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喜歡梵高?

一山房


不同凡響的經歷讓人們更喜愛梵高。

梵高與高更、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巨匠”。而梵高又屬於經歷最傳奇的。不僅因為他畫作現在屢屢賣出天價,而且割耳朵、精神病、自殺等種種軼事又讓他身上充滿了某種神秘感。事實上,即使去歐洲旅行,巴黎、普羅旺斯、阿姆斯特丹等地,追尋梵高的足跡也往往是廣受推薦的旅行路線。

梵高除了畫畫其他一敗塗地

幹過藝術品公司職員、學校助教、民間教會的傳教士,最後都被解僱了。梵高還複習備考過一年神學院的考試,可是學習好難,於是放棄了。梵高在傳教中跟礦工打成一片,勞動人民生活最真實,梵高想把他們畫下來。終於,繪畫史等來了梵高。

人到中年才學畫畫

梵高打算開始學畫畫的時候,已經是27歲的“高齡”,之前對畫畫一竅不通。僅僅用了十年,到他37歲去世,完成了從“啥都不會畫”到“畫啥都牛X”的進階

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要結合藝術家創作時的背景和心境。一個藝術家的成就,要看他對後人的啟發

蔣勳說,梵高當年畫礦工畫農民,是一種救贖,他想救贖自己,而他拿起畫筆的時候是在畫他無法救贖的人。而我最感動的是,梵高在自己被人嫌棄無法救贖的時候,居然還有憐憫之心去同情他人。吃土豆的人裡,柔和的燈光,昏暗的房間。我想傳達的觀點是,藉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的手從盤子裡抓起馬鈴薯他們誠實的自食其力。

吃土豆的人

梵高最讓人喜愛的原因是,不瘋魔不成活的繪畫精神,是別人難以望其項背的。


蟄伏舵手蘆鈺


梵高將自己的極度悲痛調入明亮的顏料,一筆筆塗抹在方寸之中,浮華璀璨的表象是梵高帶給世人的歡悅,未經世事時看不懂梵高的深刻!



梵高1880年才開始正式學習繪畫。儘管他不喜歡正式的藝術學校,但還是在皇家美術學院學習瞭解剖、透視等基本原則,而且做得還不錯,所以,千萬不要再說凡高畫不準形了,真正的大師都超越了“準確”這一基本標準。以梵高的學識和深刻,一切形式都只是浮雲☁️



1885年梵高拿出了第一組作品準備參加巴黎的展覽,但這些畫作再現的都是身邊樸實無華的人,深褐色調訴說著現世的滄桑炎涼。



1886年梵高考入安特衛普美術學院高級班,但他現實主義的態度與班裡畫石膏人像的傳統格格不入。當別人畫石膏像時,他卻在畫當地的農婦。



於是梵高來巴黎投奔作畫商的弟弟提奧。此時的巴黎是印象派的世界,新印象派的修拉和後印象派塞尚的作品也初露頭角。梵高也做了新的嘗試,臨摹了許多浮世繪。這裡,請注意⚠️梵高學習的不僅是浮世繪中明亮的色彩和平塗的顏色,浮世繪中的“浮虛的現世”與梵高的繪畫世界是相近的。



隨著身體狀況的下降,1888年年初,梵高前往阿爾療養,在這裡創作了數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藝術作品。包括《梵高的椅子》、《阿爾的臥室》、《夜總會》、《咖啡廳》、《夜晚》、《羅納河上的星夜》等。



這些畫代表了他的“悲傷和極度孤獨”,用梵高的話說:“畫布會告訴你我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東西,那就是,我發現鄉村是多麼的健康和充滿活力。”



越是接近死亡梵高的色彩越是明亮,這是一種悲劇性的心理和視覺間的,理想與現實間的反差。



據說,梵高去世前的最後一句話是一一悲傷將永存。


最美還是藝術史


2017年12月8日,全中國文藝青年們翹首以盼的《至愛梵高:星空之謎》終於上映了。125個畫師,花了8年時間,臨摹了62450幅梵高的畫,用梵高的表達方式——繪畫,展現了他的一生。

“梵高”可以稱得上是藝術界的第一大IP,影視劇、藝術展(往往是搞一些高清圖片號稱幾D效果多媒體互動那種,因為真跡實在……太貴了)、各類周邊產品層出不窮,只要帶上梵高的名號或作品,想不紅都難。

卷福在BBC紀錄片《梵高:畫語人生》中飾演的梵高

為什麼愛梵高?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他活得那麼純粹,拒絕俗世生活,忍受超然孤獨,只追逐太陽奔跑,這讓他成了精神世界裡絕對的王者——儘管在外人看來,他不過是一個要靠弟弟接濟、總是大白天喝苦艾酒喝得醉醺醺、窮困潦倒的紅頭髮奇葩罷了。

他活得熱烈,又死得決絕,沒有中間道路。梵高和他的追隨者、管他叫“我的瘦哥哥”的海子一樣,都在達到藝術創造的高潮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前者朝自己開了一槍,而後者選擇了臥軌。

我想,梵高這種連死亡都要自己做主的“任性到底”,恰恰戳中了身處各種身不由己之中,習慣性妥協和逃避,對自己的懦弱生氣卻又無能為力的都市人的心吧。


Enjoy雅趣


梵高毫無疑問是19世紀最了不起的畫家之一。無論他的人生多麼失敗,他的藝術創作是出於本能還是自覺的爭論難有定論,他留下的作品都強有力的證實了這一點。

繪畫藝術發展到19世紀下半葉,藝術家的意志變得越來越強,自我表達的潮流逐漸從服務於讚美需求的傳統中掙脫出來。這就使得藝術家在符合標準之外的個性變得越來越重要。這與社會形態的鉅變有緊密的關係。在這種鉅變當中,印象派成為離經叛道的先鋒,梵高成為後印象派的代表之一。雖然他在美術的基礎訓練方面不過關,但是他的孤獨和笨拙,加上他與痛苦的底層生活的無縫融合,使他成就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獨特風格,並且勤奮的創作,使他的繪畫語言成為較為完整的體系。他的色彩、筆觸和描繪對象,固化成了他的標籤。對比色,粗糙的刮色有意無意地形成勾邊,法國南部的風景和淳樸的普通人等,這是梵高。他在造型方面的缺陷,也成為他的優勢。

如果對他生命後期的生活環境有切身的瞭解,對他的繪畫的認識,可能更客觀一些。他曾經在法國南部的阿爾和聖雷米生活創作,著名的《向日葵》《黃色酒館》《絲柏樹》等就是在這些地方創作的。初看畫作,你被近乎瘋狂的造型吸引。實地觀察,你就讚歎他提煉實景的天才。那個地方長年暴曬,春天狂風大作。在這種環境裡,你就能體會到梵高所作,不是印象,而是寫實了,只不過用了他自己的語言。我喜歡梵高,正是在我看到了這些事實之後。

一個藝術家能夠從現實中發現獨特的美並以獨特的方式表達,比描摹現實要重要得多,可以說這是藝術家的天職。梵高做到了。


小雜談咖啡館


後世的人們或許喜愛梵高的星空與向日葵。而看罷梵高傳,印象最深的卻是,梵高對於下層民眾的憐憫。

他認為自己的第一幅傑作,是1885年的《吃土豆的人》。在這幅畫裡,他描繪了真正的平民生活:

“我想傳達的觀點是,藉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裡抓起馬鈴薯。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

昏黃的燈光灑在農民憔悴的臉上,和粗拙、乾裂、烏黑的手指上。貧苦農民家庭生活的真實情景,生計艱難的時世裡還能喘息的片刻,躍然於畫布之上。



這個階段的梵高,已經在礦區當了半年牧師,對勞動者的貧寒生活深有感觸。礦區工人下礦,都說不上能不能有來有回。梵高將錢物分給礦工們和遺孀。但窮人太多,無濟於事。

這個時候的他受米勒(《拾穗者》的作者)影響,想當一名專門表現農民和下層民眾生活的畫家。在前往阿爾勒的火車上,梵高讀了許多左拉的作品。他對於其中描寫的下層民眾生活觸動很深,認定那才是自己想描繪的主題。

隨後,他不斷以畫筆探入工人、農民生活的困苦,還臨摹了米勒的許多農村主題作品,包括《播種者》、《第一步》和《午休》。畫他們的生活,以求喚起人們對他們的關心。而且,農村和鄉野讓他平靜。最終,他也選擇麥田,作為人生的終點。



悲哀的是,“割耳事件”後,人們要求將他關在醫院的隔離房間裡,因為他有“暴力傾向”,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危險。梵高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

“這裡的一些人已經向市長遞交了請願書,說我這個人不適合在‘外面’自由地活動。”

30多位鄰居紛紛向警方作證,要求將梵高“隔離處置”——其中也不乏梵高想描繪的農民和工人。



梵高終其一生都被當做瘋子,然而他卻始終沒有想過害別人。相反,他想要用自己的畫筆喚醒更多人對於下層民眾的關心。儘管最終他得不到同時代人的理解,但這並不妨礙他的偉大。特別是,他作為一個城市中產階級的孩子,卻將目光投向了窮人的世界,並且為他們爭取了更多的目光,雖然得不到他們的理解並最終被他們驅逐,卻從未停止過這樣的憐憫與良善。或許,這就是我喜歡這位畫家的原因。


林海


喜歡他的原因:

17年《至愛梵高·星空之謎》在中國上映,首映是12月8日,我連日期都記得這麼清楚。本以為這部電影只是一場過眼雲煙,看過就好了。可當我在書店看到有關梵高的書籍時,情不自禁地拿起來了,就這樣看完1本再買1本,連續買了3本。其中,這本是最貴的,因為是在書店買的,所有是原價88元入手的。

這三本書讓我瞭解了梵高的人生,也越發欣賞他。對,我確定我不是喜歡他,我是欣賞他。他有著我最討厭的那種性格——敏感易怒。

可他的性格又有動人的一面,那就是他的孤獨與深情,“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地活著。”

他的畫正是如此,在不同的時期,梵高的畫反映了他不同的心境。他內心的熱情、彷徨和掙扎,都在畫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藝術家是什麼?是將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情感、思考、看法等通過一種載體表現出來,於是有了畫家、作家和音樂家等。梵高很努力得向這個世界展示他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這是梵高給弟弟迪奧信中的一句。我愛梵高的執著,短促的37年生涯裡,用10年的時間完成了近900幅油畫。他真的是確定畫畫就只畫畫,哪怕自己在生病期間也是,後期精神疾病逐漸加重期間,梵高還錯把蘸著顏料畫筆放入嘴中。當然,梵高如此,離不開弟弟迪奧的經濟上的支持。

我們,能像他一樣為所愛的藝術奉獻自己的一切嗎?我們,能像他一樣27歲開始畫畫,並一如既往地堅持了十年嗎?我們,能像他一樣在屢受挫折時(一輩子只賣出一幅畫)依然不放棄所愛的藝術嗎?

我們不能,大部分人不能。

所以,拋開梵高的畫,單說梵高這個人的身上就具有太多我們沒有的東西了。同樣,在分析梵高的作品前,不去了解他的人生也是不能理解透徹的。


小黃鴨文案


我是去年12月7日第一次到臺灣,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是12月14日去世的,當時我在臺南竹山。返回大陸前一天,我特意去了臺北的誠品書店,買了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餘先生的譯作《梵谷傳》。

我第一次如此飢不擇食地看完一本書,每一句都細細讀來。這本譯作也是餘先生和夫人範我存的定情之物,當初兩地往來,正面是譯稿,背面是情書。這段佳話,成全了兩人一輩子的相愛與廝守。

1

今天單說《梵谷傳》。

我一直看不上梵谷的畫作,技法太外行,色彩粗糙地堆疊在一起,前年時,我去拜訪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並沒有什麼震撼的感覺。

現在才明白,如果一個畫家500年後還在描摹拉斐爾的作品,他只能算頂級的畫匠;如果他影響了此後百年藝術的走向,不管這走向是好是壞,他就是大師。梵谷屬於後者。

梵谷太糟糕了。初戀失敗,愛上表姐被唾棄,愛他的女人被送進了瘋人院,唯一的一次婚姻是和一個妓女同居了兩年。一輩子靠弟弟接濟。

梵谷太善良了,靈魂純潔得像個基督。他在礦區做牧師的章節使人墜淚,他本可富有,他選擇貧窮,“不患寡而患不均”。

他拿起畫筆太晚了,10年後就死去。他是外行的闖入者,這一點讓我相信,跨界更容易接近成功,行內人往往抱殘守缺。

這麼說人人都可成畫家嘍?

當然不是。梵谷的代價是,一輩子不為人理解。“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2

唯一理解他的,是弟弟西奧。在梵谷死後6個月,西奧悲慟過度,精神失常,死掉了。兩人葬在了一起,“榖則異室,死則同穴。”

如果西奧是個女人,他最適合做梵谷的妻子。弟弟贊助了哥哥一輩子。就像雙生子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用生命交換生命。

梵谷真的愛這個弟弟嗎?我看未必。梵谷給很多朋友畫過像,卻沒有給西奧畫過一幅。他不停給西奧寫信,絞盡腦汁。一個人知道另一個人靈魂愈多,那人越不安。

梵谷是個偏執狂,大概偉大藝術家都是神經質的,他不把別人逼瘋,就是把自己逼瘋。在巴黎,西奧連夜不能入睡,梵谷整晚要和他討論不停,然後爭吵,激動不已。

梵谷最後瘋了,不是因為弟弟,是因為高更。兩個偏執狂在一起,不發瘋才怪。我對高更是厭惡的,這個人喜歡玩弄別人的情緒,並享受其中。梵谷視他為知己,在高更最落魄的時候幫了他,卻被反咬一口。

3

最近一部油畫電影很火,叫《至愛梵谷》,探究梵谷死於自殺還是他殺。其實這點並不重要,就像電影里人物的對白,“你不應該關心他是怎麼死的,你應該關心他是怎麼活的”。

梵谷是以殉道者的身份死掉的,這樣更完美。電影《阮玲玉》裡有一句臺詞,“人言可畏”。小人物害死大人物,這在歷史上層出不窮。魯迅憎惡看客,我也憎惡。小人物們麻木地活著,更喜歡嘲諷別人來自慰,可是他們不知道,這對於純潔的完美主義者是致命傷。

人言可畏。真的。

去看看梵谷的作品,成片成片的黃色和湛藍,那是一種對生的渴求,色彩滿溢著神經質。他只有不停地畫下去,才能活著。

4

他的畫生前沒人看得起,死後沒人買的起。

他是不是一個成功者?

我覺得不是。

梵谷的一生,拖垮了家人,拖垮了弟弟,也拖垮了自己。不同流於社會,就必定走向墳墓。

我反對用天賦過活,那太痛苦了。如果要生存,就得讓天賦屈服於商業的俗氣,這與藝術家來說是最大的痛苦。我會告訴我的孩子,如果你喜歡音樂,你就不要去當歌手,你應該去做企業,用賺的錢養你的興趣。

一個人不能自立,是最大的悲哀。身後事,誰曉得呢?

樊水閘


梵高的畫在跳躍,在奔騰,有一股動盪不安的湧動,他用情用生命傾注於畫中,《星空》更展示了生命血液的流動,激噴的氣勢,旋轉停不下狂風傾瀉一日千里的衝擊……我就喜歡這種瘋狂





劉金子


我最喜歡的畫家之一,因為他對生命,對藝術的摯愛感染了我,即使在全世界都不理解的情況下,喜歡他絢麗多彩的顏色,讓灰色的世界一下被他點亮了。

好的作品肯定會被人發現的,梵高的作品漸漸被人們看到並接受,然後受到熱烈追捧。向日葵這一系列作品可以說是後印象派繪畫中的代表性作品,並指引了以後繪畫的發展方向。除了梵高個人的影響力以外,這些作品本身也是非常美,有種能讓人感動的氣質。家裡放上這樣的一幅臨摹作品也可提升生活品味。

梵高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梵高用簡練的筆法表現出植物形貌,充滿了律動感及生命力。向日葵是梵高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位英國評論家說:“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簡單、最普通的東西,這就是太陽。”他的畫面上不單充滿了陽光下的鮮豔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描繪令人無法逼視的太陽本身,並且多次描繪向日葵。在梵高看來,向日葵象徵著一種激情,象徵著一種生命的永存。



如果你仔細數一下會發現,梵高畫的花朵一般都是12、14朵。在給他的弟弟的信中提到十二棵與十四棵向日葵的結構分佈。他用十二棵向日葵來表示基督十二門徒,他將南方畫室的成員定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2人,一共14人。梵高筆下的向日葵,像一團熊熊的烈火,那樣的華麗,那團烈火似乎想要將每個觀看過它的人的心燃燒,讓每個觀看過它的人震驚於梵高的想象力。
梵高畫畫非常勤奮與嚴謹;為了畫好《吃土豆的人》梵高苦練素描技巧,他畫了大量素描寫生和習作後,他才完成這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

總之,梵高是讓人震撼的存在,建議看下:《摯愛梵高》及和梵高有關的紀錄片。

藝術球Artball


梵高的畫不能說達到了何種高度,他只是代表了生命對藝術追求的執著,以及人們對他身史的同情。梵高現象說明了西方藝術追求稀缺的操作特性,在當時寫實主義風格統領下,如再推崇寫實作品已封殺了增長空間,而拿梵高樹立另一面旗幟,更有益資本運作,這是市場在決定藝術的生命力,而不是藝術作品在定位市場。這也是梵高一生貧困在他生後才受市場撥高肯定,並冠以大師名號的根本原因。青年油畫家果醬女王俞果認為:藝術家所以能成為藝術家,一定是與眾不同,一定是對自己獨有方向忠誠不二,並做好一生一無所獲準備。問題是有幾個能堅持有幾個人敢於拿一生去賭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