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網財報的另一面:負債6.9億元

疫情之下,多個行業受到衝擊。


日前,互聯網家裝第一股的齊家網董事長兼CEO鄧華金對此表示,疫情對裝修行業影響非常大,裝企的生產經營活動受限,現金流承壓。


事實上,齊家網的現金流在去年就已負重不堪。


3月27日,齊屹科技(1739.HK運營主體:齊家網)公佈2019年度財務報告。財報顯示,齊家網2019年持續經營業務總收入為人民幣7.71億元,同比增長19.4%。經調整後歸屬於本公司權益持有人的淨利潤超過6200萬元,同比增長20.5%。

齊家網財報的另一面:負債6.9億元

在財報的另一組數據中,2019年齊家網現金流同比縮水近50%,應付賬款達5.1億元,同比增長34%,總負債約6.9億元,增幅高達18.9% 。


財報當日,齊屹科技收盤2.51港幣,跌幅1.18%。這個價格與2018年7月12日4.85港元的發行價相比,跌幅超49%,總體市值蒸發近30億港元。


儘管齊家網營收增長,但資本市場的表現才能反映出一家公司的真正實力。


1、

低迷的資本市場


2014年,“互聯網+”向傳統家裝行業滲透,並迅速成為風口,入局者眾。


互聯網家裝平臺的崛起與前些年大手筆燒錢營銷不無關係,但當互聯網的紅利退去後,等待的則是資本市場的無情。幾番洗牌,強弱勝負漸分。


為了拯救低迷的股價,齊屹科技頻頻回購股票。


2020年1月10日,齊屹科技公告稱,公司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鄧華金及公司首席運營官朱殿國知會公司,鄧華金及朱殿國訂立一份股份轉讓協議。據此,鄧華金同意出售,而朱殿國同意購買齊屹科技於香港聯交所的756萬股股份,價格為每股股份2.5港元。


齊屹科技CEO向COO轉讓756萬股公司股份,看似簡單的股票轉讓,如果回看過去一年齊屹科技的股市表現,你會發現公司回購、轉讓股票的動作異常頻繁。

齊家網財報的另一面:負債6.9億元

2019年5月,齊家網首發股份臨近解禁期,其股價面臨大幅度下跌風險。彼時為了提振市場,齊屹科技對股票進行了多次的回購操作,以穩定股價。查詢齊家網上市主體齊屹科技股份回購情況發現,12月齊家網進行了10多次股份回購,11月亦是如此。


援引《驅動中國》分析稱,齊屹科技股市表現發現,從2018年7月到現在整整1年半時間裡,它的股價不但連續下跌,而且其成交量、換手率等指標也處於低水平。而且,它有不少交易還是靠自己頻繁回購來帶動的。


在香港股市,如果一支股票同時具備股價下跌、成交量和換手率偏低等特徵的話,就會被投資人歸入“殭屍股”類別。所謂死股,就是指其發展前景被普遍看空,甚至連短線炒作的價值都不高的股票。而齊家網目前的現狀,已經無可奈何地陷入了“殭屍股”困境。

齊家網財報的另一面:負債6.9億元

令人詫異的是,公司在回購股票,但是高管卻在“暗中套現”。齊家網的多名高管人員紛紛選擇了減持行為,這一系列減持行為不僅數額誇大巨大,而且減持時間幾近集中於同一時間——如圖所示,齊屹科技多起個人和機構股東分別進行了9萬到2000萬的減持行為。


來自媒體的報道稱,齊家網在進行回購之後,齊家網的董監高巍、田源相繼進行了減持套現的操作。兩人分別於6月21日、7月10日、9月16進行了大規模減持,合計套現金額在5700萬港元以上。公司檯面聲稱增持,但大股東卻悄然做著減持。


在資本市場,大股東減持行為雖然並非個例,但正常情況下的高頻減持行為,卻往往意味著公司在未來經營過程中的風險。況且還是在公司業績持續下滑之下,足以說明齊屹科技的經營出現了問題或者內部方向不一。


2、

沉重的現金壓力


外部不被資本市場看好,內部還要面對現金流壓力。


以“應付賬款”為例,這屬於一家企業應該支付給合作伙伴或者是下游企業(大多數是中小企業)的賬款。


京東Q4財報顯示,平臺與中小企業息息相關的應付賬款高達904億元,近千億的應付賬款和京東645億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時間被媒體紛紛詬病。

齊家網財報的另一面:負債6.9億元

在齊家網的2019財報中也有類似情況:該年度齊家網應付賬款達5.1億元(同比增長34%),同時應收賬款相比來看僅1.05億,中間現金流的“截流”高達4億元。


如果京東將應付賬款的費用都給予平臺商家或品牌商進行支付的話,那麼它的現金流可不是645億元,而是-259億元。


也就是說,齊家網相當於把自身的現金流週轉風險轉移給了自己的合作伙伴。


與此同時,齊家網總負債約6.9億元,而其現金/現金等價物(現金流)卻僅約4.1億元,相比2018年同期的約7.8億元大幅縮水了近50%。


如果齊家網將應付賬款的費用結清的話,同比增長57.1%的平臺業務收入至2.246億也就無從談起,全年收入將直接陷入虧損。


3、

褪去的互聯網紅利


面對經營壓力,齊家網的商業模式似乎成了問題根源。


齊家網最早是個垂直電商平臺,最初採用家裝團購的模式。這個模式以低價為吸引點,數量決定定價,但隨意性較大,尤其是產品一致性無法保證,導致價格虛高。如團購一款瓷磚,打著知名品牌的幌子,而實際給到用戶的卻並非對應價格的產品。


在家裝團購模式失敗後,齊家網通過O2O開啟了互聯網家裝“新”平臺。


從2019年財報來看, 平臺業務為齊家網的核心業務,平臺業務的高速增長是帶動公司整體營收增長的主要因素。和之前的平臺表面雖有不同,但通過互聯網流量紅利來獲取成交的商業本質沒有任何變化。


僅僅是提供一個商家和消費者線上交易的平臺,並未解決家裝行業的核心痛點。用戶要的是放心、省心、省錢、有品質、有個性到有保障。


家裝產業的特點是低頻、高單價、作業週期長、人工為主、專業性強、供應鏈環節極其繁雜且標準不統一。裝修期間容易出現施工品質差、工期銜接不上、增項漏項、偷換材料、售後服務跟不上等問題需徹底地解決。

齊家網財報的另一面:負債6.9億元

2019年,齊家網的營銷開支佔到總開支的高達40%,通過鉅額的互聯網流量營銷推廣完成前端的高效獲客。數據顯示,齊家網2019年每月獨立訪客數量提升了約22%。


需要指出的是,單用戶為平臺帶來的平均收入約990元,與2018年的989元相比基本持平。這說明,齊家網平臺並沒有帶來與之相匹配的用戶轉化和質量提升。


去年至今,齊家網不斷推動住唄直播等免費流量工具,幫裝企拓寬客源。但直播不是家裝行業的全部,它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全新的內容展示方式而已。


這種新的內容展現方式只能在流量紅利依然存在的時候,獲取用戶和流量有效,等到用戶和流量見頂,一切又將回歸到最初的狀態。


加上後端的施工交付等環節上依舊是新壺裝舊酒,和傳統的家裝行業又有什麼區別,只是披上了互聯網的外衣而已,自然也就沒辦法為交易自然增長提供源動力。


2019年11月份,中國網報道了一起與齊家網有關的消費者投訴事件。來自北京的付先生稱,他通過齊家網與北京市一家裝修公司簽訂了合同,在執行完 後發現裝修質量極差,牆體裂縫以及大範圍的牆體內空鼓現象令其非常不滿。他在與齊家網裝修公司交涉中發現,齊家網撮合的這家公司,甚至連施工資質都沒有;而據《山西晚報》2018年的一則報道,太原一位周姓消費者,在齊家網簽約裝修公司後,甚至遭遇了裝修工程還未完工,裝修企業已經關 門歇業、不辭而別的奇葩事件。


以上案例,其實只是冰山一角。通過天眼查平臺發現,截止2019年12月22日,齊家網自身風險達到183條,其中因裝飾裝修合同糾紛被他人或公司起訴就不在少數,周邊風險更是高達5400多條。


儘管齊家網希望通過自營服務來解決售後施工的諸多問題,但自營業務毛利率低和規模限制並沒有解決公司的燃眉之急,反而在如何平衡自營與平臺之間的關係上再次陷入了兩難境地。


而公司戰略決策的不清晰,不但會讓平臺上的商家時刻擔心朝令夕改,也會讓自營業務進展的底氣不足。消費者卻在齊家網搖擺不定的策略前慢慢流失,公司投入更多的推廣成本獲取新客,沒有時間、預算去打磨產品,只能惡性循環週而復始。


想要做到行業顛覆,解決核心痛點才是根本。通過互聯網模式提高效能,降低成本,可以規模化複製的平臺能力才是互聯網+的本質。


如標準化管理B端商家,消費者滿意是平臺持續生長的源動力。針對平臺裡裝修/驗收工人做技能和好評度體系,通過互聯網大數據處理能力提升人效進行派單;形成供應鏈各個環節關鍵產品的合格標準,統一的物流調配能力;售後服務的有效信息提取,從而將前臺服務更新迭代做到有的放矢。


單看每一條舉措都是個需要技術累積的大工程,即便齊家網有這個願望去逐一實現,而資本層面未必有耐心等待。而疫情之下,齊家網的2020年或更不容易。


“郭局”由資深媒體人郭曉峰獨立運營。常年混跡於通信業,關注運營商、設備商、主流手機商、芯片商以及延伸產業虛擬運營商、物聯網等。今日頭條、百家、界面等數十家主流媒體平臺收錄。多家企業名譽顧問。歡迎交流、爆料。公號所寫內容與服司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