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一乘(shèng)轎子”,小學語文老師表示太難了

課文《一幅名揚中外的話畫》

部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12課《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一課是“中華傳統文化”單元主題下的最後一篇略讀課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這幅名揚中外的古代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1自然段總體介紹了畫作的年代、作者、畫面內容、目前保存地等情況。第2至4自然段先是概說畫面上的人物很多,然後講畫上的街市熱鬧非凡,之後,選擇了一個小的場景加以具體生動地描繪;第5自然段則概括寫出畫作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全文結構清楚有條理,語言生動形象,表達清晰。

什麼是“一乘(shèng)轎子”,小學語文老師表示太難了

在課本的第四自然段這樣寫道:

最有意思的是橋北頭的情景:一個人騎著馬,正往橋下走。因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對面來的一乘轎子。就在這個緊急時刻,那個騎馬人一下字拽住了馬籠頭,這才沒碰上那乘轎子。不過,這麼一來,倒把馬右邊的兩頭小毛驢嚇得又踢又跳。站在橋欄杆邊欣賞風景的人,被小毛驢驚擾了,連忙回過頭來趕小毛驢……你看,張擇端畫的畫,是多麼傳神啊!

一乘轎子

大家注意到裡面有個詞語“一乘轎子”課本中專門註明了讀音這裡的“乘”讀作【shèng】。

什麼是“一乘(shèng)轎子”,小學語文老師表示太難了

那麼什麼是“一乘【shèng】轎子”呢? 這裡的“乘”是什麼意思呢?

初探“乘”字

我們翻開小學生的必備工具書——《新華字典》(第11版)發現

乘【shèng】

什麼是“一乘(shèng)轎子”,小學語文老師表示太難了

  • 春秋時晉國的史書。後因稱一般的史書為乘:史~。
  • 量詞,古代稱一輛四匹馬拉的兵車為一乘:千~之國。
  • 明顯“一乘轎子”的“乘”是量詞,但是四匹馬拉的兵車為一乘,為什麼課本中說的轎子也是一乘?難道這轎子是四匹馬拉的?百思不得其解,於是百度一下。

    有網友解釋:古代稱4匹馬拉的車一輛為一乘,轎子是4個人抬的,因此也稱一乘,因此一乘轎子就是4個人抬的轎子

    但是在《清明上河圖》中作者描寫的這頂轎子分明是兩個人抬的,為什麼也稱為“一乘轎子”。

    什麼是“一乘(shèng)轎子”,小學語文老師表示太難了

    再探“乘”字

    無奈,我們再從“乘”字的演變中尋找答案。

    什麼是“一乘(shèng)轎子”,小學語文老師表示太難了

    乘是會意字。在商代甲骨文(圖1)中,上面是“大”(指人),下部是“木”(指樹木)。人在樹上,高出地面。本意指登上;一說這一形象像人騎在樹上,本意當指騎、坐。西周文字(圖2-3)為了突出人踩在樹上之意,又在大字下端連兩“止”(足)。戰國文字(圖5-11)訛變更甚,除秦文字(圖11)從木外,大多已不從木,而改從幾;且多將原標在“大”下端的兩“止”,與“大”的像人兩臂處直接相連。楚文字(圖7)有從車者,即《集韻》的“”字,是為“乘”的分化字,字義不變。漢代隸書(圖14-16)沿襲秦代字形,而向便於書寫方向發展。楷書承接小篆和隸書,古時主要有三種寫法:乘、乗、椉。“椉”直接反映小篆結構;“乘”是把其上的人和其下木合寫在一起,左右兩腳變成了“北”字;“乗”是在“椉”的基礎上合併筆畫形成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乘”定為正體,“乗”“椉”為異體。

    或許這裡“一乘轎子”的“乘”就是個量詞,表示人在木頭上吧,畢竟轎子也是木頭做的。但是小學生使用的《新華字典》第11版中並沒有這樣的解釋,給學生講不清楚,心裡總是覺得特別彆扭。

    什麼是“一乘(shèng)轎子”,小學語文老師表示太難了

    ​無奈的吐槽

    課本中寫著“選作課文時,有改動。”也不知道原文是什麼,到底改動了哪些部分,這裡的“一乘轎子”為什麼不能改一改呢?“轎子”已經是歷史裡的東西,對於它的數量詞是否能再簡化一些呢?或者把乘的【shèng】讀音,放到學生對歷史有所瞭解之後的初中時呢?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為了這“一乘轎子”要死記硬背這一個意思稀裡糊塗的【shèng】,太沒有意義了。

    什麼是“一乘(shèng)轎子”,小學語文老師表示太難了

    難道把這個“一乘轎子”改為“一頂轎子”不香麼?


    你認為“一()轎子”更適合小學三年級的教學? (單選)
    0人
    0%
    一乘轎子
    0人
    0%
    一頂轎子
    0人
    0%
    一個轎子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