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光义不惜御驾亲征也要灭掉北汉?

历史一书生


赵光义登基后,打破常规,立即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展现了新皇新气象和成就一番事业的良好愿望。

国家要统一,新皇帝要建功立业,两者相契合,"御驾亲征灭北汉"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此时的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已经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南方的后蜀、南唐、南汉已经消灭,剩下的势力已不构成重大挑战。

宋太宗首先安定了国内政治,积蓄钱粮,为最后的统一做好准备。太平兴国三年,割据福建的陈洪进献出了漳泉二州,早已归附的钱俶也献上了吴越国所有的人口及土地,北宋在南方完成了统一。

一、北汉虽弱,却是个硬骨头

北汉是由后汉皇室所建,与取代后汉的后周及其北宋一开始就势如水火。虽然国力贫弱,但兵士悍勇,作战时抱着必死的信念,因此,在割据势力中军力不容小视。其首府太原自唐始就是重镇,经过历代修葺,城池坚固,加之黄河、汾河、太行山相拱卫,易守难攻。

北汉还与辽国维持着特殊关系,辽国将其视为与中原政权的战略前沿,加以支援,宋太祖数次讨伐,都没能成功。

963年,北宋平定荆湖,安国节度使王全斌奉命进攻北汉,夺取乐平。次年正月,迫降了北汉辽州刺史杜延韬,北汉向辽国求救,辽帝耶律璟发骑兵6万击退了北宋军队。

968年,北宋平定后蜀,恰逢北汉国主刘继钧去世,国内发生争位内乱,宋太祖认为有机可乘,派遣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率军攻打北汉,一度兵临太原城下,但随着辽国援军的到来而退兵,辽北汉联军反攻晋、绛二州。

969年,宋太祖御驾亲征,迅速打到太原城下,围攻了三个月,甚至决汾河水灌城,但北汉据城死守,辽国又派出了新的援军,赵匡胤审时度势,撤围而去,但他并不是空手而归,而是将北汉境内的居民内迁,坚壁清野,又断绝北汉的商路,使其国困民穷,日益衰落。

975年,北宋平定南唐,赵匡胤可以腾出手来,解决北汉问题了,可惜战争部署刚刚完成就突然去世了。

赵匡胤在统一全国的进程中,奉行的是先南后北的政策,期间,也不放弃打击北汉的机会,但他对辽国的实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对北汉实行逐步蚕食、消弱的政策,只待瓜熟蒂落。

二、御驾亲征,统一大势所趋

割据的政权只剩下北方的北汉,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准备充分的宋军,大举北伐。

宋太宗总结了以往与北汉作战的经验,一旦辽军援救攻城宋军就将陷于被动,因此战役部署分为两部分,一路以潘美为主将围攻太原,另一路则重兵阻援。

阻援军由郭进阻击北面增援的辽军,孟玄莆阻击从东面增援的辽军,赵光义亲率主力一部攻打北汉其他地区,牵制、预防幽州之敌西援或南下。

郭进带兵迅速占据石岭关,在白马岭阻涧为险,严阵以待。

北汉的连连向辽求援,辽帝命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敌烈为监军,率兵援救北汉。在白马岭,匆匆赶来的辽军遇到了宋军的阻拦,两军隔涧对峙。

耶律沙打算等待后续部队,但监军敌烈却轻视宋军,抢先渡涧进攻。郭进乘其半渡,突然出击,斩杀敌烈等五员大将,歼万余人,辽军余众仓皇逃窜,虽被北院大王耶律斜轸救回,但短期内已无力再战。

太原城,宋军四面进攻,北汉则拼死的防守,并屡屡派人向辽求援,但使者多被捉住,并在太原城下杀掉。

辽国援军败回,宋太宗再无顾忌,他亲临太原,鼓舞士气,以数十万大军,日夜围攻。城内孤立无援,守军军心动摇,北汉皇帝出城投降。

结语:

可以说,这次攻灭北汉的战役,赵光义是指挥得当的。他堵死了辽国的外援之路,从而保障了攻城任务的顺利完成

但紧接着,赵光义就犯了大错,在大战后官兵疲惫之际,执意攻打幽州,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赵光义为什么如此急功近利?是因为他急于证明自己是天选之君,也为了证明自己继承皇位的正当性,还有就是成就功业之心

赵光义非常崇拜唐太宗,以小太宗自居,唐太宗文治武功无以伦比。而天下就快太平了,宋太宗也几乎没打过仗,他又非常自负,自认兵法韬略在胸,当然要一展抱负,御驾亲征,攻灭北汉也就是过程中的一部分。

北汉统治者不得民心,加之北宋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对北汉军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结束分裂,国家统一,也是人心所向,宋太宗顺应了这一潮流


春秋砚


宋太宗灭北汉,是执行宋代统一的既定方针,并且宋太宗也急切需要一场辉煌壮举来摆脱兄长宋太祖的阴影,坐稳皇帝宝座。

一、灭北汉是宋初实现统一方针的关键一步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成功登上帝位,他在继承后周世宗皇位的同时,也继承了后周世宗的的政治遗志,致力于谋求国家的统一大业。

最终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他也按照这一方略先后平定了南方诸国。

最后只剩下北方的北汉和被辽国占据的幽云十六州。

宋太宗继位后,亲征北汉,正是执行既定的统一方略,完成北宋期待的统一大业。

而且宋太宗灭北汉之后,紧接着乘势进攻辽国,意图收复幽云十六州,这也是统一方略的一部分。

二、宋太宗希望用一份伟大功勋巩固皇位,拜托兄长的阴影

宋太宗是通过“烛影斧声”继承了兄长宋太祖的帝位,这种方式充满了非议。至少他的侄子和弟弟都是潜在的能威胁到他的人物。

宋太祖平荆湖、灭后蜀、并南汉、灭南唐,单论武功之卓著,是古之帝王中出类拔萃的。

宋太宗不想活在兄长的阴影里。

宋太宗迫切需要一份功绩来摆脱他在军事上不如兄长的事实,也需要这样一份功绩来显示自己继位是天命所归。

他迫切地需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或者说他迫切地需要超越兄长以证明自己继位是正确的。

最终,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二月,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灭掉北汉。

这份战功结束了自唐末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在形式上一统全国,足以让他跑去太庙向宋太祖炫耀一番了。

但灭北汉后,宋太宗并没有满足,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决定借灭北汉之威,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

这是当时所有中原百姓的梦想,如能成功,这将是名垂千古的宏伟功绩,将充分证明他的继位是无比正确的。

可惜北伐失败,他落得乘驴车南逃的下场。

第二次北伐仍旧失败,最终他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的国策变成了“守内虚外”,北宋丧失了锐意进取的开拓之心。


微史春秋


三个原因

赵光义继位不正,需要一场大胜维护皇权

976年,北宋皇宫的烛影斧声,太祖赵匡胤死的蹊跷,其弟赵光义继任为北宋第二任皇帝。作为继任者,赵光义压力很大,一来汉人的习俗是嫡子继承制,赵匡胤死,继位的应该是赵德芳或者是赵德昭,可偏偏是作为弟弟的赵光义,难免让人浮想连连,尤其朝堂多是赵匡胤部将

这个时候,赵光义迫切需要一场大胜,去夯实自己继位基础,告诉那些别有用心者——我行

北汉经后周北宋征伐,自身已风雨飘零

北汉多次征伐后周,可惜实力不行,每次都被后周柴荣击败,反围困自身首都太原,虽然经过辽国救援避免灭国,但是国力日渐衰落,后来又被宋太祖赵匡胤连续征伐,北汉已经是强弩之末。到了赵匡义时期,北汉三万余户人口养兵三万余人,相当于一户养一兵,极度困难,都不得不乞食于大辽

而当时的北宋,拥有灭国百战之兵几十万,敌弱我强之下,北汉正好属于最后软柿子好捏,赵光义不傻,发兵灭北汉已经成必然

分久必和,天下已经到了统一时刻

从唐末战乱到五代十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军阀割据,中原大地已经有了统一契机。978年,南方漳泉、吴越之地先后依附北宋,北宋已经完成了南方一统,中原版图只余下北汉以及大辽。而这个时候,北宋兵锋正利,完成统一大业正当时

赵光义毕竟是赵匡义之下第二人,战略眼光不差,也意识到了大一统就在眼前。综合考虑,979年,赵光义征求老将意见,兵分三路:一路围攻太原,一路在战略要地石岭关阻击辽国援军,一路自身统领牵制幽州辽军,正式开始了灭北汉之战

979年,北汉灭亡

感谢阅读,一家之言,我是不务正业的灵石蕴珠宝,喜欢点赞加关注,常聊聊呗

灵石蕴珠宝



赵光义不只是御驾亲征北汉了,还一鼓作气御驾亲征了辽国,最后被打的骑着驴车狼狈而逃。

至于赵光义为什么要这样呢?

往大的说这自然是继续宋朝的统一事业了,往小的说,就是想向大家证明,他不比哥哥宋太祖赵匡胤差。

事实证明赵光义真不如他哥赵匡胤。

首先赵光义是以弟弟身份继位,当时宋太祖赵匡胤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偏偏是他这个晋王继位,很是名不正言不顺,甚至赵光义都有着篡位嫌疑,这也是一桩迷案。

正因为如此所以赵光义需要成绩来证明自己,来坐稳皇位。当然赵光义也是文官出身,对于自己的武将哥哥,多少有些不服气,这也是一方面原因。

像赵光义继位以后,采取高压政策使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直接是献地而降,到了攻打北汉,可以说是宋太宗继位以后的第一次大的军事行动,自然要御驾亲征了。

赵光义御驾亲征北汉以后,自然是成功,然后不久又想一鼓作气的北伐收回燕云十六州,估计这才是赵光义御驾亲征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北伐收回燕云十六州,实现大一统,证明自己成为皇帝是对的。

当然赵光义想的挺好的,最后是输得一塌糊涂,终宋一朝,燕云十六州再也没有被收回来过。


宋安之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一直到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为止,中原地区已经动荡了两百年。唐末的藩镇之乱,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到朱温废掉唐哀帝建立后梁,五代十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中间又经历了近七十年的时间。中原大地已经动荡了太长时间。乱极思治,这个时候急需一个人,一个朝代站出来能够统一全国,终结这种乱世的局面。宋朝自然要成为这个历史的书写者。

宋太祖在位的时候离奇死亡,并没有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这个历史重任也就落在了宋太宗赵光义的身上。而且,赵光义作为赵匡胤的继任者,也迫切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功勋,不输乃兄。所以能够消灭北汉并且收复燕云十六州,对于急于建立功勋的宋太宗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因此,赵光义才会坚决要御驾亲征消灭北汉。面对着统一全国,重定乾坤的不世之功,没有哪位帝王可以放弃。这也就是为什么赵光义在消灭北汉之后,过度膨胀,没有经过修整,就对辽国控制的燕云之地发动攻击,结果惨败而归。失去了收复燕云最好的机会。



历史读书库


时代流朝滚滚向前,不是个人能左右局势变化 ,也不伟人就能说变就变。似巨浪涛天冲击波来了,有人能乘风破浪勇敢向前成就大业江山,有些人被具浪吞噬了。

从五代到宋统一中国时,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等唐朝灭亡后分割自立国家,都在梁,唐,晋,汉,周政权更迭同期中,在中原割据政权保留下来。都军力强盛,但却无力控制整个中原本土,形成各个割据政权,他们内部也常常发生实力派叛变夺权,战乱不断,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生活,都要求有强人统治者能够统一中原。

更有北方辽国,在被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建立后晋国,又被契丹军南下所灭。契丹遂在开封改号为辽。中原大地被游牧民族不断侵食。更要求组成一个强大国家,对抗辽军南下侵扰。从951年郭威撑控后汉,分裂建立后周政权,便形成各国都要统一潮流,柴荣病死后,控制后周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必然要沿续后周统一潮流,继续进行统一战争。

江南十国不管最强吴国,先变为南唐,先后攻灭闽国 楚国,但还是最后被北周国兼并。

在楚地有南唐,吴越,清源军,蜀地有前蜀,后蜀。但都无法直接抗击北方辽国。晋国在攻灭燕国后梁河北之地后成为后唐,统一北方。而割据夏州一带的定难军,兼并归义军,河西军的割据政权也疯狂扩张,建立西夏。

北汉是沙佗人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唐明宗)部下为军卒的大将刘知远建立的,他两次救护石敬瑭脱难,石敬瑭留他在身边成牙门都校,他很有智慧,帮助石敬瑭谋划假借契丹军事力量,消灭后唐在开封称帝,为报答契丹的帮助,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辽王为父建立后晋朝,王朝建立后,刘知远以智谋成为后晋权贵,日趋大权。在944年在契丹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刘知运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在忻口大破契丹军,成太原王,北平王,又朔州阴武合的破契丹军称霸河东,成就事业。

在947年契丹人又大举南下进犯后晋,少帝奉表投降。晋朝灭亡。

刘知远率军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政权。在他领导保卫地方,抗击辽的民众,使契丹北撤退出,刘知远又进入率军南下开封建都,在契丹军进入中原到处掠夺财物,杀害无辜百姓。刘知远却拿宫中所有财富赏赐将土,深得军民人心,把耶律德光赶出北方,只有萧干守卫汴京,刘知远又令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进而图天下。举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无敌。拿下洛阳和汴京,保卫了北方稳定中原。但部下杜重威叛变作乱,又战争一年在招降杜重威军势割据,中原再次平定。

950年刘知远死后,弟弟刘崇即位,撑权枢密使的郭威,于邺都起兵反汉。北汉隐帝兵败被杀。郭威立刘知远养子刘赟,但过完年后,郭威就称帝改国号周,史称后周,郭威杀了刘赟。占河东十二州地方。北汉皇刘崇勾结辽人,进攻后周,郭威但是先打败于晋州,又打败于高平,接班后周柴荣,乘胜进军围困国都太原月余。刘崇去世,其子刘承钧即立,又是奉辽帝为父帝,但国势日下,地瘠民贫国力微弱。赵光义在979年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先打溃辽国援军,而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投降。北汉灭亡

中原人民反抗异族侵略,是历史主流,顺流者昌,逆流者亡,英雄伟人顺应历史抗击侵略的大潮流,赵光义顺势统一中原,收附江南南唐钱越,灭了北汉。这是顺历史潮流,很快能灭了北汉,也惩罚投降卖国者北汉统治者,做了中原人共同心愿的事情。


ww3721王建文


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