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


一文讀懂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


眾所周知,中國的“皇帝”這一稱呼是秦始皇確定的。“皇”字取自“三皇”。“帝”字,取自“五帝”。在秦始皇以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本來稱王。但嬴政覺得他大一統的功績,是“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如果還像以前那樣仍然叫王,不足以“稱成功,傳後世”,所以改稱“皇帝”。

為了區別不同的皇帝,人們用來稱呼皇帝的名號大抵有三種。

第一類是諡號。即皇帝死後,後世君臣根據他的生平功業,選擇一兩個字對他進行評價。根據《諡法解》,諡號分為三等,即上諡、平諡和下諡。漢武帝、晉懷帝、隋煬帝這三個諡號就代表了這三種諡號。“武”是上諡,表彰武帝的武功,“懷”為平諡,不褒不貶,僅寓哀悼追懷之義。“煬”則是惡諡,“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

唐朝以前,人們一般都用諡號來稱呼死去的皇帝。比如漢文帝、漢武帝、晉文帝、晉武帝。但是從唐代開始,人們改用廟號來稱呼。

“廟號”本是皇帝死後,子孫後代在宗廟中供奉他的時候對他的專用稱呼,有開拓之功的皇帝一般稱“某祖”,有守成之德則一般稱“某宗”。在習慣用諡號稱呼皇帝的時代,皇帝的廟號並不廣為人知。比如漢高祖劉邦的廟號是“太祖”、漢文帝劉恆的廟號是“太宗”、漢武帝劉徹的廟號“世宗”,漢宣帝劉詢的廟號是“中宗”,除了研究歷史的讀書人,普通百姓並不清楚。


一文讀懂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

武則天畫像


到了唐代,武則天開了一個惡例的先例,她建議唐高宗增加李世民的諡號,以彰顯李世民的偉大和唐高宗的孝心,唐高宗遂於上元元年(674年)給李世民追加諡號為“文武聖皇帝”。這個先例一開,後世皇帝為表孝心,展開了祖宗們增加諡號的競賽,皇帝的諡號變成了各種上諡的堆砌,又臭又長。比如唐玄宗將唐高祖的諡號加成“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太宗的諡號加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到了清朝,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多達二十多字,即“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諡號徹底失去了蓋棺定論的作用,只剩下拍馬屁的功能。

這樣一來,你就沒法用諡號來稱呼死去的皇帝了。原本按照傳統,李世民應當被後世稱為“唐文帝”,自從加了諡號之後,不論稱呼他為“唐文武聖帝”,或者“唐文武大聖帝”都太拗口,幸好廟號一直短小精悍,因此人們開始稱呼他的廟號“唐太宗”。

一文讀懂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

因此,我們看中國歷史,唐朝以前的皇帝稱呼最後一個字往往是“帝”,“漢武帝”、“隋煬帝”。而唐朝以後,皇帝稱呼的最後一個字變成了“祖”或者“宗”,“明太祖”,“清太宗”。也就是說,從稱諡號,變成了稱廟號。

除了諡號和廟號,到了明清,人們又習慣以年號來稱呼皇帝,比如“洪武帝”、“正德帝”、“康熙帝”、“乾隆帝”。年號起始於漢武帝時期,用於方便紀年。在明清以前,皇帝每遇大事,經常更改年號,比如唐高宗所用的年號前後共有14個。到了明清,皇帝們習慣於一人用一個年號,不再更改,所以這兩個朝代的百姓也習慣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