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短板 建平臺 聚人才,科創賦能高質量發展

<table> 補短板 建平臺 聚人才,科創賦能高質量發展

疫情發生初期,廣東泰恩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承擔起生產口罩的重任。楊立軒 攝

/<table><table> /<table>

在3月25日召開的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來自汕頭大學、汕頭超聲顯示器(二廠)、超聲顯示器技術有限公司、汕頭市華鷹軟包裝設備總廠、汕頭市輕工裝備研究院、汕頭市東方科技有限公司、汕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四個項目獲獎並受表彰。

這是汕頭科技創新成績單的其中之一,也是汕頭這一年來科技創新的生動映照。過去一年,汕頭市全社會R&D經費投入增長20.4%、增速列全省第六位,201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通過率列全省第三位,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家,專利總授權量突破10萬件。

這些數據,是汕頭實施科技創新戰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見證,亦是汕頭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工作邁上新臺階的墊腳石。

但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汕頭在科技創新方面仍與先進地區存在一定差距。產業技術源頭創新力薄弱、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全社會研發投入不足、創新型人才缺乏、新舊動能轉換有待加速等問題突出,成為制約著汕頭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的一大短板。

如何成長出與省域副中心城市匹配的科技創新能力?如何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近日召開的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所部署的一步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實招,給出了汕頭答案。

●南方日報記者 餘丹 楊立軒

▶▷當好“店小二”

引導優質要素集聚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汕頭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多措並舉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無論是出臺復工復產20條措施,或是利用“政府直通車”制度為企業解決困難,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為企業雪中送炭的效果,極大降低企業因疫情帶來的風險。

政府積極做好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店小二”,是汕頭打造區域科創中心的應有之義。科技創新大會上著重強調,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汕頭要在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上出實招,千方百計利企、援企、穩企、安企。

廣東泰恩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在疫情發生初期積極承擔起生產口罩的重任。汕頭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多次到車間現場辦公,幫助協調解決資金、原材料和設備採購、用工等有關方面問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業積極投身抗新冠肺炎藥物的研製,並被列為汕頭市第一批防治新冠肺炎項目,獲得經費補助100萬元。

這正是政府當好“店小二”服務企業,助推科技創新發展的實例。創新大會上還指出,汕頭要積極引導技術、人才、資金等各種優質資源和要素向創新型企業集聚,持續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精準培育工作,加快推動傳統優勢企業在技術創新、智能製造、質量品牌等方面實現躍升,著力培育一批行業“單打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加快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契合汕頭實際的新興產業。要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研發機構,全面實施科技攻關計劃、科技企業對接“雙高大學”行動計劃,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展示對接平臺,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

▶▷產學研賦能

加快創新平臺建設

今年2月25日,龍湖區以龍湖工業園區為主體申報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省政府正式批覆同意。這是粵東地區首個縣區級的省級高新區,也是汕頭科技創新平臺成果的“開門紅”。

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強調要用好用足省賦予龍湖省級高新區的土地、財政、稅收等政策,集聚創新要素,著力打造一流的產業發展生態和創新創業生態。龍湖區表示,將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把龍湖高新區建設成為東南沿海地區開放創新引領區、粵東地區創新創業示範區、經濟特區產城融合智慧園區樣板。

毋庸置疑,創新平臺和載體對於提升汕頭市基礎研究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汕頭要提高創新能力,就要在推動創新平臺建設上求突破。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提出要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省實驗室,穩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大型科研設備佈局,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

記者獲悉,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自揭牌成立後一直在穩步推進中,目前已組織首批19個境內外院士專家團隊開展攻關,兩個院士團隊項目入選省重大科技專項。去年底,汕頭大學·香港大學聯合病毒學研究所獲授粵港聯合實驗室牌匾,標誌著粵港新發傳染病聯合實驗室正式落戶汕頭。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粵港新發傳染病聯合實驗室團隊發揮優勢,夜以繼日開展科研攻關與病毒賽跑,為抗疫貢獻來自汕頭的科研力量。

大會上還指出,要推動汕頭國家高新區加快構建有利於科技創新、人才集聚的體制機制,加快中以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步伐,加速佈局5G產業,打造區域創新策源地;加快推動華僑試驗區、保稅區等重大平臺創新發展,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持續“引才”

強化本土人才培養

汕頭要加快創新驅動步伐,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離不開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的支撐。事實上,人才問題一直是汕頭科技創新發展的瓶頸之一。截至2019年底,汕頭全市共有博士、博士後962名,在汕工作的外籍高端人才188名和外國專業人才188名,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要在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上見成效,圍繞汕頭主導產業、優勢產業,依託“揚帆計劃”等重點人才工程,進一步完善“柔性引才”機制,大力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加強本土創新人才培養,進一步打造區域人才高地。

會議還提出,汕頭要加強本土創新人才培養,繼續實施“千百十”鄉土人才培育工程,通過規劃建設大學畢業生創業中心和實習基地等形式,引導更多本地高校畢業生留在汕頭,吸引一批潮汕籍中高端人才回到家鄉創新創業,真正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流得動、用得好。

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汕頭積極探索人才引進新路子:繼2017年出臺“汕頭人才30條”後,汕頭陸續制定了42個配套實施細則,推行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構建有效承接人才的創新創業載體。日前,汕頭再次發出“招賢榜”,全面啟動“引進博(碩)士三年行動計劃”,並且拿出2億元作為人才發展專項資金。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重點引進理工農醫科等緊缺急需專業人才,強調要圍繞汕頭主導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依託省實驗室、重大項目、產業園區組織引才,以集聚人才優勢助推重點產業發展等,這些都將為汕頭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記者觀察

將實幹與開拓貫穿科技創新始終

中共汕頭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指出,創新要有加速度,實現這個加速度必須拿出更大的決心和氣魄,對標一流、力爭上游,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實幹與開拓這兩個關鍵詞必不可少。

實幹,體現在要求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把創新發展的理念和舉措貫穿到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努力在科技創新上有新作為,在激烈競爭中搶佔先機、把握主動、贏得優勢。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創新發展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推動科技、財政、教育、金融等部門加強聯動、無縫銜接,大力營造勇於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開拓,體現在要求踏踏實實把創新政策措施落實到位的同時,對政策實施情況要及時跟蹤評估、動態調整完善,對有悖於激勵創新的陳規舊章要抓緊修改廢止,對有礙於釋放創新活力的繁文縟節要下決心砍掉。

實幹與開拓,正是汕頭未來科技創新所要秉承的精神——“實幹”是腳踏實地的幹事創業,讓每一個決策、每一個實踐都紮實扎牢,能夠經得起時代的考驗;“開拓”是解放思想的主動作為,把眼光放得更遠、把視野放得更寬,讓優秀的經驗做法為汕頭科技創新注入新的動力。只要能夠將這份精神貫穿於科技創新始末,汕頭實現科技創新的“加速度”將可期可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