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助跑,他們衝鋒的姿態很美!
■馮振洲 杜家鑫 王均波
“叮鈴鈴,叮鈴鈴”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重症醫學一科26床患者出現呼吸急促,氧合指數一直下降,懷疑患者出現氣胸,需要急診拍床旁DR片,趕快!”
3月15日17:50,火神山醫院放射科醫生張振華剛收到指令,與技師祝佳迅速穿著防護裝備,推著移動DR,一路小跑衝到重症病房。
各種檢測儀器“嘀嘀嘀、嘀嘀嘀”地報警,患者是一位身材偏胖的中年女性,意識不清,根本無法配合影像檢查。
“我將病人抱起來,你插空將影像板放到病人背後。”張振華雙手都從患者腋下穿過,嘗試了兩次才將患者抱起來。祝佳快速將影像板放置到患者背後。此時,張振華頭上戴的防護面屏和病人幾乎是零距離,能夠清晰的聽到患者急促的呼吸聲。
他們快速調整光柵大小及曝光條件,“嘀……”隨著曝光按鍵壓下,影像也快速出現在了顯示屏上。X線顯示:氣胸,右肺壓縮40%。重症科醫生看到影像後為他們連連點贊:“太快了,辛苦你們了!診斷明確後,治療也就精準了。”
他們脫去防護服時才發現,衣服已經全部溼透。15分鐘趕到現場,5分鐘完成X線檢查,這一次衝鋒,成功完成戰“疫”助跑,為這名重症患者科學治療“搶”出了時間。
張振華與隊友祝佳為重症患者做X線檢查。馬政委攝
“病人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哪裡需要,我們就衝向哪裡。”火神山醫院特診科醫生李珂說:“不少患者病情複雜危重,有時還要把病人半環抱在懷裡,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精準的彩超聲像圖。”
3月4日下午,感染二科一病區主管醫生為一位高齡危重患者申請雙下肢動脈、靜脈多普勒檢查。因為患者聽力受限,交流不便,檢查非常被動。這次檢查,是李珂和成亞芹兩位女醫生搭檔,她們默契配合,努力將患者擺位至舒適狀態,一個節段一個節段地掃查,一個點位一個點位地測量,經過近半個小時的測量,診斷明確:雙下肢動脈多發斑塊形成、遠端動脈栓塞。
她們迅速將檢查結果通報給主管醫生,為患者的及時治療爭取了時間,避免發生大面積栓塞。檢查完畢,兩人對視一笑,手握成拳,做了一個加油的動作,慶祝這個小小的勝利。
“雖然已從軍20多年,當面對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時,還是有些緊張害怕。”談到走進“紅區”檢查的經歷,李珂說,彩超開機一分鐘後,全神貫注進行檢測時,出於職業習慣,她忘記了害怕,只專注於檢查病情。
李珂為患者做腹部彩超。成亞芹攝
為了縮短診斷時間,她們會提前做好預案。“把出診路線及檢查流程精確到分鐘,把儀器準備和數據記錄精確到秒。”李珂說:“病房內危重患者多,檢查必須分秒必爭,以便搶出時間為更多患者服務。”
多次去重症醫學科檢查的經歷,讓特診科阮偉麗醫生感受頗深。有一次,去重症一科病房做檢查時,發現床旁被各種儀器佔據著、輔助呼吸機、監護儀、消毒機等等,床頭的電源插頭也都佔用。
“我的便攜式超聲設備也只好安放於床尾僅有的縫隙。”特診科醫生阮偉麗說:“由於患者體位受限,機器不能放置到合適位置,我只好側探著身體,練就了‘新本領’——左手掃查,檢查雖然艱難,但刻不容緩,早一分鐘出結果,就為救治爭得一分鐘主動權。”
阮偉麗為重症患者做超聲檢查。張珂攝影
在患者檢查的高峰期,他們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進入多個科室,每次攜帶裝備進入紅區檢查,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戰。
“有個下午,我與搭檔走進7個科室,為24位患者做彩超。”李醫生說:“汗水順著頭髮、脊背向下流淌。等檢查全部完成,脫掉防護服時,感覺像打了一場勝仗!”
閱讀更多 中國軍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