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

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

該詩對後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長恨歌》: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這篇詩歌主要描寫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經歷,演繹出一個美輪美奐且離奇曲折,頗有傳奇色彩但又濃情厚意的愛情故事。

所以,它也引來了古今無數學人大家的關注和探討,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首先有紅顏禍水論,代表人物為唐朝的李商隱,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有這樣的詩句:“華清恩幸古無倫,猶恐蛾眉不讓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暫蒙塵。”

《長恨歌》: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這類觀點的詩歌認為安史之亂和唐代的沒落都是因為楊貴妃狐媚惑主所致。陳鴻在《長恨歌傳》中解釋白居易作《長恨歌》“意為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也”,也是這個意思。

其次,有不愛江山愛美人論。這類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清朝的袁枚,他在自己的作品《再題馬嵬驛》中曾有這樣的詩句“到底君王復舊盟,江山情重美人輕。玉環領略夫妻味,從此人間不再生。”

這類作品懷著對楊玉環深切的同情,譴責了唐玄宗為了權利而負心的行徑。

《長恨歌》: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再次,有關係底層論,依然以袁枚為代表,“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裡夫婦別,淚比長生殿上多”,這種觀點雖然認為玄宗和貴妃的愛情雖悽美,但是老百姓的遭遇比他們更加悲慘,而且他們還應該為百姓的流離失所承擔責任。

總體上說,人們對這一故事的看法體現了從對傳統道德觀念的質疑,轉向對人性和個體價值的關切。用白樂天的語言說,便是“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國色。”

《長恨歌》: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楊玉環的命運其實就是身不由己的,只不過這種悲劇性質被楊玉環的表面光環給掩蓋了。

“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這是在作《長恨歌》近10 年後,白居易本人對《長恨歌》的意義最直接的闡釋。

在《長恨歌》中,雖然前半部分具有鮮明批評傾向的內容,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以及“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帶有惋惜的隱諷和批判。

《長恨歌》: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但批判的程度較輕且有限,不足以影響人們對李、楊真摯愛情的肯定與讚頌以及對他們愛情悲劇結局的深切同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