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四大經典

中醫四大經典---中醫學基礎理論體系的確立


淺談中醫四大經典

戰國至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的問世,標誌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確立。

淺談中醫四大經典


(1)理論框架的建立:《內經》的問世,是先秦至西漢醫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此書約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東漢至隋唐仍有修訂和補充。

《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漢醫學經驗和理論的總結,內容十分豐富。該書全面論述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斷、防治等,不但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是中醫學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繼續發展的基石。

《內經》注重整體觀念,既強調人體自身是一個有機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內經》認為,人體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面是彼此聯繫的,這種聯繫表現在生理與病理、臟腑與經絡等各個方面。《內經》將體內的臟腑與體表的形體官竅作了對應聯繫,並認為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到全身或其他臟器,因面在治療上重視局部與整體的聯繫。《內經》又提出了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相統一的觀點,人體本的候、地理環境以及社會政治經濟地位等方面的影響,因而強調在醫療實踐,必須因時因人制宜,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淺談中醫四大經典


《 內經》系統地將反映當時文化進步的古代哲學思想如精氣、陰阻、五行學說等引入醫學領域,作為思維方法以解釋人體生命的產生、生命過程的維繫、疾病發生的原因機理及診斷防治等。《內經》認為精(氣)是本原,人類與宇宙萬物存在著同源性,因而具有密切的聯繫。人體的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也皆由精化生,因而也是同源而相互聯繫的。《內經》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世界萬物的普遍規律,人體內陰陽雙方也是平衡協調的。一旦這種平衡遭到破壞,人體就會生病。診斷時應辨明病證的陰陽屬性,治療時則要調整陰陽,使之恢復平衡協調。

《內經》運用五行學說,解釋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界的關係,將世間各種事物和現象,包括四季氣候變化、人體生理病理乃至精神狀態,都分歸於五行之中,並認為人體內的臟腑之間存在著“生剋制化”的自我調節臟腑與自然界之間也存在著相互通應的聯繫。

淺談中醫四大經典


《內經》構建了藏象經絡理論,較詳細地描述了臟腑的生理機能。這是總結秦漢以前的整體觀察結果,並與當時的解剖知識相結合而得出的結論。《內經》在提倡人體解剖的基礎上,更重視用整體觀察的方法來認識臟腑的生理機能,將觀察得出的人體生理機能如呼吸循環、消化、排洩、生殖、精神心理等分屬於五臟,建立起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統,並以精、氣、血、津液、神的作用維繫和調節著臟腑形體官竅的生理機能,從而初步構建了藏象理論。《內經》對經絡學說尤有精闢的論述,不但對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屬絡臟腑及其所主病證均有明確記載,而且對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別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的向、分佈、功能亦有記敘。《內經》總結了秦漢以前人們對經絡的認識,並使之系統化理論化,創立了經絡理論。

《難經》是一部可與《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相傳秦越人(扁鵲)所作。

淺談中醫四大經典

該書內容簡要,辨析精微。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涉及生理、病理、診斷、病證、治療等各個方面,尤其對脈學有較詳悉而精當的論述和創見,對經絡學說以及藏象學說中命門、三焦的論述。立起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統,並以精、氣、血、津液、神的作用維繫和調節著臟腑形體官竅的生理機能,從而初步構建了藏象理論。《內經》對經絡學說尤有精闢的論述,不但對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屬絡臟腑及其所主病證均有明確記載,而且對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別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的向、分佈、功能亦有記敘。《內經》總結了秦漢以前人們對經絡的認識,並使之系統化理論化,創立了經絡理論

《傷寒雜病論》的成書,創立了辨證論治的診治理論。

淺談中醫四大經典

該書為東漢張機(字仲景)所著,後經王叔和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分:前者以六經傷,後論雜病。該書提出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證論治原則,使中醫學的基品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神農本草經》

淺談中醫四大經典


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其集結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神農本草經》的歷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將東漢以前零散的藥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總結,其中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被歷代醫家所珍視。而且其作為藥物學著作的編撰體例也被長期沿用,作為中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本經》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劑理論,一直被後世方劑學所沿用,有序例(或序錄)自成一卷,是全書的總論,歸納了13條藥學理論。《本經》的問世,對中國藥學的發展影響很大。

淺談中醫四大經典


綜上所述,秦漢時期這四部醫學鉅著的問世,標誌著醫學發展的飛躍,即由原先零散的醫學知識和醫療經驗,上升為系統理論,並建立起獨特的醫學理論框架。

(2)治療技術的發展:隨著中醫學理論框架的建立,治療技術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在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理論的指導下,中醫學確立了一整套治療思想和原則,如治病求本、三因制宜正治反治、標本緩急、扶正祛邪及調整陰陽等。在諸多治療技術中,藥物與針灸療藥物療法的發展:由於辨證論治這一臨床治療體系的確立,藥物療法從單一的“對症法發展最快,取得的成就也最大。 治療”發展為有規律的用藥,並多采用按一定法度組成的複方,從而提高了治療效果,也推動了對藥物的研究。

本文僅供中醫學者及愛好者學習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