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費留學生又發“愛國感言”,給父母上了一堂“家庭教育”課

近日,小留學生的歸國問題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作為媽媽,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顧,他們都是無辜的,都只是父母的期望,帶來的成長的傷痛。而在抗疫的前期,許多的華僑和留學生為祖國的抗疫物資奔波受累,沒有海外華僑的幫助,就沒有抗議攻堅戰的短時間內勝利。

可是,有一些留學生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刻,鼓動人們逃離武漢,不管什麼仁義道德,還挑撥醫護人員臨陣逃脫,說自己不想回國,沒有什麼大局為重。即使最後迫於輿論壓力道歉,也是敷衍了事,還認為冷處理三天就好了。

公費留學生又發“愛國感言”,給父母上了一堂“家庭教育”課

看到這尖酸刻薄的言論,我真想不到居然是從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嘴裡說出來。國外固然推崇個人主義大於集體主義,推崇自由與開放,但是過於強調自由,順著孩子的個性發展,就會養成“只要我喜歡,就沒什麼大不了”的無法無天,就會在社交關係和生活中出現無法避免的缺失。

推崇自由,嚮往開放的教育方式固然是沒有錯的,但自由是有規則的自由,是以不妨礙別人自由為前提的自由,是不傷害別人為前提的自由,而不是如同徐可馨這樣的留學生枉顧別人的感受肆意辱罵祖國。

公費留學生又發“愛國感言”,給父母上了一堂“家庭教育”課

不知道此時她的父母,有沒有因為自己教養出來的孩子而感到後悔和自責?

在推崇“愛與自由”的新教育背景下,我們想給孩子自由的環境去探索,自由的教育環境發展孩子的個性,讓他們不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失去自己的個性和特長,但是不是讓我們父母放任自由,泯滅孩子的良知和人性,恣意而為,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別人的傷痛之上。

信任不等於放任,自由不等於自私!

一、信任不等於放任

我們希望孩子能在自由的教育環境下發展自己的個性,順著自己的興趣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但是不是放任孩子不管。

我們相信孩子天生有同理心,有利他行為的,但是沒有父母的言傳身教,沒有父母的監督和管教,孩子的利他行為是會喪失的,就會在充滿誘惑的世界中迷失自我,走向懸崖。

盧琴老師在《把孩子培養成財富》書中講道:一個孩子從小缺鈣,就會長成羅圈腿;從小缺少愛心,將來無情無義;從小缺少精神文化的滋國人都是養,將來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孩子的個性發展,不是天生的,但是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形成的。網絡上的信息,報紙上的錯誤信息,影視劇中的毒瘤,都會侵蝕著孩子的心靈的健康,讓他們在無意之間形成錯誤的觀念,還覺得自己是上帝,自己是有理的。

如同徐可馨覺得自己的今天只得益於自己的父母的錢和人脈,蘇州的資源,而與其他人無關。如果不是從小父母這樣教養和放任,她也許不會有今天的肆無忌憚地詆譭自己的國家。

公費留學生又發“愛國感言”,給父母上了一堂“家庭教育”課

一個孩子只有先自尊自愛,才會得到別人的愛和敬重。連生養的祖國都沒有感恩心的人,怎麼會贏得別人的敬重呢?

信任不等於放任,對孩子信任不是說對孩子撒手不管,任其成長,還需要父母的修剪和引導。“養不教父之過”,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做孩子的陪伴者和監督者,隨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觀念,孩子才會成才,成人。

二、自由不等於自私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推崇給孩子自由,讓其自由發展自己的個性,但是他們也有三個前提條件: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不傷害自己。

自由是相對的,是有限度的自由;毫無節制的自由是放縱,是野蠻。

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說過: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種能做法律許可的任何事的權力。

當今的社會,我們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成長的環境也越來越好,也從過去的壓抑的皇權思想和奴役思想中解放我們心靈的空間。但是有一些孩子錯誤以為心靈空間的自由就是枉顧別人的生命,如同徐可馨鼓吹醫護人員逃離武漢,不要搶救病患,把自由當成自私隨意地渲染,卻還在為自己是留學生而沾沾自喜。

公費留學生又發“愛國感言”,給父母上了一堂“家庭教育”課

我們提倡心靈的自由是以不妨礙別人自由為前提,不枉顧別人的生命為前提,是以尊重別人的選擇為前提。你可以選擇自私、卑劣地活著,別人可以選擇高尚、利他地活著。

養育孩子,給孩子成長的自由,不是不管不顧地自由和放任,而是有限度的自由和及時地管教。不經過修剪的樹苗終會長歪,不經過管教的孩子終將傷害他人。

寫在最後

洪蘭教授曾經講過:好孩子都是教出來,不是說出來的。要教好孩子,父母除了要做好孩子的好榜樣,還要隨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觀念,更要懂得:信任不等於放任,自由不等於自私,自信不等於自負。

我們常常會意識到環境的惡劣會侵害我們的健康,但有多少父母能意識到心靈的塵暴會傷害無數的孩子的精神世界,讓他們生鏽、刻薄,威脅無數個幸福的家庭。

愛孩子,除了給他們豐富的物質條件外,還需要給他們精神文化的滋養,讓他們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不沉迷、不墮落,不走向懸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