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一点看“方方日记”,会看到什么


客观一点看“方方日记”,会看到什么

我曾经评论过“方方日记”的一段话:


客观一点看“方方日记”,会看到什么

有网友留言说,你没有看过全部,不能断章取义。

周末的时候,我把这些日记浏览了一下,实际上她本来写的就是随感,是碎片式的情绪与评论。

她既然可以用一孔之见坐论天下,我也可以管中窥豹,窥一斑而识全豹。


客观一点看“方方日记”,会看到什么

评论开始之前,先说自己的一个前提观点:

我一直认为,如果批评不能自由,表扬将毫无意义。

只要不是恶意,有基本的逻辑事实和差不多的客观事实,我们就应该包容批评,甚至要赞美批评。

我觉得,客观看待“方方日记”,应该从三个方面着眼:

一、“真”与“实”的区别


客观一点看“方方日记”,会看到什么

我们眼里的“真”,与客观世界的“实”,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对此,易中天先生做过很好的叙述:


客观一点看“方方日记”,会看到什么

简单说,个人眼睛看到的叫“真”,把自己的想法真诚的说出来,也叫“真”。

什么叫“实”呢?可以帮忙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叫“实”。

如果不好理解,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你早上开门,看到了外面阳光明媚,而自己刚好没事,就决定出去跑步。

这里面,阳光明媚、你自己没事,构成了你决策的“实”,所以,你完成了跑步,身心舒爽。

如果,把这个场景再扩展一下,你在跑步时,打电话给你的朋友,让他必须过来陪你跑步,但是你的朋友没有时间。

这时候,阳光明媚、你自己没事,就是你眼里的“真”,这是确定无疑的事情,但是,这成不了你作决策的“实”,因为你的朋友没时间。

当然,可以切换场景,你的朋友所在城区下雨了,你的朋友要去购物,等等。

这就是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一句我说的是“真”的,我说的真的是真的,并不能构成你决策的依据。

同样的道理,你住在一栋居民楼里,每天接触的人不超过10个,那么,你确实有你的真,但形不成可以决策、可以断言的“实”。

我们常常混淆自己看到的真,和可以供大面积决策的实。

在刘慈欣的《微新星纪元》里,十三岁的孩子在做战略决策前,想要看看真实的战场,结果只看到几辆坦克在跑来跑去,根本看不到敌我,这如何决策?

一句轻飘飘的真,会掩盖一个庞大共同体的复杂性,也认识不到真正的实。

二、方方那个年代的作家,谁更高级


客观一点看“方方日记”,会看到什么

作家方方出生于1955年,同时代的作家莫言、王小波,余华要小一些,60年的,算是一代吧。

这一代人在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可谓刻骨铭心,有饥饿,更有那些年的折腾,在他们心里留下了“伤痕”,也留下了一种近乎本能的心防和戒备。

所以,在讨论起各种观念、思想、理念的时候,就无法像没有负担的九零后、零零后那样轻松,那样不刻意,那样不着痕迹。

我反复读过王小波的作品,也跟朋友们谈起过他的《沉默的大多数》,他的文章不算深刻,也不辛辣,最多的是冷幽默和嘲讽,关键是,有些幽默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比如,就有朋友说《沉默的大多数》,怎么感觉他阴阳怪气的?

可能我说了这些,会被人抨击,说不懂王小波。

实际上,真没有什么不懂的。

我的这位朋友(借用方方的理由,我也不说朋友的名字了),能解读《追忆似水年华》,能解读《到灯塔去》,解读《百年孤独》,为啥会读不懂王小波呢?

实际上,在中国土壤上试图嫁接一些舶来理念的,就会缺少了一种穿透力。

谁的作品有穿透力?

鲁迅的。他的《阿Q正传》,把国人的精神状态写透了,他一点不阴阳怪气,也不嚷嚷这儿做的不好那儿做的不好,而是直击人的内心。

后面勉强可以的也有。

莫言的。他的《生死疲劳》,同样讲国人的生存状态,如果仔细去看,那是超越了批评的,是一种精神的建构和救赎,比嚷嚷这个好那个不好也高级了不少。

余华的。按按照现代文学家的等级排,最好的是鲁迅那一级的,其次是莫言这一级,第三是余华这一级,因为这一级主要在写生活的苦难,没有描述精神谱系,所以就不够高级了。

但是,比起宣泄情绪来也高级了不少。

实际上,一些网友说的对,这算是知识分子骂街。但归根结底,还是骂街。

三、摆明左中右,就是一种刻板印象


客观一点看“方方日记”,会看到什么

现在的一些作家,把自己的精神谱系已经丢的差不多了,还以为自己掌握了什么先进的理念,还以为自己的精神比普罗大众高级,这是他们的一种整体幻觉。

方方在日记里,对各国的正客都是不屑一顾的,但是,并不妨碍她自己使用正客的语言。

比如:


客观一点看“方方日记”,会看到什么


客观一点看“方方日记”,会看到什么


哪有这么多左中右!

实际上,是自己建构了一个壳子,把每个人的言论往里面套,而且,这个壳子是几十年前就形成的。

到现在,那套话语体系还在用。

看方方的日记,包括偶尔浏览一些现在文学杂志上的所谓纯文学,我有个感觉,就是这些写作的文人们,是不是不学习?

是不是只看那些写小情怀、小理念的小品文?

《人类简史》听说过吗?《社会生物学》看过没有?MPA了解一下?

通识课至少上过吧?

举个例子:


客观一点看“方方日记”,会看到什么

这是她朋友提的,原文引用,说明至少非常认可


这叫什么鬼招式?

2018年,中国的移动用户就超过了9个亿。

这里面,有人是一人多号,有人没号,有人没信号。

而且,你会每次都接电信公司的客服电话吗?

电信公司的客服电话,有法律效力吗?

我们明明已经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社区街道村落管理体系,弃之不用,用这种脑残的办法?

还有,一定对大疆无人机有什么误解,能做到她说的这些,这不叫无人机,叫强人工智能。

西部世界了解一下。

常常说别人缺乏常识,其实,是他们停留在九十年代的梦境里,还没走出来。

这就是视野所限,或者缺乏通识,根本看不到现实的巨大复杂性。

说到底,小文人就是这样,捣鼓一点摆弄情绪的文章,却解决不了问题。

可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是这样的。

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大家肯定都知道,他对拿破仑战争的分析,其深刻性,按照《大战略》作者的说法,不亚于克劳塞维茨。

这就不展开讲了,这些伟大的作家,也如灿烂星河,小文人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不是不认可日记的所有内容,比如早期的错误,确实该追责应该追责,这是取信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