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留学生又发“爱国感言”,给父母上了一堂“家庭教育”课

近日,小留学生的归国问题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作为妈妈,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顾,他们都是无辜的,都只是父母的期望,带来的成长的伤痛。而在抗疫的前期,许多的华侨和留学生为祖国的抗疫物资奔波受累,没有海外华侨的帮助,就没有抗议攻坚战的短时间内胜利。

可是,有一些留学生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鼓动人们逃离武汉,不管什么仁义道德,还挑拨医护人员临阵逃脱,说自己不想回国,没有什么大局为重。即使最后迫于舆论压力道歉,也是敷衍了事,还认为冷处理三天就好了。

公费留学生又发“爱国感言”,给父母上了一堂“家庭教育”课

看到这尖酸刻薄的言论,我真想不到居然是从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嘴里说出来。国外固然推崇个人主义大于集体主义,推崇自由与开放,但是过于强调自由,顺着孩子的个性发展,就会养成“只要我喜欢,就没什么大不了”的无法无天,就会在社交关系和生活中出现无法避免的缺失。

推崇自由,向往开放的教育方式固然是没有错的,但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是以不妨碍别人自由为前提的自由,是不伤害别人为前提的自由,而不是如同徐可馨这样的留学生枉顾别人的感受肆意辱骂祖国。

公费留学生又发“爱国感言”,给父母上了一堂“家庭教育”课

不知道此时她的父母,有没有因为自己教养出来的孩子而感到后悔和自责?

在推崇“爱与自由”的新教育背景下,我们想给孩子自由的环境去探索,自由的教育环境发展孩子的个性,让他们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失去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但是不是让我们父母放任自由,泯灭孩子的良知和人性,恣意而为,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别人的伤痛之上。

信任不等于放任,自由不等于自私!

一、信任不等于放任

我们希望孩子能在自由的教育环境下发展自己的个性,顺着自己的兴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但是不是放任孩子不管。

我们相信孩子天生有同理心,有利他行为的,但是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没有父母的监督和管教,孩子的利他行为是会丧失的,就会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迷失自我,走向悬崖。

卢琴老师在《把孩子培养成财富》书中讲道:一个孩子从小缺钙,就会长成罗圈腿;从小缺少爱心,将来无情无义;从小缺少精神文化的滋国人都是养,将来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孩子的个性发展,不是天生的,但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的。网络上的信息,报纸上的错误信息,影视剧中的毒瘤,都会侵蚀着孩子的心灵的健康,让他们在无意之间形成错误的观念,还觉得自己是上帝,自己是有理的。

如同徐可馨觉得自己的今天只得益于自己的父母的钱和人脉,苏州的资源,而与其他人无关。如果不是从小父母这样教养和放任,她也许不会有今天的肆无忌惮地诋毁自己的国家。

公费留学生又发“爱国感言”,给父母上了一堂“家庭教育”课

一个孩子只有先自尊自爱,才会得到别人的爱和敬重。连生养的祖国都没有感恩心的人,怎么会赢得别人的敬重呢?

信任不等于放任,对孩子信任不是说对孩子撒手不管,任其成长,还需要父母的修剪和引导。“养不教父之过”,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做孩子的陪伴者和监督者,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观念,孩子才会成才,成人。

二、自由不等于自私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推崇给孩子自由,让其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但是他们也有三个前提条件: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不伤害自己。

自由是相对的,是有限度的自由;毫无节制的自由是放纵,是野蛮。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说过: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当今的社会,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成长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也从过去的压抑的皇权思想和奴役思想中解放我们心灵的空间。但是有一些孩子错误以为心灵空间的自由就是枉顾别人的生命,如同徐可馨鼓吹医护人员逃离武汉,不要抢救病患,把自由当成自私随意地渲染,却还在为自己是留学生而沾沾自喜。

公费留学生又发“爱国感言”,给父母上了一堂“家庭教育”课

我们提倡心灵的自由是以不妨碍别人自由为前提,不枉顾别人的生命为前提,是以尊重别人的选择为前提。你可以选择自私、卑劣地活着,别人可以选择高尚、利他地活着。

养育孩子,给孩子成长的自由,不是不管不顾地自由和放任,而是有限度的自由和及时地管教。不经过修剪的树苗终会长歪,不经过管教的孩子终将伤害他人。

写在最后

洪兰教授曾经讲过:好孩子都是教出来,不是说出来的。要教好孩子,父母除了要做好孩子的好榜样,还要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观念,更要懂得:信任不等于放任,自由不等于自私,自信不等于自负。

我们常常会意识到环境的恶劣会侵害我们的健康,但有多少父母能意识到心灵的尘暴会伤害无数的孩子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生锈、刻薄,威胁无数个幸福的家庭。

爱孩子,除了给他们丰富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给他们精神文化的滋养,让他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沉迷、不堕落,不走向悬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