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荀子·議兵》
古語說得好:“物速成而疾亡,晚就而善終。”“後發制人”其實起碼有兩層意義:一是道德上的意義,“先禮後兵”,使自己的“後發制人”更為正義;二是戰略和戰術上的意義,高手過招,以靜制動,既是一種自信的表現,也是瞭解對手的方式,同時也是麻痺、消耗對手的最佳方法。
周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年),魏發兵攻韓,韓向齊求救。齊應允救援,以促韓竭力抗魏。但鑑於戰事初起,魏、韓雙方實力未損,過早出兵對齊不利,直到韓軍五戰俱敗,情況危急,魏軍也十分疲憊,才發兵相救。
二十七年,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魏軍果然撤回大梁,並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迎擊齊軍。孫臏認為,魏軍悍勇,不可貿然決戰,只可利用魏軍向來輕視齊軍和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來打敗敵軍。
龐涓日夜兼程趕回魏國本土,傳令抓住齊軍主力,與其決一雌雄。不料,齊軍不肯交戰,稍一接觸即向東退去。龐涓揮師緊緊追趕不放。頭一天,見齊軍營地有10萬人的飯灶;第二天,還剩5萬人的灶;到第三天,只剩3萬人的灶了。龐涓見狀得意地說道:“我早知道齊國的士兵都是膽小鬼,如今不到三天就逃跑了大半!”於是傳下將令:留下步兵和笨重物資,集中騎兵輕裝前進,追殲齊軍。
孫臏得知龐涓輕騎追擊的探報,高興地對眾人說:“龐涓的末日到了!”這時,齊軍正好來到一個叫馬陵的地方。馬陵處於兩座高山之間,樹多林密,山勢險要,中間只有一條狹窄的小路可走,是一個伏擊殲敵的好戰場。孫臏傳令:就地伐樹,將小路堵塞;另挑選路旁的一棵大樹,颳去一段樹皮,在樹幹上面刻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大字。
隨後,命令1萬弓箭手埋伏在兩邊密林中,吩咐他們夜裡只要看見大樹出現火光,就一齊放箭。說話間已到傍晚,龐涓率領的沈軍騎兵果真來到馬陵。聽說前面的道路被樹木塔塞,龐涓忙上前察看。朦朧間他見路旁有一大樹,白茬上隱約有字,遂命人點起火把。當龐涓看清樹上的那一行字時,大吃一驚,知道中了孫臏的計謀。他急令魏軍後退,但已晚了。埋伏在山林中的齊軍萬箭齊發,猝不及防的魏軍死傷無數,亂成一團。龐涓身負重傷,知道敗局已定,拔出佩劍自殺了。齊軍乘勝追殺,將魏軍的後續部隊一氣打垮,連魏太子都給俘虜了。
由此可以看出,後發制人,充分、客觀地分析自己和競爭對手的優劣形勢和發展變化規律,積極等待和想辦法改變己方實力,使其不斷壯大並削弱對方力量,最終能夠改變雙方力量的對比,戰勝對手。
後發制人是強調不要在沒有優勢的情況下做無畏的拼爭。善於經營的人,一定會明白避開對手的旺盛士氣、等待對手疲憊時再出擊的道理。此外,後發制人的人必須具備卓識的遠見,超越常人的忍耐性,才能達到目的。
與“後發制人”相對的是“先發制人”。“先發制人”固然可以制勝,但是先發制人的分寸必須拿捏得剛剛好,否則就會出現反效果。反之,後發制人,則會更安全。所謂的“後發制人”就是先讓對方盡情表露自己的言行,然後採取有針對性的話語或行動制服對方
當你把別人的步法和策略都看清楚之後,贏的把握會更大一些。“後起之秀”、“後來居上”,就是最好的例子。正所謂“亢龍有悔”,過分暴露自己優點的同時,也會暴露自己的弱點。但是,真正的後發制人並不是等到最後的爆發,而是審時度勢,待時而處,伺機而動。
20世紀前20年,石油專家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發現了石油。一時間,賓夕法尼亞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產量飛速上升。成千上萬的人就像當初的採金熱潮一樣擁向採油區。
克利夫蘭的商人們對這一新行當也怦然心動,他們推選年輕有為的經紀商洛克菲勒去賓州原油產地親自調查一下,以便獲得直接而可靠的信息。
經過幾日的長途跋涉,洛克菲勒來到產油地,眼前的一切令他觸目驚心:到處是高聳的井架、凌亂簡陋的小木屋、怪模怪樣的挖井設備和儲油罐,一片烏煙瘴氣,混亂不堪。這種狀況令洛克菲勒多少有些沮喪,透過表面的繁榮景象,他看到了盲目開採背後潛在的危機。
冷靜的洛克菲勒沒有急於回去向克利夫蘭的商界彙報調查結果,而是在產油地的一所飯店住了下來,進一步作實地考察。他每天都看報紙上的市場行情,靜靜地傾聽焦躁而又喋喋不休的石油商人的敘述,認真地做詳細的筆記。而他自己則惜字如金,絕不透露什麼想法。
經過一段時間考察,他回到了克利夫蘭。他建議商人不要在原油生產上投資,因為那裡的油井已有72座,日產油135桶,而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這是盲目開採的必然結果。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打先鋒的賺不到錢”。由於瘋狂地鑽油,導致油價一跌再跌,每桶原油從當初的20美元暴跌到只有10美元。那些鑽油先鋒一個個敗下陣來。
3年後,原油一再暴跌之時,洛克菲勒卻認為投資石油的時候到了,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他與克拉克共同投資40萬美元,與一個在煉油廠工作的英國人安德魯斯合夥開設了一家煉油廠。安德魯斯採用一種新技術提煉煤油,使安德魯斯-克拉克公司迅速發展後來居上。
在激烈的競爭之中,明智的企業家絕不能意氣用事,勿爭一時之高下。特別是面對強敵的進攻,可以避敵之鋒芒,採取各種手段,疲憊和消耗敵人,挫其銳氣,待其衰竭,乘虛攻之,從而實現由劣勢到優勢、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范蠡曾言:“後則用陰,先則用陽”,“盡敵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此兵家陰陽之妙也。”也就是說,先發制人用銳氣,後發制人則要用潛力,把敵人的銳氣挫損到最大限度,而把自己的潛力積蓄到最大限度,再消滅敵人。
小布什於2002年6月1日在西點軍校的演講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先發制人論”。他指出,為了對付許多意想不到的威脅,美國必須“做好必要時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捍衛我們的自由和保護我們的生命的準備”。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布什政府正式將“先發制人”確定為美國的安全戰略。這一戰略新概念的提出,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推行了半個多世紀的“遏制威懾”戰略發生了重大改變,已被“先發制人”的進攻性戰略所取代。
從布什政府的言論來看,美國“先發制人”新戰略概念包括三個基本內容:
(1)“先發制人”戰略實施的主要目標是恐怖主義活動的地區和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有時為了捍衛“自由”,也需要對某些特定對象實施“先發制人”打擊,這樣,美國就需要“不斷製造敵人”。
(2)“先發制人”戰略主要以戰爭手段來實施,這種戰爭從本質上講絕不是一種消極的自衛和被動的反應,而是一種“預防性干預”和主動出擊,“美國將在威脅完全形成之前就採取行動”。
(3)“先發制人”戰略的實施表現為典型的單邊主義,無論國際社會是否接受,聯合國是否授權,其行為是否符合《聯合國憲章》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美國政府一旦鎖定目標,就將果斷出手。可以看出,“先發制人論”是“布什主義”的主旨與核心。
閱讀更多 悟禪心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