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想传位给朱高煦,为什么最后是朱高炽登基了?

长龙杂谈


明成祖朱棣想传位给朱高煦?别扯了!真要想传位给朱高煦,直接废掉明仁宗朱高炽就是了,以彼时明成祖的权势,也就是一句话、分分钟的事情,不是吗?但是,明成祖并没有,为什么?说白了,明仁宗和朱高煦都让自己的老爹给“玩”了!明成祖要的就是他们兄弟不和……

武力驱蒙、皇太子监国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五次亲征蒙古,除了军事方面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事情,绝大部分行政事务都“打包”扔给了时为皇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炽!换言之,在永乐一朝的二十几年里,明仁宗充当了事实上的“政府首脑”角色。因为长期主持行政工作,时为皇太子的明仁宗身边也聚集了一大批明王朝的精英人才,并逐渐形成了所谓“太子党”。后来著名的“三杨”,就是在这个时候搭上明仁宗这条线的。明仁宗在位仅仅十个月,为何要称“仁宣之治”而非“宣德之治”或“宣德盛世”的原因也在于此,因为明仁宗的政绩不只在洪熙一朝。

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了。自古以来,皇权都是极度排他的,亲生儿子也不例外!时为皇太子的明仁宗不仅掌握着明王朝的行政大权,身边还聚集了一批由精英组成的所谓“太子党”。事实上还要更早,早在“靖难之役”期间,时为燕王世子的明仁宗就已经开始负责大后方的行政事务了。试问,面对这样一个坐镇大后方的儿子,明成祖在塞北草原上还能睡得着觉吗?别忘了明成祖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抢来的!万一明仁宗有样学样,再来一出“靖难之役”,远在塞北的明成祖将如何应对?手里有兵不假,但京师的守军如果被明仁宗搞定了呢?即便明成祖可以打赢,明王朝也将陷入巨大内耗之中,这显然不是明成祖想要看到的。

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时为皇太子的明仁宗制造一个对手,让他与这个对手去争斗、疲于应付。如此一来,不仅一直有人负责帮自己盯着远在北京的皇太子朱高炽,而且也让这个权力颇大的儿子忙于应付对手的种种攻击而无过多精力去谋求皇位、皇权。毕竟身为皇太子,只要熬死老爹就是胜利,铤而走险反而会适得其反,不是吗?而明成祖给明仁宗制造的这个对手正是他的同胞弟弟——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明成祖的嫡次子,只要明成祖废掉时为皇太子的明仁宗,他就是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他一定会、也一定愿意趟这趟浑水,这就是明成祖早在“靖难之役”期间就不断私下给朱高煦种种许诺的原因所在。他根本不是想传位给朱高煦,而是“画饼充饥”、激起朱高煦的野心,让他为己所用,成为制衡明仁宗的一把“利器”。如果明成祖真心想要传位给朱高煦,他最起码也应该像他的后世子孙明神宗朱翊钧那样跟群臣斗上几个来回,不是吗?可明成祖在永乐二年便将明仁宗正式册立为了皇太子,为什么?因为政治谋划与内心纠结不同,根本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

御驾亲征、皇次子随扈

除了制衡时为皇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炽之外,明成祖不断私下给朱高煦许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自“靖难之役”起,自幼生得膀大腰圆的朱高煦就是明成祖在战场上的的左膀右臂,后来的历次亲政蒙古亦然。反观明仁宗,那是个体重三百多斤的大胖子,走路都要人搀扶,就更别说是骑马打仗了。更重要的是,军队交给朱高煦明成祖更加放心。他没有皇太子的名分,想要合法上位,就只能依靠明成祖。明仁宗不同,他本就是权力颇大的皇太子,如果手里再握着军队,谁敢保证他不会来一出“玄武门”?而且,明成祖交给朱高煦的也仅仅是部分军队,根本不怕他翻出什么浪花!

可是,要老二给自己卖命,皇太子却是老大当着,明成祖面临着当年唐高祖李渊同样的尴尬。总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吧?要朱高煦给自己卖命,明成祖就必须给他点儿甜头,尤其是明成祖还需要用他来制衡时为皇太子的明仁宗!这个时候,“画饼充饥”、私下给出各种许诺自然是最佳方案。父子私下里说的东西,本就可认账、也可不认账,不是吗?全在明成祖上下嘴唇碰一碰之间……但是,对于朱高煦而言,尝到了甜头自然想要更大的甜头,那还不“心甘情愿”给老爹卖命?

绝对“坑儿”的亲爹

虽然明成祖玩的是唐高祖同样的套路,但是有唐高祖的前车之鉴,明成祖玩得更加高明。他给朱高煦许诺,却始终没有将军队的指挥权完全交给朱高煦。换言之,打完仗,朱高煦该干嘛还干嘛去……他没有天策府、更没有“天策府属官”,而明仁宗却有太子府、 有太子府属官!一来一去,高下立判,朱高煦虽然咄咄逼人,却始终没能形成自己的一派势力,这实际上已经注定了朱高煦后来的结局。

明成祖在晚年时,也学起了唐高祖武德后期的把戏,开始打压朱高煦、为明仁宗顺利接班铺路,最典型的举动便是命朱高煦之国就藩。面对老爷子的突然“变脸”,“实力雄厚”的唐太宗李世民可以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之变”,但缺乏自身势力的朱高煦不行,他只能老老实实之国就藩……自此,朱高煦的命运已然注定,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果这个时候朱高煦认输服软、老老实实当自己的“土财主”,或许也就平平安安度一生了,可他偏偏“不服输”。没有了老爹的力挺,哥哥、侄儿还会把他当道菜吗?如果明仁宗不死,恐怕出手收拾朱高煦的就不是明宣宗朱瞻基了!洪熙元年的那些封赏,不过就是明仁宗稳定政局、麻痹朱高煦的手段罢了。一旦地位稳固,他还能容得下野心勃勃的朱高煦?您信吗?说白了,朱高煦就是让他亲爹明成祖给坑了、卖了!

综上所述,明成祖或许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传位给朱高煦,他所做的一切,不过就是帝王惯用的权力平衡而已。朱高煦的最大作用就是制衡时为皇太子的明仁宗,在明成祖晚年,明仁宗即位已成定局、而且已经没有武力夺权的必要,明成祖自然不会留下朱高煦这颗“定时炸弹”,给明仁宗顺利接班人为制造障碍。说到底,无论明仁宗还是朱高煦,都让他们的亲爹明成祖给“玩”了,而且用的就是当年唐高祖玩剩下的那一套。只不过明成祖比唐高祖玩得高明,唐高祖不仅玩死了隐太子李建成,还玩丢了自己的皇位。明成祖却玩得风生水起,玩得两个儿子毫无招架之力、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农民工歪说历史


朱棣的那句所谓“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不过是在造反前景灰暗的时候,给朱高煦画的一块大饼,没想到朱高煦就当了真,并且把这句话当成了自己的一份信念来坚守,也造成了自己一生的悲剧。

明成祖朱棣得位不正是自己都无法否认的现实,因此,在自己这一系实现顺序继承,再度明确朱元璋订立的继承原则,表明自己为天下正统是朱棣迫切需要做的事。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燕王世子,继位势在必行,朱高煦根本没有机会。

朱棣再给朱高煦画这块大饼时就说的很明白:“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也就是说,你要好好努力,世子身体不好,言下之意,世子有可能撑不到革命成功,朱高炽如果提前报废了,革命成果自然会由朱高煦来继承。

朱高煦听了自然是精神百倍,他以为老爹在暗示如果革命成功了,皇位会传给他。问题是朱高炽虽然身体确实不好,是个大胖子,走路都费劲,据说脚还是瘸的,估计是长期大鱼大肉引起的痛风。但是朱高炽还是扛下来了,虽然看着时日无多,日薄西山,却是一直好好地活着,朱高炽既然没死,朱高煦自然没有机会,所谓夺嫡不过是朱高煦痴人说梦。

朱高炽的世子地位,可是经过朱元璋签字确认过的,从此之后,朱高炽相对于朱高煦在身份上就像镀过金一样,除非朱高炽谋反或者早死,朱高煦本事再大也只能干着急。朱棣又是造反起家,“名不正言不顺”,当了皇帝之后一直睡不踏实,害怕建文帝突然从哪里冒出来。在继位之后,一直在不停编造自己和朱元璋之间“父慈子孝”的故事,并且打造了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就有意传位给他的“政治谣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量让自己继位看起来“合情合理”。在这种政治气候之下,朱棣怎么会轻易动朱高炽这个经过朱元璋亲手“镀金”的儿子。

对于朱棣来说,他的造反继位,实际上是没有按照帝国缔造者朱元璋的既定路线来开车,像小沈阳的裤子一样“跑偏了”,但是朱高炽的顺序继承具有可以把车开回来的伟大意义,朱棣深明此种奥秘,自然是不会动朱高炽。

“无情最是帝王家”,朱高炽的深得人心,让造反起家的朱棣也有了危机感,为此,他有意无意利用朱高煦敲打朱高炽,“皇位迟早是你的,但是得到我死了之后再说”。

朱棣造反和李渊造反在套路上具有共同点,都是把太子留下来镇守大本营,然后让家里的老二冲锋陷阵。虽说是一母同胞,在封建礼法的加持下,老大的命就是比老二值钱。可惜朱高煦没有看到这点,在造反成功后,朱高煦竟然在私下里自比李世民,认为自己“英明神武”,总有出头之日。

可是朱棣并不是李渊,朱高煦也远没有李世民的权势,对于朱高煦想当李世民的言论,朱棣深深厌恶,但是却是忍而不发,为什么?因为朱高炽似乎太得人心了,这个儿子虽然长得像现代“死肥宅”,却是“内秀”的很,有点像丘吉尔,能力竟然和体重成正比。所以,朱棣留下了朱高煦,时不时要敲打一下这个胖儿子,似乎在对朱高炽说:“你不要多想,我可不止你一个儿子,还有人想做李世民呢?”

朱棣即帝位后,有很多时间都花在北征上,朝中政务主要由朱高炽打理,朱高炽每次干的都不错,只是在有些时候,优秀本身就是一种错误,面对如此优秀的儿子,朱棣也不禁心里打鼓,害怕朱高炽抢班夺权。因此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九月,朱棣刚从征蒙之役返回北京,只是因为朱高炽遣使迎驾稍迟。朱棣就借机发难,在未进行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就严厉申斥了朱高炽,并囚禁了和朱高炽两名最亲密的两位大臣,即大学士杨溥和黄淮。并且威胁要废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其实废除朱高炽是假,借这一事件,打击朱高炽势力,让天下知道谁是“大小王”才是目的。最委屈的还是杨溥和黄淮两人,因为朱棣的“无名邪火”,两人被“火”烧身,在诏狱里一关就是十年,其间不闻不问,不审也不放,直到朱高炽继位两人才被放出并且委以重任。


醉美木渎


皇帝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来做自己的继承人呢?很多人会觉得,皇帝挑选继承人,首选当然是嫡长子,如果嫡长子死了,那么剩下的皇子中,自然要选一个自己喜爱的,毕竟一个皇子如果收到宠爱,得到皇位的几率就更大一些。但是,在朱棣挑选继承人的时候,明明朱高煦能力更强,也更受朱棣喜爱,为什么最后反而是朱高炽得到了皇位呢?

  首先,朱高炽深得他爷爷朱元璋的喜爱,正是他爷爷钦定他成为燕世子的。虽然朱高炽很得爷爷喜欢,但其父亲却特别不喜欢他。在他父亲朱棣眼中,朱高炽很无能。

  朱棣尚武,而朱高炽却非常胖,自己走路都歪歪晃晃的,更别说什么武功了。他骑马射箭一会就体力不支了,在朱棣眼中,朱高炽很是无能。朱棣曾下令限制他的饮食,不过这方法一点作用都没有。不仅人没减肥成功,还饿得眼冒金星了。

  负责朱高炽饮食的大厨心软了,便私下把家里菜给朱高炽吃了。后来这件事给让朱棣晓得了,这好心的大厨就被处以烹刑。偷偷给自己饭的人去世了,朱高炽还是依旧地胖,而燕王不喜欢世子的事传了出去。

  朱高炽其他兄弟们早就对世子之位虎视眈眈,趁机进一步挑拨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尤其是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救了朱棣一命,朱棣似乎就想让朱高煦当世子了。

  后来朱棣坐上了皇位,不过作为世子的朱高炽并没有被封为太子,朱棣心里并不想立他。后来,大臣们多次上表让皇帝选立太子,朱棣都以长子朱高炽还需要学习为由一直拖。而那时朱高炽已经二十五岁了。

  后来举棋不定的朱棣便询问解缙,解缙提醒皇帝有个好孙子。朱高炽的儿子是深得朱棣的喜欢的,几经斟酌后,朱高炽终于被立为了太子。

  有明一朝,共有16名皇帝,相对而言,明仁宗朱高炽是知名度较低的一位。然而就其治理朝政,稳定国家的贡献而言,朱高炽绝不在其父朱棣、其祖朱元棣之下。

  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有足疾,比起其弟朱高煦的英武潇洒,不讨朱棣的喜欢。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称帝,在立太子一事上,曾多有犹豫,废长立幼,不过忌惮朝中大臣秉承嫡长子继承的礼法反对,造成朝局不稳而作罢。

  朱棣曾就立太子一事问询于宠臣解缙,解缙回答说:“看皇孙”,意思是朱高炽的儿子的朱瞻基有一代仁君气象,如由朱高炽继位,起码可保三代江山。

  在清代史学家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中,曾如此评价过明朝仁宗、宣宗治理下的社会繁荣,“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庶几三代之风焉”,认为仁宣之治有上古周公之治,文景之治的风范。

  不过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仁宣治世,是因为有三杨内阁,朱高炽在杨士奇、杨荣、杨溥的辅助下明朝才有一派歌舞升平、国富民强的气象。

  因为儿子,才能登上大位,因为三杨,才有盛世之治,表面看来朱高炽是沾了别人的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朱高炽虽然不是惊才艳艳,身体也有残疾,但他的功勋却是靠自己拼搏出来的。

  洪武二十八年,朱棣被封为燕王,朱高炽为燕世子。有一次,朱元璋命令诸王的世子去检阅士兵,在诸世子中,朱高炽回来最迟,朱元璋问其缘由,回答说:“旦寒甚,卫士方食,俟食毕,乃阅,以故迟。”

  朱高炽身有残疾,心里却无半点扭曲,相反宽仁待人,因此受到朱元璋的称赞。登上皇位后,更是将“仁”一字发挥到极尽,扩展到天下万民。

  朱棣靖难成功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创活动,如五次北征蒙古、四次出兵安南、派遣郑和下西洋远抚四夷、迁都北京等等。这些活动虽然有利于开疆拓土,远扬国威,但其中消耗也是百姓难以承受的,作为监国多年的太子,朱高炽对其中利弊了然于胸。

  永乐二十八年,朱棣死于北征路上,朱高炽继承皇位。在他的登极诏书里,朱高就提出与民休息的政治主张,提出例如停止远航西洋、免除之前百姓拖欠赋税、赦免囚犯等做法。

  对于效忠建文帝的旧臣及其家属,朱高炽也采取宽仁的主张:“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烷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肴为民,还其田土”,甚至还为建文帝恢复名誉,公开称朱允文为建文君,并取尊号为“崩”。

  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也极为有趣,两人既是父子君臣,也是合作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子两人一内一外,牢牢掌握着明朝这艘巨舰的方向。

  靖难之时,朱棣率兵在外,朱高炽则坐镇大本营北平,成功抵御了李景隆几十万大军的攻击,为朱棣免去后顾之忧。靖难成功后,朱棣常年在外征战,内政大多由朱高炽处理。

  “东宫临国,朝无废事”,朱高炽虽然不像他的两位弟弟朱高煦、朱高燧那样陪伴父亲驰骋疆场,却以另一种方式支持了朱棣的扩张政策,也为自己赢得了朝臣的支持。若无处理政事的卓越才能,在朱棣意图废立太子时,又怎么会有金忠、黄淮等大臣为他挺身而出,极力劝阻。

  因此朱高炽能够当上太子,成功继位,并不只是因为他是长子,他有位好儿子朱瞻基,更是因为他的“仁”,他处理内政的能力,相较于只会打仗,英武的朱高熙,他更适合当继任者。

  朱高炽战战兢兢当了二十年太子,敖到47岁才当上皇帝,可惜的是只当了9个多月的皇帝便驾崩了,很多主张都未能实行下去。但他休养生息,发展民力的政治理念却深深影响了他的继位者朱瞻基,“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他的“仁”政由宣宗继续执行下去,才有了“仁宣之治”,让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安宁的时期。朱高炽得“仁”字为谥号,可谓实至名归








宅男看影视


朱棣一直想传的就是大儿子,至于传给老二,是有一次朱棣被围了老二救他,他可能当时顺嘴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老大除了身体不好,剩下的治国理政,都是很好的


爱吃大桃子


还有皇太孙朱瞻基呢,要废太子就要先废太孙,等于昭告天下,我朱棣瞎了眼,两代继承人都是扯蛋货,关键还都是嫡长子,皇帝也没法挑战礼制的,礼是皇朝之基


阅读者鹏鹏


你这不会是把《大明风华》当正史来看了吧?看一乐就行了,没必要当真


我就瞅瞅不动手


古代嫡长子继位制度,如果改变规则必然遭到大多数文武百官的反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