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聖人評價標準是什麼,孔子為何能評為聖人?

剛日讀史


這個對聖人的評判標準出現於春秋時期,是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來的,據《左傳》記載:魯大夫叔孫豹回答範宣子問什麼是死而不朽時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也就是說,想成為聖人,就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而且還修 《詩》《書》《禮》《樂》,序《周易》,撰《春秋》。這就是所謂的立言。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這就是所謂的立功。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雖然一直無法做到大同,但他所主張的“仁”、“禮”、“德政”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所謂的立德,所以孔子能評為聖人。


知憶讀書


無統一標準。原本稱聖是古代帝王,如堯、舜、禹、文武、周公。後世演變為權力加封,完全是權力需要和為門派立威、樹立崇拜的形象。如孔子封“聖”就是皇權和儒家各取所需以為固權和保護某種利益的產物。後來感到僅有“文聖”還不夠,又加封關公為“武聖”。正所謂“駕馭百姓兩把刀,文聖武聖齊撐腰”。這完全是權力製造的。還有在某一領域或方面有成就者,如兵聖、書聖、醫聖、詩聖等,那不是權勢者正規賜予的封號,只是民之敬稱。所謂立功、立德、立言之說也只是儒家掌握話語權的說詞。嚴格說來孔子並非全部具備,更確切點稱其為教育之聖更靠譜些。至於關羽更加牽強,武不能護國、重哥們小德小義而盡失國之大德大義。可見封“聖”的標準只是權力需要和掌握話語權的名利需要。如老子同為一派鼻祖,即有“德”又有“言”,但因其無貼近皇權的弟子力爭,也便得不到權力的加冕封“聖”……!


崑崙139100429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孔子被稱為聖人的原因:
一、是由於他的思想主張順應了統治者鞏固統治的需要,他提出的“仁”、“德”和“禮”,有利於穩定封建統治秩序,這樣的思想自然能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二、是後代儒家學者在發揚儒學中提出了適應君主專制制度發展的需要的主張,不斷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三是歷史政治秩序穩定,統治鞏固後,孔子受到重視,社會動亂時,孔子首當其衝受到批判。
西漢起,歷代不斷給孔子加封追諡,漢平帝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
唐玄宗李隆基加給孔子諡號“文宣”,始稱“文宣王”。
元武宗年間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後又稱“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等等。同時孟子被尊為亞聖,顏回被尊為復聖,子思被尊為述聖。



嘿詩


🌻聖人,是深受家國萬千百眾眾國民,從內心深骨中,敬仰愛戴,尊重的民族精英。我國歷史上,對聖人評價,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是其聰惠博學,卓才高德,為家國建功立業,具有大恩德功勳,澤及普播於萬萬民眾,乃至宇宙萬類者。太公兵法曰:聖人之政,澤及昆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孔子之所以為聖人,一者,其繼承宏揚了民族傳統文化,承傳了聖人周公之學;一者,上學而下達;一者,繼承開拓了儒家學說。

孔子授傳的儒術,儒家思想,是中華上古數千百年,民族傳統文化智慧其結晶。孔聖對《周易》的研究和撰書著述,為我國傳統文化,將道家隂陽學說,和儒家儒術融合一體,奠定了基礎。為大漢天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以之形成民族大一統之家國文化教育,加強中央集權,有益於國家長治久安,政通人和,百業興旺,民自歌舞,其大政方略,提供蘊儲了豐厚根深的文化營養資源。

🍁孔子在我國文化教育史上的功勳大德,是登峰造極。沒有孔聖上學下達的教育授業典範,師表風範,就不可能有今天,我十四億國民的教育文化普及,整體國民素質的提升。

🍀沒有孔聖的授教先範,我們普通老百姓,自己想,或我們的孩子,想上學,從小學到中學,中學到大學;想學這學那,門都沒有。



思語世界


德才兼備。並且高於常人。


用戶54340331831


對聖人的評價標準無非就是智慧超群,道德高深,與普通人不一樣,舊時泛指皇帝,皇后,皇太后,仙人,極智慧超群文人。

孔子為什麼評價為聖人,我認為主要他推崇的《仁,義,禮,智,信》這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推崇,他的這種思想看起來很好,但也限制了人民的一些人權,當做了統治階級的工具來訓化人民,奴化人民,使人民服服帖帖聽統治階級的話。

請問:他的思想那麼好皇帝咋不照辦呢?他為什麼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偏妃,宮女無數?為什麼皇帝死後要拿活人培葬呢,為什麼亂殺無辜呢?他的仁和禮上哪去了?他手下那些當差的為什麼欺壓百姓,剝削百姓呢?實際上孔子的思想是奴化人民的工具。

當統治階級政權穩定,它就拿孔子的思想來教育和奴役人民,當統治階級風雨飄搖時,人民就會起來反對孔子思想,為什麼1919年有砸亂孔家店一說,後成為五四青年節,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也反對孔子思想。

因此說,誰被封為聖人是站在哪個階級立場說話問題,沒有真正的對與錯,沒有絕對的真理。


遼北老代


對於聖人的評判標準出現於春秋時期,是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來的,據《左傳》記載,:魯大夫叔孫豹回答範宣子問什麼是死而不朽時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也就是說,想成為聖人,就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雖然只有這三個標準,但在歷史上,能做到其中一條的都寥寥無幾,更何況是三個同時做到?泱泱中華數千年曆史,被世人公認達到這一標準的只有兩個人,分別就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和明朝的王陽明。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而且還修《詩》 《書》 《禮》 《樂》,序《周易》,撰《春秋》。這就是所謂的立言。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這就是所謂的立功。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雖然一直無法做到大同,但他主張的“仁”、“禮”、“德政”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所謂的立德。


東方西方1


中國傳統文化對“聖人”的定義,是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


聖字的繁體


“聖”的繁體字很清晰地表明聖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代表統率萬物為王之徳,德行遍處施行。

可見,聖人不僅自身要達到通曉天地萬物之道,還要入世宣化民眾,行善德而澤被後人。

按此標準,古今中外被尊為“聖人”的不在少數,但唯有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


孔子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是世人給孔子的最高評價。

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不僅作為中國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已經深深地滲入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儒家思想也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東方文化的主幹,與西方文化並稱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兩種文化形態。

孔子一生,在道德、經濟、教育、政治、歷史、藝術、美學諸多方面所創立的思想和學說都為後世人們所尊崇,深刻地影響到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走向。

孔子的某些思想文化意識雖然也受當時的歷史侷限,但其身上所體現的人文主義精神和教化萬世的博愛思想讓他的聖人之光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歷久彌新。


史海星槎


中國歷史上的聖人評價標準是什麼?孔子為何能評為聖人?

聖人評判一說首先是受小說《封神演義》影響,真正提出評判聖人標準的人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據《左傳》記載:魯大夫叔孫豹回答範宣子問什麼是死而不朽時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自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中國歷史上評判聖人:立功、立德、立言。

儘管看似簡單的六個字,在中國歷史上,能做到這一標準的也是寥寥幾人。我們泱泱華夏數千年曆史中被世人公認的也就兩人:孔子和王陽明。

為什麼他們兩人被公認為聖人呢?

孔子:他創立了儒家學派,主要言論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收錄記載為《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以對話文體和語錄體為主,記錄孔子和弟子的言行,主要提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倫理思想以及教育觀念。他還修了《詩》、《書》、《禮》、《樂》、序《周易》,撰《春秋》,這些體現了聖人標準的立言。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得孔子用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到教育事業上。孔子曾魯國司蔻,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在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致力於教育。

孔子打破了教育上的壟斷,他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最著名的是“七十二賢士”,這七十二人中很多為各國高官,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儒家學派的輝煌,這些是聖人標準的立功。

孔子構建出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的德性和德行;在治理國家方面他主張“為政以德”,他認為用道德和禮教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他的治國方略被稱為“德治”或“禮治”,他最高的政治利息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雖然沒有實現最高政治理想,但他的“仁”、“禮”、“德政”卻被流傳後世,這些屬於聖人標準的立德。

歷史上能達成聖人標準一點要求的不少,但很難找到像孔子一樣三點標準都達到的,他的言論,政治思想被延續至今都說明了他的偉大之處。


森嶼嶼


印度聖人甘地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印度聖人搞的不抵抗運動,孔子搞的聽話道德教化,兩者都差不多。還有一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就是道家對聖人的態度,道家沒聖人只有儒家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