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和孟小冬去世後,墓前發生稀奇事兒,不少遊客竟去拓印碑文

杜月笙的一生,可謂是傳奇中的傳奇,他與孟小冬的愛情故事,同樣令後人唏噓嘆惋。可是您也許不知道,作為杜月笙明媒正娶的夫人,孟小冬並未與杜月笙合葬在一起,但遊客在參觀二人墓地時,卻都要將其墓碑上的字跡刻拓下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杜月笙和孟小冬去世後,墓前發生稀奇事兒,不少遊客竟去拓印碑文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民國時期的上海灘,號稱“東方巴黎”,是所有年輕人夢想出人頭地的地方,這裡煙館戲院林立,幫眾派系複雜,稱得上是龍盤虎踞之處。大上海的繁華,是當時中國所有城市都無與倫比的,眾多戲曲班子也頻頻來此演出,賺足了白花花的大洋。

戲曲界講究“捧角”,一旦某位戲曲演員被捧成了紅角,則必然會成為上海梨園行數一數二的人物,如梅蘭芳、孟小冬等等。戲曲大師梅蘭芳的事蹟自不必說,而孟小冬的故事卻鮮為人知。孟小冬是北平宛平人,梨園世家出身,也是早年京劇最優秀的女老生之一,其扮相威武、神氣、唱腔端嚴厚重,坤生略無雌聲,時人都稱其為“京劇冬皇”,她在上海大戲院中的演出,可謂是一票難求。

杜月笙和孟小冬去世後,墓前發生稀奇事兒,不少遊客竟去拓印碑文

1936年時,孟小冬應杜月笙邀請為黃金大戲院揭幕剪綵,此後二人便交往頻繁,最終墜入愛河,孟也成為了杜的枕邊之人。1950年時,杜月笙全家已經在香港生活了一年有餘,鑑於孟小冬還沒有正式名分,杜月笙還專門宴請賓朋,公開宣佈與孟小冬結為夫妻,然而誰也想不到,此時作為新郎的杜月笙,肺病已經到了晚期,他的人生之路即將走到盡頭。

1951年7月28日,杜月笙在陪客之時,突然感到身體不適,在眾人的攙扶之下才回到臥室,從此在病榻之上一臥不起,只能由孟小冬隨侍左右。8月16日,杜月笙病情再度惡化,他匆匆留下遺囑之後,便徹底撒手人寰。在臨死之前,杜月笙一直希望能將自己的屍骨運回上海,落葬於故鄉浦東的高橋。然而杜月笙並沒有實現臨死前的願望,他的靈柩被從香港運至臺北,下葬於臺北縣汐止鎮大尖山路西部的一座墓園中。

杜月笙和孟小冬去世後,墓前發生稀奇事兒,不少遊客竟去拓印碑文

對於丈夫杜月笙的去世,孟小冬感到十分悲痛,她一生飄零無依,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位守護她的男人,卻僅在一年之後便舍她而去,致使這位當年萬人追捧的“冬皇”頓時心灰意冷,從此閉門謝客,在香港深居簡出,專心教授弟子。

1967年時,孟小冬前往臺北地區靜養,過上了吃齋唸佛的日子。在幾十年的滄桑歲月中,她看透了一切人生冷暖,並著人暗中為自己物色墓地,最終於1977年5月26日,也就是自己去世的前夜,選定了臺北縣樹林鎮山佳佛教公墓作為葬身之所。從此,“冬皇”一去不返,只留下錄音輯《凝暉妙音》縈繞於世。

杜月笙和孟小冬去世後,墓前發生稀奇事兒,不少遊客竟去拓印碑文

杜月笙與孟小冬的傳奇,一直是後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二人的相繼去世,同時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逝去,他們留在世間的遺蹟,只有墓碑上的幾行字跡。

孟小冬墓碑上的題字,由中國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所篆,為“杜母孟太夫人墓”。張大千原名正權,號大千,四川內江人,是我國著名的潑墨畫家、書法家。張大千書法作品在風格趨勢上,多取風於蘇軾與黃庭堅,號稱是篆隸行楷草的整合體,具備渾厚朴質之氣。

杜月笙和孟小冬去世後,墓前發生稀奇事兒,不少遊客竟去拓印碑文

杜月笙墓碑正中刻有宋體楷書金字“先考杜公月笙府君之墓”。上方有蔣總司令所題“義節秉昭”四字,其筆體瘦硬挺骨,險絕森嚴,頗有大書法家歐陽詢與柳公權之風骨。墓碑之上的金色輓額字跡,為國民黨元老張嶽軍所書,是為“譽聞永彰”。張先生的書法風格,頗有清新雋永之氣,是民國為數不多的書法大家。杜月笙的墓碑上,刻著“先考杜公月笙府君之墓”幾個字,這幾個字更不得了,是民國大書法陳含光書寫的。據說他的毛筆字,超過了上面的張大千先生。

在臺北地區,遊客們多喜歡到二人墓地進行參觀遊覽,緬懷這兩位在上海灘叱吒風雲的大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遊客專門帶著紙張前去,將二人墓碑上的字跡拓印下來,帶回家中仔細臨摹,以此增進自己的書法技巧。

杜月笙和孟小冬去世後,墓前發生稀奇事兒,不少遊客竟去拓印碑文

如果按照舊社會的觀念來看,此舉是對逝者的大不敬,然而,如今的人們卻對此並不忌諱,反而模仿者愈加多了起來,畢竟墓碑上的字跡都出自於大師手筆,絕對稱得上是“一字難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