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就沒有幹不成的事!跟唐太宗李世民學用人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間任用各種人才,勵精圖治,天下太平,使唐王朝在較短的時間內由隋末亂世轉變為治世,形成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貞觀之治。因此,唐太宗被譽為傑出的有作為的政治家。

只要有人就沒有幹不成的事!跟唐太宗李世民學用人

唐太宗李世民

貞觀之治的出現,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包括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和措施,但唐太宗的用人政策和用人思想卻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素之一。貞觀一朝人才之盛,歷史上少有,著名的賢臣有魏徵、蕭瑀、長孫無忌、杜如晦等。孟子曾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作為開明君主的唐太宗也深知這個道理,故對任賢和選人特別重視。他的用人思想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只要有人就沒有幹不成的事!跟唐太宗李世民學用人

房玄齡與杜如晦

一、治國理政,治亂所繫,尤須得人。唐太宗自始至終重視人才,早在他青年時代,便以善於籠絡人才而著稱。晉陽起兵前,李世民與劉文靜、裴寂等人結為密友,共商起兵大事。攻取長安、李淵稱帝后,又依靠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程知節、尉遲敬德、秦叔寶等一大批文武賢才,在統一天下的戰爭中接連取得勝利。即位後,他理所當然地把網羅天下人才作為安定天下、治理國家的前提條件。武德九年(626)八月登位,九月設置弘文館,表明他對為政得人是何等的重視。對此,魏徵亦給予充分的肯定:“貞觀之初,求賢如渴,善人所舉,信而任之。”

只要有人就沒有幹不成的事!跟唐太宗李世民學用人

求賢若渴

二、才無全才,用人如器,捨短取長。《全唐書》記載,貞觀年間唐太宗先後曾五次下達求賢舉人詔。在用人上,唐太宗有一條原則,即唯才是舉。只要是人才,不論是哪方面的人才,都委以重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唐太宗對任何人不求全責備,認為世界上不存在盡善盡美的完人奇才,關鍵在於發揮每個人才的長處,從而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能。唐太宗對房玄齡、杜如晦、戴胄、蕭瑀等人的任用就是如此。唐太宗以房玄齡、杜如晦為相,二人一個善謀,一個能斷。太宗揚長避短,很注意充分發揮二人各自的長處。又如戴胄,其短處是不通經史、學問不高,但他忠誠正直、秉公辦事,被任為大理寺少卿,掌管刑獄案件審理。

只要有人就沒有幹不成的事!跟唐太宗李世民學用人

注重納諫

三、信任賢才,洞然不疑,注重納諫。明察秋毫的唐太宗體察臣下的處境,有容人之量。他深知為君不易、為臣極難。認為要使臣下無所顧忌,能盡肺腑之言,就應任賢無疑,相信他們,並推心待士,從諫如流。同時,太宗鑑於隋文帝用人多疑,主張用人不疑。唐太宗還鼓勵臣下犯顏直諫,尊重諫官,並對敢於進諫的人士多作鼓勵,從諫如流。因此,貞觀一代,諫臣濟濟。

只要有人就沒有幹不成的事!跟唐太宗李世民學用人

秦瓊與敬德

四、完善制度,賞罰分明,重視教育。 唐太宗注意加強對官史的管理,並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為了提高行政效率,發揮賢官的才能,堅持“官在得人,不在員多”的方針,並多次對中央機構進行裁減合併。在用人上,唐太宗賞罰分明,在賞賜上是文賞諫、武賞戰。魏徵直言正諫最多,所以得到的賞賜也多。武將打了勝仗,也同樣有賞,大將李靖打敗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太宗拜為尚書右僕射。同時,他也罰罪,且一視同仁,不因小過罪大臣,也不因其罪否其功。

唐太宗一手開創的貞觀之治實則是賢人之治。團結就是力量,只有把各方面優秀的人才聚集起來才能凝聚最大的同心圓,形成合力,從而真正達成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