詔藏於正大光明匾後,就不怕被人偷走?

▲懸掛在乾清宮正中的“正大光明”匾額。

繼位後雍正深感清代的立儲制度弊端諸多,他眼見著許多皇室子女為了爭奪皇位,前仆後繼地倒在了血流成河之中。他決心要更改這個鄙習

於是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臣子開會。會議的中心思想就是:“我的兒子們還挺年輕,確定繼承人的事情呢,需要更謹慎一點。為了阻止他們爭奪皇位,我已經秘密地將繼承人的名單寫好了,這會兒已經封存在盒子裡,存放在乾清宮最高處的"正大光明”匾額後面了。

自此,雍正開啟了清代的“秘密立儲制”


三:立儲詔書就不怕被偷嗎?

然而,立儲密詔,就公然存放在一塊匾額之後,就不怕被偷換嗎?

不怕。

因為有以下兩道措施保障。

清朝立儲密詔藏於正大光明匾後,就不怕被人偷走?

▲藏有立儲密詔的“建儲匣”。

清朝立儲密詔藏於正大光明匾後,就不怕被人偷走?

▲藏有立儲密詔的“建儲匣”。

(1)重兵把守:

首先,乾清宮作為順治康熙的寢宮以及辦公地,雖然雍正移居養心殿,但乾清宮仍舊是皇帝們選派官吏,批閱奏章的重地,日夜都有大量守衛把守,想混進去塗改立儲密詔,幾乎不可能。


(2)密詔是“一式兩份”的:

其次,即使有哪位“武林高手”偷得了立儲密詔併成功替換成另一份自己心儀的人選上去,結局也不會如願。因為皇帝的立儲密詔,一向是一式兩份的。其中一份我們都知道,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的“建儲匣”內。另一份,由皇帝親自保管。皇帝駕崩後,由顧命大臣們一同取下匾額後的“建儲匣”,與皇帝自己保管的那一份作對比,確認無誤後,才會正式宣佈皇位繼承人選


西奇妹說:

你們知道,史書上寥寥幾筆的背後,往往是血流成河。

總體來說,清代的“秘密立儲制度”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諸子爭奪皇位的矛盾。無形中將“抱恙”的山河,過渡成“無恙”。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給西奇妹,發表你的想法。

-------------------------------------------------------

參考材料:

趙爾巽,《清史稿》、

弘旺,《皇清通志綱要》、

閻崇年,《清宮疑案正解》。

本文配圖除特別註明,均來自於網絡搜索。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