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老的《管锥编》有没有能看懂的?

许老头


其实管锥编不存在看懂的问题,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就可以读。我认为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学术笔记。它是一部没有体系的碎片化的著作,它分为千百个小章节,各自成一个问题,或者小专题,引用了密集的大量的材料,但是经过作者清晰的梳理,六经注我,贯穿其中的是作者的思想和观点。读了这部著作,你会发现钱先生是思想家,而不仅仅是学问家。


李大叔0755


此书用文言文写成,没有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如果就是中学学历、非古汉语专业大学学历是不可能读懂的。

《管锥编》这种书,与古人许多诗话、词话、书话类似。本身蕴藉深厚,但因为作者们并不负责普世指导,简直还有点自娱自乐,所以,若本身积淀没到那份上,读的乐趣不会太大。

直白点,如果读不高兴,就没有必要强行去读。

中国古人这种治学笔记,跟论文不同。现代体系下的论文,大多务求清晰明白,逻辑清楚。如科普书籍,也多是姿态平和,务求老妪能解,生怕大家看不懂。

而《管锥编》,却是老士大夫式的趣味,既是跟自己玩,也是跟“想象中跟我读书差不多而且趣味也接近的读者”玩。

只举一例:

武帝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按《张释之、冯唐列传》文帝曰:“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独不”如沈佺期《古意》:“谁谓含愁独不见”,今语所谓“偏偏不”。杜甫《咏怀古迹》:“萧条异代不同时”,曰“不同时”而复曰“萧条异代”,重言以申明望古遥集之怅也。《三国志。蜀书·许靖传》裴注引《魏略》载王朗书曰:“眇眇异处,与异世无以异也”;颇具名理,以“无以异”和同两“异”,亦善于修词者。

这段话拿了《司马相如列传》里的话,然后发散思维,引经据典,揉搓“独不”、“同时”的用法。咬文嚼字,自己乐。

像读过《史记》、《汉书》、《三国志》,又熟杜甫的,自然觉得这种揉搓很有趣。

若没读过的,就味同嚼蜡了。

其实士大夫书治学书笔记书,多是如此:界面并不特别友好。人家写书时,本来就默认了有条门槛:

“是懂的对吧?细节我不多解释啦。”

杨万里《诚斋诗话》开篇:

句有偶似古人者,亦有述之者。杜子美《武侯庙》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何逊《行孙氏陵》云“山莺空树响,垅月自秋晖”也。杜云:“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此庾信“白云岩际出,清月波中上”也,“出”“上”二字胜矣。

这段话乃是,默认读者熟悉杜甫,熟悉何逊,熟悉庾信,才说出口的——而我估计现代大多数人知道庾信,应该是杜甫那句:“清新庾开府”。

苏轼《东坡志林》,有个带荤的段子,说人怎么都撑得住,就是抵抗不了男女之欲:

昨日太守杨君采、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云:‘苏子卿啮雪啖毡,蹈背出血,无一语少屈,可谓了生死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穷居海上,而况洞房绮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众客皆大笑。余爱其语有理,故为记之。

如果您不知道苏武牧羊的典故,这个段子也没那么好笑了。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已经算很通俗了,但像下面的句子: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如果不加注,而读者又不是诗词爱好者,李白、范仲淹、夏竦这几个人名对不上号,又或者没读过“长烟落日孤城闭”、“水殿按凉州”那两阙,看这段的话,大概完全哑巴听天书,不知道在说什么吧?

所以了,许多古士大夫气性的文论,本身并不是课本,而是爱好者的进修读物,是读书人的闲暇娱乐。里面布满了内行言辞,对非爱好者而言,就是黑话。那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写给行外人读。

若没爱好,不必强读,更不必强行覆盖了钱钟书先生的知识面后去读。所以啦,还是那句:《管锥编》,有乐趣就读;若没到那份上,不必强读。

这个道理,也可以覆盖到其他专业书上。

许多读者们有种期待,“你应该写得让我们理解,让我们能从零开始学文化。”但事实上,这类读物,主要是科普读物和专业课本。大多数学术著作,是有门槛的。强读之,效率并不高。宁可看专业课本入了行再读——就像您如果不练点力量,一上来就举100公斤的哑铃,很容易受伤。这就是我的建议:对这类大师书,没必要强读。若要零基础学习,就直接找课本和古书典籍,更直接,更显明,更通俗,逻辑更通顺。

以及:千万别觉得读不了《管锥编》就不好意思。毕竟钱先生大才,又毕生浸淫于此,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玩梗,非专业治学者领会不到,那简直太正常了。如果是普通爱好者,那么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大概是最好的:他写的哪条,恰好和你知识重合,你读得懂,好,过去;读不懂,也就算了。

这有点像听几个内行在讲行内冷笑话,你本身知识越多,听了越会哈哈大笑;但你不是行内的话,冷笑话也听不懂,只好假笑,也无趣;而且,靠听内行冷笑话来学习知识,本身事倍功半。

那么索性不听,或者等将来入了行再听,也无所谓吧?


跪射俑


《管锥编》是钱钟书的一部笔记本的巨著。这本书范围由先秦到唐前,内容涉及音韵、训诂、经义等多门学科。

因为是用文言文写的,且中西结合,读起来很不容易。但是有不少观点很有趣,如果读下去,也很吸引人,且很受益。钱先生的每一本书都足以可见他深厚的文化根柢。但这一篇不同于他的《谈艺录》《七缀集》,就在于它的百科全书式。

我们先看书名,之所以给书起这样一个名字,是要告诉读者,这本书的内容是作者像是拿着管子细致入微地观察,拿着锥子深入认真地研究,得出的结论。如此形象的比喻,书名就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再看书中内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读来让人大开眼界。

再看写书背景,这部书写成于“文革”年间,其学术思想的基调是人道主义,而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专制的鞭挞,因而,这部皇皇巨著也是一部鞭挞专制的思想录。书中从赵高教唆与鼓动秦二世自居深宫不与公卿议事一事谈起,涉及中外古今诸多史事,让人们了解专制统治的一些特征。

书中的语言不仅诙谐幽默,而且包涵许多典故。所以读这本书,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体会不到其中的趣味的。其中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也是。比如: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如果李白、范仲淹、夏竦这几个人名对不上号,或没读过“长烟落日孤城闭”“水殿按凉州”那两阙,是看不懂这段话的妙处的。所以,建议这部书有乐趣就读,若没到那份上,不必强读。

钱先生的书,每一部都是经典,都是热销的。书中的精妙不可历数,还需慢慢体会。





悦读纹章


围城只是钱老混饭吃的作品,管锥编才是其用心的学术巨著。


安木369


早就想买一本了,不过没胆子。买了很多书,都是看了几页就放。现在的时候可能要看到六七十岁才能看得完。😂😂


评也


没看过


好好先生呃呃


围城是小说,管锥编是学术笔记。内涵不一样。钱老自己的话说后者是用旧瓶装新酒。觉得钱老是倒腾点古人的东西与国际所谓的哲学之类的比试一下而已。算是钱老按现在的规矩整理一下古人的解释,但总框框还是古人的逻辑架构。所以说旧瓶装新酒是很贴切。

但个人觉得没太必要。


三江巡抚使


韩寒初中二年级彻夜读管锥“篇”,他自己写的[捂脸]


妙知心


应该是有的吧。没那么悬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日久天长后——每有所悟必欣然忘食喽![大笑]


燕衔泥


自从偶读围城,还无冲动读管锥编,怕入了他的管,丢了自己的锥,从此暗无天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