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經》,悟藥之所以然(二)

作者/羅嶽良

醫者,據症而藥,此為大謬,因一症之由可有數端。鑑於此,唯握藥物所治之理,再究病之所由,據此二者而藥之方可少誤。藥物所治之理為本,所治之症為末,本為一而末則千變萬化矣。又因《本經》為藥之經典。故書此讀書筆記。

虛勞躁煩取五味子,味酸而性溫。 (酸以斂氣以歸根)

溼熱礙土取苡仁,味甘而性微寒。 (導溼熱從小便而走)

神明雜鈍取遠志,味苦而性溫。 (主明而性安,安則興利除弊)

除內外之風寒溼以利諸竅取菖蒲,味辛而性溫。 (心竅開則天君泰,自然百體從令)

諸風取天麻,微辛而性溫。 (殺鬼精物,蠱毒惡風。如鬼附體之病)

邪困太陽取羌活,味苦甘且辛。 (暢太陽之經路)

解百毒取升麻,味甘苦性平微寒。 (毒即病也,尤指鬼毒,瘟瘴之毒,時邪毒,風毒,喉痛口瘡)

疸之專藥取茵陳,味苦氣平微寒。 (春三月,此為發陳,因冬令寒水之氣而具生髮之機)

頭目風火取甘菊花,味苦氣平。 (稟天地秋金清肅之氣,以清肅之氣復肺之宣降之職)

膽逆且實取龍膽,味苦澀性大寒。 (骨間寒熱,驚癇,五臟不定皆是膽逆,此物可療之,故名龍膽)


2020年3月31日

庚子年三月初八

湖南·衡陽


往期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