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丨“別人家的院團”

在微博上流行一句“暗語”——“別人家的院團”。當網友對屬於自己省市的戲曲院團“恨鐵不成鋼”時,就貼出上海京劇院的美圖,再附上一句“別人家的院團”,意思是“看看人家上京,多好啊!”

   毫無疑問,“別人家的院團”出處是“別人家的小孩”——原本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恨鐵不成鋼”,拿“別人家的小孩怎麼怎麼”說事兒。如今,在全國戲曲院團裡不僅位列第一陣營,且最能玩轉新媒體的上海京劇院,以“別人家的院團”成為新媒體上的榜樣。

馬上評丨“別人家的院團”

圖說:上海京劇院直播粉絲互動熱烈 網絡截圖

   例如,當傅希如不戴盔帽,只穿戲服,在排演《挑滑車》之餘,轉頭與人說話時的表情,也可以成為戲迷或曰粉絲欣賞的視角,捕捉成照,上網分享。演員個性不同,頗有幾位角兒不僅有盛世美顏,也擅長與粉絲互動,因而也是網紅。

   但是,也有不少活在梨園傳統裡的角兒,或因對舞臺的執著或因個性使然,並不擅長與粉絲互動。上京的宣傳團隊,就彷彿化身“明星經紀公司”,挖掘“害羞角兒”的“網絡舒適區”,在他們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保持網絡曝光率。效果依然很好。

   上京觸網,率全國戲曲院團之先,且意外地在疫情期間粉絲大漲,破除了傳統戲曲與青年日常的“次元壁”。這不僅僅是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的妙招,更是在疫情期間“危中找機”的機敏嘗試。(朱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