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气为主”是由谁提出的?这在文学理论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刺猬的吉他声


文以气为主是三国魏曹丕的文学美学命题。他主张文学作品的创作、品赏以及作品审美价值之高下都当以“气”为主。“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典论·论文》)此处之“气”,既指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也指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等主体精神内蕴。前者为作品之气,后者为作者之气。[1]

“文以气为主”,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审美价值之高下直接与文气之质性强弱有关。同时作品之气与作者之气也相一致。作者之气为其天生禀受之气,气有清浊之分,故作者才性气质亦有昏明之别。曹丕认为,这种先天禀赋的区别,是决定文之高下的根本原因;“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还把“文以气为主”的观点运用到批评实践中。


先森杂谈


“文以气为主”文学理论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提出来的,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那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

评论了“今之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

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气”,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的气质和个性。曹丕的这一观点,表明他对创作个性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论述了文学事业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都不如文章能传诸无穷。

他的这一文学理论《典论·论文》则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理论代表作。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文论还处于不自觉的胚胎阶段。先秦诸子的文论,多属片言只语。汉后诸家论文也还未从学术中分离出来。

其中,个别序、赞形式的文学批评,也只是讨论某一具体作家作品,限于一篇一书。直到《论文》出现,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宏观地多角度地论述文学理论问题的专著。

它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总结了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开创了解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例。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题,它首先明确地将“气”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作家的个性、气质与文学创作是不可分割的,把作家的“气”视为文章的生命,自觉地抒发个人的情感,追求文学创作的个性,因此,“文气说”的出现促成并标志着“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昭示着一个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并把文学创作推向了唯美的时代。



江山js


建安时期,文士地位有了提高,文学的意义也得到更高的评价,加之汉末以来,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由人而及文,促进了文学批评风气的出现,表现了文学的自觉精神。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代表了建安文学抒情、个性化的共同倾向。所有这些也都标志着这一时期文学发展中的重大变化。


義壶堂紫砂


建安时期,文士地位有了提高,文学的意义也得到更高的评价,加之汉末以来,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由人而及文,促进了文学批评风气的出现,表现了文学的自觉精神。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代表了建安文学抒情、个性化的共同倾向。所有这些也都标志着这一时期文学发展中的重大变化



神道居士


文以气为主是三国魏曹丕的文学美学命题。谓文学作品的创作、品赏以及作品审美价值之高下都当以“气”为主。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此处之“气”,既指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也指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等主体精神内蕴。前者为作品之气,后者为作者之气。

“文以气为主”,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审美价值之高下直接与文气之质性强弱有关。同时作品之气与作者之气也相一致。作者之气为其天生禀受之气,气有清浊之分,故作者才性气质亦有昏明之别。曹丕认为,这种先天禀赋的区别,是决定文之高下的根本原因;“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还把“文以气为主”的观点运用到批评实践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