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广府是一个伟大的民系?

我系广府人


广府即广州府,但现在广府人已经突破了广州府的概念,想表达说粤语或白话的全部人的代表。

大家知道广府人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吗?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客家人与潮汕人的概念出来了,那么说白话的人是否也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呢?所以白话区的代表广州府就出来了,作为广东历史以来的经济政治中心,容易被各方接受,所以广府人的概念就出来了,也被广大白话区接受(广西白话区半推半就地接受)。

接下来我说一下广府人的伟大,广府人占尽广东的膏腴之地,历来是广东的经济文化中心,也吸引了各地的人才,也同化了各地的客人,兼容并包,状大广府人,造就人广府文化的杰出,人才辈出。广东文化第一代表广府,客家潮汕与广府既分明又统一,造就广东文化。

但是,我非常反对广东人的三分法既广客潮,何必细分画门派分界限?这些在国家大一统之下都是渣渣。我认为广东人的三分法造成了广东的族群对立,与分化。实质上广客潮的分化与区别并不是很大。但是现在广东人一谈起来必三族归类,非要分个广客潮的区别。在80代初以前还真没有这种分法,你是某地人就是某地人某地口音,然后大家一起求共同点。没必要画小圈子抱团取暖求生存。因为在你画圈抱暖的同时你就已经把圈外的大世界排除在外,或者对立起来。我们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尊重对方,求共同点,谋取未来之发展。

最后我祝愿广东的广客潮团结共创广东美好未来,消除广客潮的门户之别,共话广东美好明天。



我本善良57671504


这个问题真是用心险恶!

为什么说?问题是,谁说了广府什么什么!这是妄图分裂中国人的狼心贼子的提问!

既然问了,我就回答你——

广府人源自中华各民族,随秦统一中国后,在行使岭南行政管理权的时候,被中央派驻岭南,这就是最早的广府,然后,宋末蒙古人入关,中原逃难一批人到岭南,明末满族人入关,中原又逃难一批人到岭南……同时,因各种原因和需要,中原各族人都有迁徙到岭南……所以,说广府之伟大本身就等同于中华各民族的伟大!


红茶馆跑堂


广府民系,分布于两广、港澳及东南亚、欧美、澳州等地区的华人,以粤语为母语,



广府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特别是近现代,正是这些广府伟人在中国掀起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创建了全新的社会制度;现代广府人也以满腔热情投入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体现了广府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敢为天下先是广府人鲜明的性格特征。翻开史册,敢为天下先的广府人比比皆是:

中国佛教的实际创始人六祖慧能是广府人,他被誉为东方的释迦牟尼,他的禅宗影响了整个世界。慧能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圣人",其塑像矗立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里。

广府人康有为与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开启了千年暗室,一灯即明的作用。康有为被称为中国的维新之父。康有为及其追随者在朝野刮起了一场改革风暴,所触及的范围包括:经济方面,鼓励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修筑铁路,开采矿产,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允准创立报馆、学会;政治方面,删改则例,裁汰冗员,裁撤闲散重叠的机构,允许大小臣民上书言事;军事方面,严查保甲,实行团练,裁减旧军,督练新军。

【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是广府人,他的伟大绝对不在孙中山之下。他提出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方略,在当时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他被称为中国启蒙思想家。《盛世危言》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毫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从而提出了对中国社会进行全面改造的方案,在经济上开展“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文化上推广西学。康有为、孙中山都深受该书影响,毛泽东年轻时也经常阅读《盛世危言》

广府人国父孙中山在广东发动的反清革命时,被天下视为大逆不道。在当时的逆境下,国父孙中山先生独能坚守其宏愿,以担当世运的精神与魄力勇往直前,称他为“敢为天下先”的革命先驱,当之无愧!!正是国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将近三百年的封建王朝。以新的生产关系代替了旧的生产关系,创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如是广府人,1909年,他试制成功了第一架飞机,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航空之父!

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是广府人。1905年,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出色完成了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程,他也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

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是广府人,著有【西学东渐记】,他被形容是第一个“打开窗口看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也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是广府人。在淞沪会战中,正是他们领导的粤军,打得日军四度换帅!

抗清英雄袁崇焕是广府人。袁崇焕率领的粤军在宁远战役、宁锦战役大败清军。

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如是广府人,1909年,他试制成功了第一架飞机,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航空之父!

中国的语言学泰斗王力先生是广西广府人,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现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古代汉语》教材就是使用王力先生主编的版本

中国杰出的光学专家、摄像师邹佰奇是广府人。

中国近代机器缫丝业的开山鼻祖陈启沅是广府人。

中国建筑之父梁思成是广府人。

中国第一个总理唐绍仪是广府人。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是广府人。

中国物理之父是广府人吴大猷,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共同导师。

中国岭南画之父是广府人高剑父。

清华大学的创办人是广府人唐国安。

北京大学的创办人是广府人梁启超。

陆浩东,中山广府人,被孙中山称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现代广府人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7年福布斯中国十大富豪广东人占了四位,除了马化腾来自潮汕,其余三位全部是广府人,他们是:杨惠妍、何享健、张志东。

2018年福布斯中国十大富豪广东人占了六位,除了李嘉诚、马化腾来自潮汕,其余四位全部是广府人,他们是:李兆基、杨惠妍、何享健、吕志和。仅是广府人的富豪就可以秒杀整个中国的富豪了!

广东的科学院士、工程院士有177位,而广府人占了三分之二:何镜堂、刘颂豪、黄翠芬、曾溢滔、胡经甫等等。可见广府人才辈出。



我说孙中山是广府人,肯定有不知情的客家人站出来反对,那么,我就浅谈下孙中山的祖籍问题。

按国父孙中山的族谱记载,孙中山的祖籍来自东莞上沙的广府村落,明朝已迁入中山了,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而不是罗香林虚构的清朝才迁入中山。

孙中山是正宗广府人。翠亨孙氏无论从相貌、语言、风俗、饮食、建筑等都是典型的广府人,没有半点客家人的影子!

孙中山及翠亨村孙氏说的是广府石岐话,不会讲客家话。

翠亨孙氏住的是三间两廊结构的广府建筑,不是客家围屋。

翠亨孙氏舞狮是广府南狮,不是客家狮。

翠亨孙姓吃的是香芋扣肉,不是客家酿豆腐和梅菜扣肉。

翠亨孙氏听唱的是广东音乐,不是客家山歌。

翠亨孙姓是广府装束,没有客家凉帽和客家蓝衫。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身份的认同。按客家学者罗香林虚构的情节,孙中山的祖先在清朝迁入中山。问题来了,如果孙中山的祖先真是客家人的话,为什么孙中山的祖先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完全不会说客家话了?而翠亨附近所有的客家村落依然直到现在还是说客家话?为什么偏偏就孙中山的家族不会说客家话?以东莞虎门的陈村为例,陈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陈村附近的邻村的几条村全部是广府村落,可就这种情形下,直到现在陈村依然语言不变,依然是说客家话,这种情况整个珠三角都存在。如果说孙中山的祖先是客家人的话会这么快就全部不会说客家话了?有人说,客家人会说粤语不奇怪呀,可会说粤语与本就是说粤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孙中山是客家人的话,孙中山即使会说粤语,可为什么完全不会客家话?这不合逻辑。

有人胡编乱造,居然说孙中山也会说客家话,我有必要打脸这人。

在《孙逸仙传记》一书的作者林百克途述孙中山反对母亲给姐姐缠足的对话。孙中山的母亲断然说:看看客家人吧,没有一个缠足的。你想你姐成为一个客家妇女还是中国妇女?你想她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还是成为一个外乡人?可见孙中山的母亲对客家人的蔑视。从孙中山的母亲对客家人的蔑视可见,孙氏根本就不会说客家话,也不会是客家人。很多人不知的是,林百克是孙中山的追随者及法津顾问,他追随孙中山有十五年之久,他的话是可以信赖的。

对于翠亨孙氏所用的语言,孙中山胞兄的后裔孙满、孙乾给出答案:“或有人言,翠亨孙氏为客家人,讲客家话。翠亨附近确有客家村,村民讲客家活。唯吾翠亨孙氏并非客家人,也不讲客家话。国父同吾辈谈话讲广州粤语,与部下讲话或用国语。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国父讲半句客家话。”

紫金的孙琏昌是被罗香林虚构的迁入中山的始祖,是孙中山的直系祖先。但实际上,按紫金的《孙氏族谱》记载:琏昌公,移居增城,于后未知。也就是说紫金的族谱只记载此人迁到增城后就失踪了,并没有记载迁到香山!连紫金孙氏的族谱也不支持此人是孙中山的祖先!此人可能迁到在增城后可能疯了,也可能在增城死了,总之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也没有实物证实孙琏昌是迁到中山,全凭罗香林虚构杜撰。紫金的孙琏昌与翠亨的孙连昌不是同一个人。而根据孙中山的《孙氏族谱》告诉我们,翠亨孙氏来自东莞上沙村,不是紫金。两地的族谱都明确地告诉我们,紫金孙氏与中山翠亨孙氏没有源流关系,罗香林造假已真相大白。

对于自己被客家,对于客家人的意淫,翠亨孙氏十分愤怒。当时孙家内部为消除这个客家人刻意制造的“误会”,于1998年6月6日达成一致共识,发表了名为《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的联合声明,并特意让《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公开流传出来,里面非常明确地否认了所谓的“孙中山客家论”,特意写上:“唯吾翠亨孙氏,并非客家人,亦不讲客家话。”其第一页签名里就有孙科四个孩子的签名,现原件保存于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我系广府人


本条回答里刻意菲薄当然不可取,但过分吹嘘亦不可。老实说广府名人中有些是糊涂帐,因为某些因素被归类为广府名人中。

比如说六祖慧能。六祖慧能在《坛经.行由品》中自叙道: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其门人法海在《缘起外纪》中更述云:大师名慧能,父卢氏,讳行瑫,唐武德三年九月,左官新州。

《僧传》就六祖本贯家世作一简述:六祖慧能,俗姓卢,父讳行瑫,本贯范阳,唐武德三年九月左降新州。

《宋高僧传》卷八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传里,有其本世居范阳,厥考(父)讳行瑫,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终于贬所。

可以清楚地看到六祖本是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卢氏,因父亲获罪贬官于岭南(今云浮市新兴县)。因此六祖慧能不是广府人,他只是一个生活于广府地区的河北人而已。不知为何有些人会将其列入广府名人名单中?如果说慧能随父亲贬官至岭南,便能算广府人的话,那么韩愈被贬官至潮州,是否韩愈便是潮州人?柳宗元被贬官至永州,便成了湖南人?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便成了安徽人?王安石被贬至南京,便成了江苏人?苏东坡被贬至杭州、黄州、颍州、惠州、儋州,那么是不是说苏东坡分别又成了浙江人、湖北人、安徽人、客家人、海南人?

另外再说说袁崇焕、梁启超、康有为。这三人民系归属也是一笔糊涂帐,扯也扯不清。有声音说三人是广府人,但也有说是客家人的。康梁二人现在手头上资料有限,姑且不予探讨,只说说袁崇焕。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时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在宁锦大战之中谋略失当,种种表现让人大失所望。袁崇焕自己也很知趣,于该年七月向天启皇帝上《乞休疏》,引咎辞职。天启皇帝随即批复:“袁崇焕暮气难鼓,物议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

袁崇焕因此回到东莞水南。当时,正值水南父老重修三界庙,于是他们便请袁崇焕写疏文。袁崇焕在《重修三界庙疏文》中写道:“予请告以还”。疏文中的“予里”、“吾乡”、“同乡”、“里人”之“乡”与“里”,均指东莞水南,袁崇焕自署“里人”,即是说自己是东莞水南人。

而北京孔庙存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题名碑记上第三甲第四十名进士,赫然刻着:袁崇焕,广西藤县。

而众多史料亦支持了这个说法:《明实录崇祯实录》卷三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癸亥条云:“崇焕,藤县人,万历己未进士。”《国榷》卷九一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条云:“崇焕,字自如,藤县人。”另据《明季北略》卷二“袁崇焕守宁远”条云:“袁崇焕,号自如,广西梧州府藤县人。”

甚至,连袁崇焕本人也说自己是藤县人。他在《天启五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言“臣籍已属西江”,西江即浔江,指藤县。

而根据清朝道光年间的广西巡抚梁章钜考证,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实居广西平南,又寄籍广西藤县。袁崇焕继嗣元孙袁炳在乾隆四十九年撰的《袁氏家谱》中就写:“(红瑁)公长子游粤西山川兼贸木材,定居平南白马”。乾隆二十一年修的《平南县志》记载:“袁崇焕,字元素,祖籍东莞,父子鹏徙平南白沙村,与藤县接壤,万历丙午,崇焕由藤县籍中式举人,己未进士”。

至今上述三地仍在为袁崇焕故里争议不休,各有说辞。亦有说袁是广府人的说法,也有说是客家人的说法。可以说至今仍然是一笔糊涂帐。

后面就来重点说说孙中山祖籍之争。

话说1942年民国政府先后收到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和国民党党史会编撰邓慕韩关于孙中山祖籍的学术考证著作。有趣的是罗香林考证孙中山祖上由河源紫金迁徙,经增城入涌口再定居于中山翠亨村现居地,而邓慕韩则考证孙中山祖上由东莞迁于涌口,再迁入翠亨村。两说可谓针尖对麦芒,水火不相容,后世概两说为紫金、东莞两说。

在1940年时民国政府便通令全国,尊孙中山为国父。国父之家世源流,国府自是看得格外之重,当即派员至广东、江西、福建三省多地,严令调查清楚上报。罗香林紫金说考证孙中山祖上由江西宁都开基祖孙誗肇始,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孙友松徙于广东河源紫金,孙连昌经增城入涌口,孙连昌之孙孙殿朝迁入翠亨村。邓慕韩东莞说考证孙中山祖上孙常德经韶关珠玑巷入东莞上沙村,孙礼赞迁入涌口,孙瑞英迁入径仔蓢,后来孙殿朝迁入翠亨村。

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罗香林考证是正确的。宁都、长汀、紫金、增城等地的祖茔、族谱与翠亨孙中山家传,由孙中山胞姊孙妙茜珍藏的《列祖生殁纪念簿》完全衔接。而邓慕韩考证的那条路线却始终无法找到孙常德的坟茔,而入粤前世系居地皆不明,入粤后的世系传代更多有抵牾矛盾之处。

调查结果最终呈报予国府。当时国府郑重其事,由蒋中正领衔,孙中山之子孙科、于右任、张继、邹鲁、吴铁城、吴稚晖、陈立夫、王云五等人参予考核。这些人基本都是同盟会元老,与孙中山相知相交愈二十年。其中孙科自不必多说,蒋中正作为孙中山接班人,鞍前马后,辛劳远甚,尤其是当年永丰舰事件,片刻不离须臾。于右任、张继、邹鲁、吴稚晖均与孙中山相识于微时,孙中山在日本创立同盟会时便相知甚深。而且他们本身便是饱学耆儒,一代大家。鼎鼎大名的于右任不必说了,张继是国府国史馆馆长,邹鲁是中山大学首任校长,而且是孙中山遗嘱签名见证人。吴稚晖掌国家文脉,与钱穆等齐名,后来还荣获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艺术伟人"殊誉。陈立夫曾任蒋中正秘书,他的叔叔陈其美与孙中山交情匪浅。而吴铁城与王云五不单是民国干员,他们还是孙中山的同乡。吴铁城在檀香山与孙中山一起时,主笔同盟会《自由新报》,健笔如椽,堪称是同盟会的文胆。王云五不单是孙中山同乡,更是孙中山同村挚友陆皓东表弟,而且还担任过孙中山秘书。当时王云五任上海商务出版社总经理,对近现代中国出版事业贡献巨大,后来赴台后更有博士之父的美誉,仅以一人便带出了三十多位博士硕士。这些人与孙中山不是父子,便是故旧、挚友、同乡、多年同事,这样的鉴定阵容现在不可能有,将来亦不可能有。若论对孙中山家世熟悉情况相信不会有比他们更了解的人了。

经过他们详细考核论证,结合调查呈文,一致认可罗香林考证的紫金说。并颁发了国家学术奖予罗香林,罗著《国父家世源流考》马上由商务出版社付梓出版。邓慕韩的著作则束之高阁。罗香林的著作当时还得到了孙中山女儿孙琬和儿媳孙陈淑英(陈女士亦是孙中山三叔孙观成外孙女)的一致认同。自蒋中正以下皆有题跋作序。从此以后,凡国内国际通讯社、学术著作提及孙中山祖籍时皆依罗香林考证结果,孙中山是客家人的观念深入人心。

时间来到八十年代初,一些学者重拾东莞说,代表主要为中山大学教授邱捷。在这期间,邱捷等据说是发现了孙中山的祖谱。邱捷等主要根据这本祖谱的内容再度竖起被否决多年,无人问津的东莞说。而与之相对的,中山大学教授潘汝瑶、李虹冉,华师大教授何国华等亦析源辨流,为紫金说撰文。

这段时间学术争议面广泛,众多研究机构、大学学院的学者、教授纷纷卷了进来,各抒己见,一时间好不热闹。下面按照时间先后,罗列紫金东莞两说的新论据。

1894年孙中山偕同乡陆皓东至天津谒盛宣怀并投《上李鸿章书》,此书起文言:窃文籍隶粤东。1912年至1925年间孙中山口述,美国前外交官林百克执笔的唯一一本孙中山首肯的英文版回忆录《孙逸仙传记》中孙中山亲口说:吾族源于东江公馆。1918年5月26日,孙中山在大埔县三河坝检阅粤军时,赴梅县松口拜会革命元老谢逸桥兄弟,对当地父老说,自己是客家人。上述是孙中山本人亲口所说,可为紫金说佐证。第二点东莞学者认为是孙中山口误,或者是林百克记错,亦或者出版时出错,公馆应为东莞之误。但遍翻该书,除此一重大关节东莞学者认为有歧义,其他通通无异议。按孙中山早岁留学于檀香山、香港,英语娴熟,不比汉语差,何以在这至重至大家世问题上会口误?而林百克早年为美国派驻菲律宾的外交官,擅于法务。因家中请的中国厨师阿普是孙中山的革命信徒,林百克对当时中国革命和领头人孙中山多有耳闻。后阿普毅然回国参加革命,事败后被清廷处决。林百克深受触动,对孙中山从此心向往之。后来林百克来到中国,见到孙中山后被孙中山聘为国府法学顾问。林百克坦露愿为孙中山作传。孙中山欣然同意。这也是孙中山唯一认可的回忆录。孙中山不单止期冀世人对其多能了解,更看重的是林百克美国外交官的身份,这会让外国人更直面了解中国革命实情。在林百克面对面访谈孙中山和其家人的几年间,孙林两人同住一起,侃侃而谈。因此就上述情况而言,看不到有误言误撰的事情。而且结合孙中山多次在公开场合、与家人交谈内容判断此处记载是正确的。

1942年孙科提议,由紫金当地士绅牵头成立中山中学,这是全国最早也是唯一冠名中山中学的学校,其他地方全是中山纪念中小学。校名由孙科题名。当年紫金县孙中山祖籍纪念馆开馆。

1943年7月,东莞说学者邓慕韩曾撰专文,分寄孙科与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谓罗香林教授不应明言孙家上世为自紫金所迁出。至八月十日,邹鲁即命其秘书致罗香林一函,谓“此事昨晤哲生(孙科)先生,伊谓‘邓实糊涂,余十二世祖与紫金者相同其名字,竟称偶合。且(余家)孙氏(在中山县)无祖祠,不能强余认其他孙氏宗祠为余之祖祠也’”。而在1972年在台北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客属大会上,孙科欣然接受成为客属大会名誉会长。而且当众说父亲曾告诉他祖上源于永安县(即今日之紫金县)。后孙科撰写《八十述略》,为《乐安孙氏族谱》作序均对自己家世源于紫金多有阐述。

1966年孙婉出席香港五华同乡会(其夫戴恩赛为梅州五华客家人)时说其父亲在她结婚前曾高兴地对其母说戴元(戴恩赛)人品好,学问好,又是老同乡。按孙中山祖籍地河源紫金县中坝镇以前属梅州五华管辖,故孙中山有此说。

1983年春,有人将东莞说的《孙氏家谱》影印件从美国寄给台北的孙中山孙子孙治强。孙治强认为该谱与自己的家谱不相符,为免以讹传讹,特请台湾学者谢福健详细研查,以正谬误。谢福健经广泛调查了解,走访了孙中山在台湾的家属及曾追随孙中山或深悉其家世情况的有关人士。如孙中山儿媳孙陈淑英、孙治强夫妇、史学家陈槃,孙中山党务书记张民权、薛岳将军等。经谢福健详加考证,所得结论众口一词“孙中山系客家人,老家在紫金”。孙陈淑英还为此亲自题词,并盖私章确认。

谢福健后来根据孙陈淑英和孙治强两母子的意见,于当年编著出版了《国父家世源流汇述》,由台湾著名史学家黄季陆题字,孙治强等作序,批驳了东莞说的族谱。

以上大致为这段时间紫金说的一些佐证,可以看出不管是舆情还是家族内部都是倾向于紫金说的。下面转述东莞说的内容。

邱捷等声称五十年代由孙妙茜捐献出孙中山族谱。可以清晰看到此处声言与孙中山、孙妙茜、孙科、孙婉、孙陈淑英等人的表述有非常大的出入。孙中山在林百克访谈中直言在翠亨当地繁衍了数代,并无族谱祖祠在当地。孙妙茜在三十年代曾多次接受罗香林、邓慕韩、钟公任、王斧、林一厂等紫金东莞两说学者的专访,当时只出示了家传的《列祖生殁纪念簿》,并言这是家世唯一信物。孙科等人的表态亦是如此。所以说此族谱出现得可谓十分突兀,与孙家家人的说法大相径庭。而且查孙中山之父孙达成逝世于1888年,孙母杨氏逝世于1910年,当日既有族谱的话,两位老人自当如《列祖生殁纪念簿》般传承于子孙之手。虽说孙中山为国事奔走,颠沛于海外,但大哥孙眉可是守在孙母病榻前。既有族谱当托于儿子保管,并非付于外嫁的女儿,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很多学者对此本族谱均持保留意见。但既然论据已经提出来了,各大机构学者亦着手研究。以下便是研究结果。

依据东莞族谱记载,一世祖至四世祖妣均没有承传记录,空缺,只有一世祖妣陈氏在列。也就是说前文邓慕韩考证出的开基始祖孙常德其实并不在该族谱之列,后人不知开基祖这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是非常罕见的。五世礼赞从东莞迁居来涌口村居住,六世乐南,七世空缺,八世怀堂,九世、十世空缺,十一世瑞英(1774年从涌口村迁迳仔蓢村),十二世连昌(亦有多处作建昌,在多位东莞学者笔下亦有引述,此与孙中山家传《列祖生殁纪念簿》记载有出入。该谱仅续至十三世孙迥千而终,后无果)。

根据邱捷等人的披露,结合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的内容可知一是弱族升格为望族。该谱在邱捷等人笔下填补了七世(邱捷考证孙中山七世祖是孙耕隐,但另一位东莞学者谭彼岸则撰文认定为孙容窝,后来东莞族谱定为孙耕隐,但未作专门学术考证说明,或者是因为后来谭彼岸移民美国,而邱捷始终居于广州之故)、九世、十世(此世有极大争议,此世为孙植尚,在不少东莞学者的笔下此人为孙氏十四世)的空白,增加了过去尚无人知晓或无法考证的20多个子孙,而增加的子孙大部分没有生卒时间。由此,把孙中山一族从外地迁来不久的弱族,升格为当地的望族。

第二七世妣王氏按谱中生卒年为公元1523年至1565年,但该谱又写明王氏享寿79岁,若依谱中生卒年月则对应不上,享年只有42岁。矛盾抵牾,不能采信。

第三八世考怀堂,生终年月无考,享寿72岁。妣陈氏生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初四,享寿88岁。按推算,七世祖妣生不出八世祖怀堂。因八世祖无论是七世祖谁人所生,都相差110岁以上。百岁老人如何生养?

第四八世祖生不出九世祖4个儿子。从此谱可以仔细看出,八世祖妣陈氏与九世的东园、派源、辛霞有较确凿的生卒时间记载,而长房派清无生终可考。八世祖妣生于1641年,九世祖东园、派源、辛霞分别生于1608年、1616年、1624年,也就是儿子比母亲分别大17岁、25岁、33岁。从此谱的年轮看,十世成了九世的父辈甚至祖辈。因为九世列祖妣生年在1611年至1625年,而十世祖各房生年在1576年至1582年,子大于母29岁至50岁不等。

第五从十一世各兄弟看,同样发现一个问题,上一辈生不出下一代。从这两代可看出承接断层,相隔甚远。十世列祖妣为1584年至1587年生,十一世兄弟则为1652年至1683年生,按这样计算最大的祖妣即使16岁生小孩,也与最早出生的十一世祖友义公相隔52年,大的相隔80多岁。更让人郁闷的是有些祖妣死了儿子还没有出生。

第六是十一世孙瑞英无后。按该谱内容记载,十一世孙瑞英无妣,也就是没有老婆。没有老婆自然不能开枝散叶,那么后面的世系由何而来呢?

第七该谱明载孙瑞英于1774年由涌口迁入径仔蓢村,而孙中山生于1866年,是孙家十八世。不过百年,一个家族竟能传承七代人?(而且东莞说学者胡去非、孙绳武、谭彼岸又推翻族谱,考证孙瑞英是孙中山的七世祖,这样时间跨度更大,更接续不上。后来东莞说学者李伯新、邱捷发明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计算世系新方法,即从孙中山本人身上向上推溯世系。如此孙中山是翠亨孙氏一世祖,其父孙达成为二世祖,其祖父孙敬贤为三世祖,以此类推。但问题又来了,向上推溯至孙瑞英时,孙瑞英非七世,乃是八世。而且遍览古今中外,也绝无如此计算家族世系的例子,如此世系代代不同,而且谁为尊,谁为幼?)

第八十二世孙连昌生终年为康熙至雍正年间。而该谱中明载十一世孙瑞英在乾隆年间(1774

年)迁入径仔蓢村。按时间世系推算孙瑞英此时大概有一百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如此寿年倒确实罕见。而且在东莞学者的考证下,孙瑞英的记载在同治年间仍有见。此时孙瑞英已有两百岁左右的年纪。查孙连昌享寿六十岁,孙迥千五十三岁,而孙瑞英却起码活了两百多岁,确实令人感觉不可思议。

第九孙连昌、孙建昌是否为同一人?终前文所述,孙家《列祖生殁纪念簿》上明载第一世为孙连昌,而东莞谱中多处作孙建昌,两者可是同一人?另外东莞说认为孙瑞英由涌口迁入径仔蓢开基,既为开基祖,为何孙中山家族代代相传的《列祖生殁纪念簿》上却不予记载这位开基祖以及先代列位祖妣?这也是令人费解之处。而且既然孙瑞英开基于径仔蓢村,又于何世迁入翠亨村呢?此亦无记录。

关于该本族谱记载内容尚有多处存疑之处,待日后收集资料完备再一一指认,现在姑且仅列出上述几项。

东莞说认为孙家不会说客家话,经过多年考证是不确的。孙家内部会说客家话,认同客家习俗的不只一人。而且东莞学者的求证之路本就缘木求鱼,且不说孙家多人会说客家话,而且语言甚至包括文字都是会改变的。比如现在孙中山曾孙一辈除了孙国升孙国元两兄弟,其他都只会说英语,写英文。照东莞学者的意思莫非孙家祖上十八代是英国人?美国人?澳洲人?加拿大人?另外婚姻状况方面孙氏自孙中山开始一家三代都与客家人通婚(孙中山娶海南文昌客家女宋庆龄,孙中山女儿孙婉嫁梅州五华客家人戴恩赛为妻,孙中山次孙孙治强娶梅州梅县客家女林伦可为妻),更久远的目前还未考证,或者有也不一定。而且东莞论认为那时代广府客家不存在通婚,也是不确的。陈炯明麾下将领熊略的父亲熊长卿是清朝的标统,客家人,他娶有大概三十位广府女子为妻。曾主编《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的顺德广府人黄节将女儿嫁给丰顺客家人,他外孙便是后来中山大学副校长、广东科协副主席李华钟。廖仲恺是客家人,娶了不缠足的广府女何香凝(东莞说认为客家女都不缠足,而广府女皆缠足,其实这只是概率大小问题而已,客家女相比广府女来说缠足比率确实少了很多,但不是没有,反之广府女亦有不缠足之例)。

另外根据孙家祖茔墓碑资料以及孙家后人口述可知,孙中山祖父孙敬贤、父亲孙达成笃信风水。孙敬贤终日与一位来自惠州府龙川县(今河源市龙川县)黄姓风水师出外堪舆,寻找吉穴。孙达成终年奉养一位来自嘉应州(今梅州)钟姓风水师。孙氏多处佳城吉壤都是该风水师指点迁葬。后来当地因要建纪念小学,孙中山之子孙科从嘉应州再请位杨姓风水师巡礼决定是否动迁。后来听从该风水师之言保留了两处祖坟不予迁。从以上可以看出孙敬贤、孙达成、孙中山、孙科四代人均会说客家话,认同客家风俗。因为不管是河源龙川还是梅州,都是说客家话的。即使时至今日,说白话和客家话的不擅对方言语者仍大有人在。孙家男丁会说客家话,才会不辞几百里跋涉请来客家地师,而且是终年奉养。如果他们不是客家人,省城和南番东顺近在咫尺,何况省城乃一省富庶之地,人才更多,更不可能舍近求远。孙中山会说客家话在多处史料、回忆录中多有记载(张发奎、薛岳、陈铭枢、姚雨平、张民权等多人回忆录、专访中均可查阅,杨庆平著作中亦有佐证),孙科说客家话也有非常多的史料。比如紫金人温济琴前往拜会孙科时,孙科便全程说客家话。在72年的世界客属大会上孙科也是说客家话。认为孙家不会说客家话是不实的。

1983年发现的江西《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是一部被史学家认为记载孙中山上世源流的家谱。该谱记载了孙中山先祖孙誗.的生平事迹及孙氏家族繁衍、迁徙、分布等情况。从而将罗香林教授早年想弄清楚而未能如愿的孙氏后裔迁徙的源流世次查考清楚。与此同时当地学者龚远生等多次组织专家团,对孙氏源流进行调研考证,并汇编成《孙中山客家始祖在宁都》一书。该著作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孙毅将军首肯并题词书名。专家组还阅览了《孙氏联修族谱》、《乐安堂中山世系谱》、《中华乐安堂孙氏总谱》和《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序》、《香山县左步头孙氏源流序》、《紫金袁田孙氏支谱序》等史料,全部记载了孙誗定居宁都,表明了各地世系传代关系。

据了解,最早记载陈留孙誗之谱,系出自北宋中顺大夫孙勰撰《富春孙氏族谱世系总序》,谱中有宋欧阳修题唐东平侯孙誗像,大文学家苏轼题谱名,南宋时此谱又多次修撰,有文天祥撰序,现保存于宁都县档案馆珍藏。罗香林教授在专著《国父家世源流考序》中,详细考证了孙誗至孙中山的世系源流历程。孙科在《八十述略》序中提及:晚唐僖宗时,我们的远祖孙誗者甚贤能,黄巢乱起充承宣使,引兵游击闽越江右间,以军功封东平侯,屯于虔州虔化县就是现在江西宁都县。……友松是入粤始祖,……连昌迁居香山,连昌之孙殿朝于乾隆时迁入翠亨村,孙殿朝之孙敬贤即父亲中山先生的祖父。

研究孙氏文化的顶级学术团体—世界孙氏宗亲会孙吉龙会长、副会长孙祖长、常务理事孙慧同亦曾进行过详细考证。

 而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谱牒委员会主任,中华乐安孙氏总谱总编、中华乐安孙氏世界联协会主任、孙氏文化研究著名专家,业界誉为“孙氏文化活历史”的孙桂林先生曾著《中山公源流考》一文,论述更是直观翔实,统揽了孙誗至孙中山的源流全局:江西宁都乐安孙氏唐朝开基始祖誗,配陈氏生子实。实生八子,三子仕元为伯房,生有惠公,有惠公生十一郎,十一郎生用宽,用宽生纵。纵生一郎,一郎生泳,永生元立,元立生少廷休,廷休生百八,百八生千四,千四生缔宗,缔宗生珀瑺,珀瑺生友松(为孙氏入粤开基世祖);友松生敬忠,敬忠生怀文,怀文生凤宗,凤宗生明富,明富生仕伯,仕伯生绍宗,绍宗生乃和,乃和生宗荣,宗荣生鼎标,鼎标生连昌。连昌生迥千。迥千生殿朝。殿朝生恒辉。恒辉生敬贤。敬贤生达成,达成生德明(即孙中山)。中山公之子孙科字哲生,有二子四女:治平、治强、穗英、穗华,穗芳,穗芬,多居中国台湾和美国等地。

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孙氏族谱》记载着宇公之子子占齐大夫伐吕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道以为郡。自孙书—孙冯—孙武—孙膑至唐末孙誗,是一部较详细记载孙中山家世的族谱。卷首载有清雍正七年(1729年)孙继周所作谱序,记述了孙氏的迁徙全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中坝孙屋排《孙氏族谱》与山东鄄城《孙氏族谱》、《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同出一辙,所载人物 世系与历史完全衔接,一脉相承,与孙科在《八十述略》里描述的历代族系迁徙家世完全一致。

另外据增城正果乌头石孙屋孙氏十八世传人孙记云(1926年生)回忆:“从小听我祖父孙珠材、叔公孙奉昌、孙谢通等讲过,据孙中山提议,拟在省城(广州)建一所孙氏祠堂。约于1924年在中山县召开筹备会,我村派孙奉昌、孙谢通前往开会。后因孙中山逝世,在省城建祖祠之事没有下文。”孙记云在回忆中还提到,建国前,增城孙氏与紫金孙氏和翠亨村孙氏之间时有来往,互相之间一直保持联系。后来因为翠亨六户孙氏全部迁离当地,相互间渐渐少了联系。

无独有偶。1983年11月,中山市中山研究会组织了一个考证孙中山家世的专门小组,也在江西省宁都县田头乡孙屋底村发现五卷六本《宁都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中山考察小组也认定,孙誗是孙中山的先祖。

由此可见,山东鄄城、江西宁都、紫金中坝之谱与孙中山家族翠亨村的《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完全相继,符合历史源流规律。可确定孙友松是入粤河源紫金第一世祖,传至孙鼎标为十一世,鼎标生连桥、连昌、连盛3个儿子为十二世祖,次子连昌移居增城后,又迁居香山县即现在的中山市,为香山一世祖。罗香林教授的考证确实无误。

1986年11月,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国际学术研讨会,邱捷、李伯新将在中山大学学报刊登的《关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的文章复印散发给大会的代表,引起本已定论孙中山祖籍在紫金的争论。当时紫金县博物馆长杨增兰在省文化厅协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就孙中山祖籍地问题编辑部也引起争论,不知编到河源还是东莞去?为此,文物处召开党支部会议,文化厅副厅长兼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恒彬认为写入东莞不妥。最后,文物处要求杨增兰针对《关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拿出反驳的研究成果来报中央定论。对此,杨增兰写出了《翠亨孙世家谱考证》等3篇研究成果,反驳了邱捷、李伯新的文章。编辑部根据这些情况,也分析认为邱捷、李伯新的“东莞之说”不成立,应报请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定论。因此事影响重大,1988年文化部派出老专家叶学明先生来广东考证。经过1个多月的研究,叶老认为孙中山的祖籍在紫金是对的,在东莞没有依据。最后,中央派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来广州,对《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进行定稿。黄景略对有关资料研究半个来月后,也认为杨增兰的研究成果是对的,孙中山的祖籍在紫金中坝无可争议。最后再次定论孙中山的祖籍在紫金县中坝镇,写进了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

1993年6月11日,台湾《中央日报》发表社评,题目是“国父家世源流考”。文章说,近年因有些学者提出孙中山公非出自紫金,而从东莞迁居中山,甚至连翠亨村孙中山故居陈列都改为东莞。造成不良影响。该社评认为近代研究国父家世学者颇多,但仍以著名史学家罗香林教授所著《国父家世源流考》之考证最详实、可靠。

在此期间日本朝日新闻、广州日报等亦发文报道声援紫金说。与此先后时间里孙科、孙陈淑英、孙治强、孙穗芳、越南副主席黄文欢、中顾委委员曾生、民革主席屈武、周总理夫人邓颖超、老舍夫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沈醉等先后为紫金孙中山祖籍纪念馆及当地中山中学、庆龄中学题词。民革中央在每次紫金县举办孙中山祖籍地活动时均有贺电。

至此孙中山家世源流基本上可谓再度盖棺定论。但现在头条问答上有人说1998年6月6日翠亨孙氏后人否认是客家人。好吧,我们来看看实情是如何的。

孙中山生于1866年,清朝同治年间。当日翠亨村是多姓村,有冯、麦、孙等多姓聚居于此。其中孙姓有六户人家。按《列祖生殁纪念簿》纪载,自十二世孙连昌以下至十六世孙敬贤为止,皆是独脉单传。孙敬贤生三子:孙达成、孙学成、孙观成。孙学成与孙观成后早逝,都只遗一女,孙中山儿媳孙陈淑英便是孙观成外孙女,孙中山既是孙陈淑英公公,亦是其堂舅。孙达成生子孙眉、孙典、孙文即孙中山,生女孙金星、孙妙茜、孙秋绮。其中孙典、孙金星早夭。故此孙中山家与翠亨村其他孙氏非共祖。而前文所说的1998年孙氏后人否认是客家人这一说法,翻开此族谱可清晰看到此谱前收孙中山兄长孙眉长孙孙满、孙中山长孙孙治平各一序,序中无涉此事。谱后夹杂有孙满与其弟孙乾口述,孙乾之子孙必胜执笔的一篇文章。此文确实说明了孙满兄弟不赞同紫金说,认同东莞说的立场。那么为什么孙满兄弟要逆长辈之意而发言呢?原来孙满之父孙昌、母亲王金顺均早逝,孙满兄弟年不过十岁。后被孙中山安排由后来主张孙氏家世源于东莞的邓慕韩开蒙受业。孙满兄弟接受了老师的学术主张,认为家族源于东莞。而这篇文章孙中山孙子孙治平、治强以及其他族人均无表态、签名。而且查阅日期,孙满作序于该年五月三日,孙治平作序于六月六日,并非同时同地撰文。后来不到一年,1999年4月2日孙治强亲笔再写了两幅题词,送予紫金祖籍纪念馆,明确家世源于紫金。2003年后孙穗芳多次抵紫金。2011年报经中央批准,省长黄华华和宣传部长林雄审批过问的紫金孙中山祖籍纪念馆迁址重建完成。而增城区正果镇乌头石孙屋,这个当年孙中山十世祖孙如涣、孙如标、十二世祖孙连昌居住过的地方也保留了当年的祖居。也就是在当年,中山大学河南校友会发起了孙中山祖籍考证活动。历经四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出版了《孙中山与河南》一书。该书由国家统战部审核,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支持了罗香林著作的迁徙路线。查孙中山这支孙氏族人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安孙书。此支后人郡望便是东莞。由东莞而来,出处应该源于此。

另外再说个篇外话。1925年3月上旬的一天,孙中山在北京铁狮子胡同一宅院里养病,已处于生命垂危的状态。孙中山的家人宋庆龄、孙科,以及汪精卫、张静江、何香凝等国民党领导人看到孙中山似乎要昏睡过去,就转到房间一角议论起孙中山的后事来。汪精卫深信风水之说,振振有词地讲起来:人们都说孙总理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后身,一旦山陵崩,似宜葬北京景山为妙。没想到这话被昏睡中的孙中山听到了,他从病榻上一下子回过头来,连声说:“否!否!我欲葬紫金山也。”

在场的人一时感到十分愕然,尤其对紫金山位于何处感到茫然,但为了安慰孙中山,都连连答应。

当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逝世。在北京的国民党上层人士聚会讨论孙中山的归葬之地。汪精卫就将孙中山的临终遗言告诉大家,说:“孙总理欲葬紫金山,但不知山在何处耳?”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在广西,有的说在广东,等等。这引起了当时在场的国民党元老陈去病的关注与深思。陈去病后来专门写了篇《紫金山考》,考证孙中山遗言中的紫金山便是南京的钟山。后来才定下了钟山作为孙中山的佳城吉壤。

近年来亦有学术文章称孙中山曾与胡汉民到钟山打猎,跟胡汉民透露过欲死后归葬于此。但结合前文来看,可能性似乎不大。而且当日孙中山身边有广东阳山丘姓七位兄弟侍卫随侍,如果孙中山果然说过,七位侍卫在孙中山去世后何以不说?

而根据河源市《紫金年鉴2005》载:紫金建县前,分属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州市惠城区)两县地。明朝嘉靖年间,两县农民、矿工起义不断,其中青溪磜头山矿工起义持续20余年,范围延及兴宁、长乐、程乡(今梅县)、揭阳、河源、龙川、博罗,及海丰、归善、东莞,均以归善县古名、宽得都及长乐县琴江都为大本营。省、州府为此进行数次征剿,因幅员广、山沥多、易聚散,而未见显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都御史吴桂芳派重兵进行第五次征剿,镇压起义。为确保安靖,明隆庆三年(1569年)朝廷批准割划归善县古名都(秋香江流域)、宽得都(柏埔河、义容河流域),长乐县琴江都(琴江流域)共3都设立永安县,意即从此永远安定。以古名都乌石约安民镇(今紫城镇)为县治,建筑县城。因该县名与福建省延平府永安县同名,且其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早于本县117年,民国3年(1914年),中央政府批准永安县改名为紫金县。紫金县名因紫金山而来。

如此看来孙中山在生前或者想安葬回先祖始入粤地也未可知。

虎贲三千,直驰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中华汉天。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明天。孙中山一生以推翻封建王朝为己任,屡仆屡起,奔走呼吁,将毕生精力扑在了自由平等博爱、民族民生民权上,致力于振兴中华,的确是世纪伟人。











李134250861


广府人自称是地主,是广东土著人,好像很牛逼,吹客家人占地主,其实他们抢地主,他们先祖从广西山里的迁移到广东,抢原土著人畲族人瑶族人地盘,把原来陆地居住疍民赶下水,总之现在有些广府人牛皮哄哄吹粤语是古汉语,吹自己是伟大民系,当然啰先祖是广西梧州山里的土著人,现在是富裕珠三角人,现在还说客家人只能在山区生活,其实大家学过地理和历史的都知道,两千多年珠三角只有荒沙滩,人口稀少,珠海中山根本不存在只有岛屿,广州的村落开村也就千年历史,我客家人最早来广东,住山区,因为那时珠三角平原并不存,山里野生动植物丰富,条件比古代广州附近好得多,广府人先祖被秦军押解到广州开垦荒地,才有了今天鸟语花香的广州,所以太伟大了



南国春暖


广府是“伟大”的民系?哪来的自信?怎么我想不起来?历史就让官方媒体去描述?本人列举不出……。如果讲现代(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成就,只是在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部分珠三角地区,但经济发展是离不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伟大一词对一个民系来说是用不得的?靠收房租发家、靠卖地皮分红是不可取的;只能讲是靠勤劳、开拓、务实的精神,如顺德的集体、私有企业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最后讲伟大的是咱全中国人民!





百事通65300322


毛主席伟大,人民大救星。


用户59161389006


岭南边陲百越仔扛着键盘自封的呀。[捂脸]

正所谓“一个人越是炫耀什么,就越是缺少什么。处处炫耀的本质,其实是因为自卑。”

从汉朝到明朝的古诗、古词句描述过对粤语的认知。

  • 西汉《南州物志》中关于百越的记载称其为“贼“:我朝番禺,去国都万里,境辖群蛮,此蛮贼北据五岭,南抵大海,地方数千里,贼有数种,中州人皆曰其百越。
  • 《魏书》形容越佬族“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鱼鳖,嗜欲皆异”
  • 唐 韩愈 《送区册序》:“小吏十馀家,皆 鸟言夷面。”

  • 唐代柳宗元:“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啅噪”。

  • 唐 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

  • 唐代刘禹锡 :“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

  • 《六祖坛经》慧能法师自述语音不正,六祖弘忍祖言:‘汝是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 北宋苏东坡:“苦鴃舌谈,尔汝不相酬,未著绝交书,已叹交游绝,门前空罗雀,巷语纷鴃舌” 。

  • 明代徐霖:“中原雅韵何消记,南蛮鴃舌且休题。

充分说明古汉人听不懂岭南边陲百越音,但百越后裔们依然扛着键盘和北方攀关系,根本原因就是骨子里认为“北尊南卑”的思维。


MR杜wy


广府人来自秦始皇灭六国后,驱齐楚燕韩赵魏军民五十万征南岭,连同秦本部,即都是来自战国七雄的人马,具有勇敢不怕死,开拓进取敢为先,勤奋吃苦耐劳聪明大无畏精神,再与当地土著大混血,所以后代更厉害。


三江一道


老是有人造谣回答,而他们拿不出具体关联实证。你看他们这种人回复提问的语气就知道了,他们的语气偏激又激动,而且言语模糊。这就是所谓别有用心人的语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