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天才”馮奚喬:曾17歲進北大、20歲讀哈佛,34歲在法國離世

他從小聰明好學,對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兩歲半時,就開始和自己的爺爺學中國水彩畫。七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

他就是參加文革後首次高考,從高二考入北大的馮奚喬,當時年僅17歲。

1960年10月1日,馮奚喬出生在北京,經歷文革後首次高考,成為了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學生。在那個人才匱乏的年代,湧現出了大量的人才,而馮奚喬就是其中之一。

“華裔天才”馮奚喬:曾17歲進北大、20歲讀哈佛,34歲在法國離世

在北大學習期間,也就是1980年10月,馮奚喬參加了 CUSPEA 考試,並且奪得了北大的第一名,全國的第四名,是當年考上CUSPEA中最年輕的幾位之一,更是年輕中成績最好的那一個,他的普通物理奪得了全國第一,可見其優秀的程度。

不僅如此,在參加了美國大學教授面試後,美國教授們給馮奚喬的評價是,將來馮奚喬會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學者。當然,馮奚喬最終也沒有讓這些教授失望。

哈佛物理系雲集了世界上頂尖物理研究生,但是馮奚喬成為了那裡拔尖中的尖子。對於很多學生來說,那些晦澀難懂的物理知識,在馮奚喬的眼中卻並不複雜,他可以在課堂上把老師講的內容當場消化,而且課下用少量的學習,便能夠常常名列前茅。因此,對於馮奚喬來說,除了學習之外,有著更多的時間,參加課外活動,他經常游泳、跳舞和參加小提琴演出。

“華裔天才”馮奚喬:曾17歲進北大、20歲讀哈佛,34歲在法國離世

可以說,馮奚喬的成長中充滿了平凡和精彩,在學業上從研究生一直到博士,而後來年紀輕輕的馮奚喬還成為了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在學術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生活中卻不缺乏樂趣。

在哈佛3年級的時候,馮奚喬便成為了該校本科生宿舍住校輔導員,而且除了輔導大學生物理外,他還經常組織各類課外活動,包括藝術展覽,音樂會,中文桌等等。其本人贏得了許多大學生的愛戴。

在凝聚態理論物理界,馮奚喬迅速地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自1983年開始在物理期刊,包括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凝聚態理論方面的文章,他把自己的研究拓展到了凝聚態物理的多個方面,包括隨機介質中的光學波動、量子霍爾效應、超導體中的磁通量運動等等,對凝聚態物理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華裔天才”馮奚喬:曾17歲進北大、20歲讀哈佛,34歲在法國離世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才華橫溢、年僅34歲的華裔物理學家,卻在人生一步步走向巔峰的時候,在巴黎出差時突然離世。而馮奚喬的離世,在當時引起了美國物理學界很大的震動。美國物理聯合會在自己的月刊《今日物理》(PhysicsToday)1996年第一期上為年輕的奚喬刊登了訃告,而且放在第一位,還破例登了奚喬的照片,來悼念這位曾經在物理方面取得卓越成績的年輕人。

雖然這位天才的死因,直到現在還說法不一,但是他的骨灰卻留在了大洋彼岸——洛杉磯南邊臨海的一個小城Green Hills Mortuary 公墓,墓面朝著中國北京那個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

或許,馮奚喬這樣的天才的離世,不僅僅是讓美國人覺得痛心,中國人也依然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