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史新说》从“曾参杀人”的故事浅析“信任”二字!



曾参!孔子的学生,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中,人称“曾子”!曾参读书很用功,为人也很孝顺。

历史上关于“曾参杀人”的典故也流传很广,后世还借用“曾参杀人”的成语来比喻流言可畏。

“造谣”,千百年来从未消失过,什么“莫须有”、“无中生有”、“诋毁诽谤”,诸如此类的事件已是“屡见不鲜”,究其根本,还是“缺乏信任”造成的。

“曾参杀人”的故事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而这,正是“人性中最大的缺陷所在”,却又让人无法“彻底摆脱”它的束缚!

《旧史新说》从“曾参杀人”的故事浅析“信任”二字!


当第一个人跑去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做母亲本能的反应是相信自己的儿子绝对不会做那样的事情的。当第二个人跑去说“曾参杀人”了,母亲依然选择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杀人的,但是当第三、第四个人陆续跑来说,“曾参杀人”了的时候,母亲的心便动摇了,之前的“坚信”被“彻底击溃”了,她也“认为可能自己的儿子真的杀人”了,而迟迟未归的“曾参”,更加让曾母相信,可能曾参真的杀了人,被官府抓起来了!

正在曾母伤心之际,曾参回来了,众人皆惊,问:“曾参,你不是杀了人被官兵抓起来了吗?”曾参说:“那个曾参不是我,是一个和我同名同姓的人”。此刻,曾母才放心的笑了,但曾参却很伤心,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一般!

而这一切,做为母亲,她并未亲眼“目睹”,只是听了几个人传过来的话而已,而传话的人也是道听途说,也没有亲眼所见。可就是既便如此,做为母亲,也不曾在第一时间去了解事情的真相,而是选择相信那些“来路不明”的小道消息。

《旧史新说》从“曾参杀人”的故事浅析“信任”二字!


真的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做为母亲,他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对他的了解还敌不过旁人的几句道听途说的闲言碎语吗?相处多年,自己的孩子是什么秉性,自己难到不清楚吗?怎么别人随便几句话就能将一个你养育了几十年的好孩子在转瞬之间就变成了“杀人犯”了呢?

说到底,是彼此多年来并未建立起绝对的“信任”,虽然是母子,但终究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母亲也终究会老去,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若是彼此从未建立过“信任”,那么,终有一天,也会因为“信任的消失”而“恩断情绝”的。

这个世上从来没有什么“天经地义”,不管是哪一种关系,都必须“用心”去经营,不会因为你生了他,而你就有权利“操控”他的一切。彼此间若是没有基本的信任,又如何能相互照顾呢?

信任!在所有的关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信任对于父母子女之间而言,更是不可缺少的“情感连接链”!

对自己的孩子不信任,其实就是对你自己的“质疑”,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贬低”!

信任的建立原本就不容易。就事论事来说,曾母此举不仅是对曾参的不信任,也同样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旧史新说》从“曾参杀人”的故事浅析“信任”二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