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看懂"草船借箭"中的文學經典與歷史細節了嗎?

草船借箭"由歷史事件發展為小說情節,其也由歷史的客觀如實記載發展到文學的主觀價值觀念的介入。最初出現在史書《三國志》中的"草船借箭"是真實的歷史記載,其中不存有作者的主觀情感和態度,在發展到《三國志演義》中時,其作為小說情節便成為了顯現小說主題和作者意志的工具。情節主人公的轉換,由孫權到諸葛亮,將此事移植於諸葛亮本身就體現了作者對人物諸葛亮的態度,以及由此對諸葛亮"智"的推崇與讚揚。通過此情節,諸葛亮的"智"的形象再次得到突顯,在他的形象相比下,周瑜的"多妒"和曹操的"多疑"則顯得不如他。由此,作者對諸葛亮的推崇與喜愛的態度更加明顯。

你真的看懂

在推崇諸葛亮的背後,實際上蘊含著作者的政治意圖,諸葛亮代表的是蜀漢政權,對其持褒揚和推崇的態度,則表明了作者對蜀漢政權的肯定,另外作者在情節安排中是讓諸葛亮(蜀政權)用妙計使敵軍曹操(魏政權)受到了損失,所以是蜀政權勝了魏政權,由此可知作者蘊含在此情節中"擁劉反曹"的政治意圖和傾向。因此,"草船借箭"在由歷史到小說的過程中,也由最初的客觀理性的書寫而帶有作者的主觀意志和政治意圖,使其顯現作者的價值觀念。

你真的看懂

《三國志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文學經典性

羅貫中創作《三國志演義》有繼承也有創造,但其創造是佔據主導地位的,也正是由於羅氏天才的創造性才使得《三國志演義》成為經典的文學作品,而不是流於簡單地對歷史的借鑑和挪用。作為創作材料的史傳等三國素材經過羅貫中接受、理解和再創造等過程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融入了羅氏的自我色彩。這其中有其新的發現與創造,有其對歷史的闡釋和評價,有其對人物、事件的生髮與虛構,在其再創造中筆下的人物和事件已非歷史的事實,而已成為文學的形象和文學的情節,更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草船借箭"作為《三國志演義》中具有奇特色彩的典型性情節,在其由歷史事件被創造為小說情節後具有了豐富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從而也具有了文學經典性。

你真的看懂

通過分析作者在建構此情節時的設計、用心和由此產生的作用,以及其把歷史的實用理性昇華為文學審美價值的過程來分析其文學經典性,以及其文學經典性的表現和由此透露出的羅貫中的點鐵成金的藝術創造力。《三國志演義》中則變成了諸葛亮的事蹟,原本其實是講的孫權的故事。這種轉變使此情節的功能發生了根本的轉變,由孫權與曹操的鬥爭變成了諸葛亮與周瑜的鬥智。同時,作者在借箭的情節中,增加了"大霧"的自然氣象,又讓諸葛亮超人的預料到了三天後有大霧,並由此行借箭之計。

你真的看懂

這種創造性的情節:一是把它放置於諸葛亮和周瑜的精神錯位中,讓周瑜看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激化周瑜對諸葛亮的殺機;二是對情節因果和過程的詳細敘述,凸顯出周瑜善妒的性格特點,以及諸葛亮"智絕"的形象;三是把它放置在與曹操的矛盾衝突中,使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不僅表現在對天氣的把握上,還表現在對曹操心理特點的把握上。作者在這一情節中天才地設計了曹操的心理特點:"多疑",這也成為諸葛亮妙計得以成功的必備條件,由於設計了曹操的心理特點,"草船借箭"由軍事三角變成了心理三角的錯位:周瑜的多妒逼出了諸葛亮的多智,諸葛亮的多智又遇上了曹操的多疑。在這樣的安排下,諸葛亮的多智取得了勝利,於是多妒的更加多妒,多智的更加多智,由此也將周瑜、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推向極致,使其更具有典型人物的代表性。

你真的看懂

"草船借箭"把史實中的軍事鬥爭建構成了敵我友三方的心理三角錯位,也就把鬥智鬥氣,戰爭的實用理性昇華為文學審美價值,從而使得"草船借箭"成為《三國志演義》中極具表的,具有文學經典。"草船借箭"情節的文學經典性還表現在它的奇特性。《三國志演義》人物奇異美與性格邏輯、情理規律的統一,具體體現在一系列精心構置的故事情節中,"草船借箭"就是典型的奇特性情節。在赤壁大戰前夕,諸葛亮在承諾準時完工的前提下,不用箭竹、翎毛等原料,只以草、布幔置於船上,便輕而易舉的得來十萬支箭,情節扣人心絃,富有傳奇色彩。作者藉此刻畫了諸葛亮善奇謀、有膽略的獨特性格,完全合乎諸葛亮智絕的性格特點和邏輯。羅貫中在建構此情節中,三次特意點出"大霧"的氣候條件,又揭示出嚴密的情理邏輯。在出發"借箭"開始第一次點出,說明在這個過程中弓手將箭射到諸葛亮的隊伍的船上,這種對歷史事件比例的重新配比實際上包含了敘事者對歷史人物事件的選擇和評價,也寄寓著著敘事者個人的主觀意志和情感態度。在整個事件結束以後,第三次點出"亮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

你真的看懂

這樣安排的意義

這樣的安排,使得"草船借箭"情節具有了情節奇、性格真、情理實三者和諧統一的藝術魅力。史書《三國志》記載是孫權借箭,到了《三國志平話》裡,主角變為周瑜,二者在"草船借箭"的敘述中均無江上"大霧"這一細節,實際上違反了情理規律:無大霧,則曹操為何看不清對方的陣勢,又為何會亂箭齊發呢?相比之下,作者在小說情節中加入"大霧"這一天氣狀況,不僅使諸葛亮的"智"的特點更加突出,也使得情節的內容更加的合乎理邏輯,其文學經典,中點成的藝術力。由歷史到小說,其文學性不斷增強,最終實現文學的經典性和審美價值,可以見得羅貫中在撰寫《三國志演義》時所顯現的天才的創造力。同時,情節作為小說的關鍵性組成因素,通過分析"草船借箭"以及類似的一些情節,可以從中一窺《三國志演義》整部作品由歷史到小說的發展過程,以及中國古典小說與歷史的辯證關係等。發展的雙向建構的發展模式"歷史敘事從藝術形態的建構、作家創作觀念的塑造和影響、事件的細節等方面構成中國古典小說特有的藝術文化傳統。在注重文本與元典的研究原則下,從具體的文本和情節出發對於更加深入和細微的分析《三國志演義》等小說的文學性經典性和審美價值是十分必要的,也提示我們:對經典性文學作品的解讀,必須充分考慮更加宏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必然的要經過一個經典化的過程,在這個不斷被建構的過程中實現其經典性。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三國演義》

《還原草船借箭之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