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尚書》全文·註釋及譯文賞析(上冊)

《尚書》,最早書名為

《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篇 。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

2018年11月,清華大學戰國竹簡研究成果發佈,證實其中古文《尚書》系後人偽作。

其「部份篇目」內容的來源可靠性從南宋開始遭受懷疑。清初,這些篇目在主流學術界被定作「偽書」,甚至排除出《尚書》之外。近十多年來,隨著出土文獻研究的發展,大大拓展了對古代尚書文獻的認識。


國學古籍《尚書》全文·註釋及譯文賞析(上冊)

虞夏書

詩與歌可以感天動地驚鬼神

【原文】

帝曰:“夔!命汝典樂①,教胄子②,直而溫,寬而慄③,剛而無虐④,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⑤,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 諧,無相奪倫(6),神人以和。”

夔曰:“於(7)!予擊石拊石(8),百獸率舞。”

【註釋】

①樂;樂官。②胄(zhou)子:未成年的人。③慄:恭謹。 ④無:不要。⑤永:詠,意思是吟唱。(6)奪:失去。倫:次序,這 裡指和諧。(7)於(wu):是啊,好吧。(8)拊:輕輕敲擊。石:石 磬,古代的一種樂器。

【譯文】

舜帝說:“夔啊!我任命你掌管樂官,教導年輕人,使他們正直溫和,寬厚恭謹,剛強而不暴虐,簡約而不傲慢。詩是表達思想情感的,歌吟唱表達思想情感的語言,音調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諧和五聲。八種樂器的音調能夠調和,不失去相互間的次 序,讓神和人聽了都感到和諧。”

夔說:“好吧!我輕重有致地擊打石磬,使各種獸類都能隨著音樂舞蹈起來。”

【讀解】

舜帝對夔說的這段關於詩歌和音樂的作用的看法,後來被儒家當作“詩教”的經典言論,也成了歷代官方所推崇的文藝觀,成了我們的民族傳統。

按這種觀點,詩歌和音樂是人們內心想法和情感的表現;表現的最高標準,是和諧;和諧就是美,是優雅,可以感天動地驚神鬼;和諧的詩歌和音樂被用來培育、陶冶人們的內在情操,培養性情高雅的君子。

簡單地說,詩歌和音樂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而不是供自我發洩或娛樂消遣。現在的流行音樂、交誼舞是不可能培養出傳統意義上的君子的,詩歌也成了少數被認為神經有毛病的人的自我發洩。這種天翻地覆的變化,是我們的幸事,同時也是我們的不幸,正如鋼筋水泥叢林之於田園牧歌的幸與不幸一樣。舜帝即位後的“三把火”

【原文】

肇十有二州①,封十有二山,浚川②。

象以典刑(3),流宥五刑(4),鞭作官刑,撲作教刑(5),金作贖刑。眚災肆赦(6),怙終賊刑(7)。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8)! 流共工於幽州(9),放驩兜於崇(10)!竄三苗於三危(11),殛鰥於羽 山(12),四罪而天下鹹服。

【註釋】

①肇:這裡指劃分地域。②浚:疏通。③象:刻畫。典:常,常 用。典刑:常用的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4)流:流放。宥:寬 耍⑤撲:檟(jia)楚,古代學校用作體罰的工具。(6)眚(sheng): 過失。肆:於是。(7)怙:依仗。賊:用作“則”。(8)恤:慎重。 (9)幽州:地名,在北方邊遠地區。(10)崇山:地名,在現在湖北黃陂以南。 (11)三苗:古代國名,在現在湖南、江西境內。三危:地名,在現在甘肅 敦煌一帶。(12)殛(ji):流放。羽山:地名,在東方。

【譯文】

舜劃定了十二個州的疆界,在十二座山上封土為壇,作祭祀用,並疏通了河道。 舜把五種常用的刑罰刻畫在器物上,用流放的辦法代替五刑 以示寬大,用鞭刑來懲罰犯了罪的官員,用木條打來懲罰有罪過的掌管教化的人,用銅作為贖罪的刑罰。因為過失犯罪,可以赦免;要是犯了罪又不知悔改,就要用刑罰。慎重啊,慎重啊,使用刑罰時一定要慎重。

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鰥流放到羽山。這四個罪人受到了應有的處罰,天下的人 都心悅誠服。

【讀解】

舜帝上任後燒了三把火:劃定州界,制定刑罰,放逐堯的大臣共工、驩兜、鰥,以及三苗,於是天下人心歸順。接下來是任用百官,使國家機器運轉起來。舜三十歲出道從政,在帝王位置 上呆了五十年,身後名垂青史。

咱們中國人對新任官員的信心,多半寄託在“三把火”上。舜帝的“三把火”的重心在刑罰,表明他重視“依法治國”。這和後世的帝王得天下後大興土木、賞賜功臣、爭權奪利形成鮮明對比。

還可注意的是,舜帝在重慎用刑罰,以懲戒為目的,區別罪行,處罰適度。這是開明君主與暴君(如秦始皇、隋場帝)的區別所在。治國的關鍵在治人心。不僅要賞罰分明,還要賞罰適度, 才能使人心歸)煩,天下大治。以憂國憂民著稱的詩人杜甫曾說: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話表明了他對堯、舜時代的嚮往。舜帝代行天道

【原文】

正月上日①,受終於文祖②。在璇璣玉衡③,以齊七政④。肆類於上帝⑤,禋於六宗(6),望于山川(7),遍於群神。輯五端(8)。既月乃日(9),覲四嶽群牧(10),班瑞於群后(11)。 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12),柴(13)。望秩于山川(14),肆覲東後(15) 協時月正日(16),同律度量衡(17)。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18)。如五器(19),卒乃復(20)。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歸 ,格於藝祖(21),用特(22)。五載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23),明試以功,車服以庸(24)。

【註釋】

①上日;吉利的日子.②終;這裡指堯退下帝位。文祖:堯太祖的 宗廟.③在:觀察。璇璣玉衡:指北斗七星。④齊:排比整理。七 政:指祭祀、班瑞、東巡、南巡、西巡、北巡、歸格藝祖七項政事。⑤ 肆:於是。類:一種祭祀禮節,這裡指向上天報告繼承帝位。(6)禋(yin) :祭祀。六宗;指天、地和春、夏、秋、冬四時。(7)望:祭祀祖山川 的儀式。(8)輯:收集,聚斂。五瑞:五種等級的玉器,諸侯用來作為信 符。(9)既月乃日:挑選吉利的月份、日子。(10)覲(qin):朝見天子。 牧:官員.(11)班:頒,分發。後:指諸侯國君。(12)岱宗:東嶽泰山。 (13)柴賜:祭天的禮儀。(14)秩;次序,依次。(15)東後:東方諸侯國 君。(16)協:合。時:春夏秋冬四時。正:確定。(17)同:統一。律:音 律。度:丈尺。量,鬥斛。衡:斤兩。(18)五禮;指公、侯、伯、子、男 五等禮節。五玉:即前面說的“五瑞”。三帛:三種不同顏色的絲織品,用於 墊玉。二生;活羊羔和活雁。一死:一隻死野雞。(19)如:而。五器:指五玉。(20)卒:指禮儀完畢。乃:然後。復:歸還。(21)格:到,至。藝 祖:文祖,即堯太祖的宗廟。(22)特:一頭公牛。(23)敷:普遍。 (24)庸:功勞。

【譯文】

正月的一個吉日,舜在堯的太祖宗廟接受了禪讓的帝位。他觀察了北斗星的運行情況,列出了七項政事。接著舉行祭祖,向上天報告繼承帝位一事,並祭祖天地四時,祭祖山川和群神。舜聚集了諸侯的五等圭玉,挑選良辰吉日,接受四方諸侯頭領的朝見,把圭玉頒發給他們。 這一年的二月,舜到東方巡視,到了泰山,舉行了柴祭,並按等級依次祭祀了其它山川,接受了東方諸侯國君的朝見。舜協調了春夏秋冬的月份,確定了天數;統一了音律和長度、容量、重量的單位;制定了公侯伯於男朝見的禮節,規定了五等圭玉、三種顏色絲織物、活羊羔、活雁和死野雞的用法。禮儀結束後,便把五等圭玉歸還給諸侯。五月,舜到南方巡視,到了衡山,像祭 祀泰山一樣行禮儀。八月,舜到四方巡視,到了華山,祭把禮儀同祭泰山一樣。十一月,舜到北方巡視,到了恆山,祭祀禮儀同 在華山一樣。舜回來後,到堯太祖的宗廟祭祖,用的祭品是一頭牛。 此後,舜每隔五年就巡視一次。各方諸侯在四嶽朝見,各自報告政績。舜根據諸侯的政績進行評定,論功行賞,賜給他們車馬和服服飾。

【讀解】

這一節寫舜帝登基的情況。堯順利地移交了權力,舜順利地登上了帝位。祭祀是必不可少的禮儀,種類之多,場面之大,氣氛之隆重,全都可以想見。畢竟,這是新天子的誕生,其意義得用盛大的禮儀來表示。因此,禮儀的規模,便體現了意義的大校

禮儀的作用還在於發佈信息,一是通報天地神靈,以取得合法身份;二是通報四方臣民,以歸順人心。

出身微賤的舜帝,上任後的動作十分大:修訂曆法,統一樂律和度量衡,嚴明禮儀等級,巡視四方,賞賜功臣,大有重振河山的王者氣度,表現出王者的大智慧和大德行。這當中包含著一個重要的潛臺詞:禪讓是英明的,接班人是可靠的,天下河山將大光彩,生民百姓將幸福安康。 重要的是,天下是上天的天下,生民是上天的生民;天子不過是代行上天之道,負責播撒上天的恩惠。說白了,天子也是侍者,今天的話叫做服務員,公僕;既伺候上天,又伺候萬眾,此外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這與世襲制的“家天下”有著天壤之別。如果說公僕有什麼特別之處的話,不外乎才幹、德行、智慧、氣度等,而不是罩在頭上的光環,可以為所欲為地玩弄權術、為自己大撈好處、光宗耀祖、飛揚跋扈。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侍者變成了主子,公僕變成了上帝,一切都顛倒了。江山有了歸屬姓氏,生民成了統治者的供養人和可以任意支配、宰殺的奴僕。龍顏不可冒犯,太歲頭上的土動不得,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正,天下變了。

重溫帝堯、帝舜的事蹟,我們最古老的這兩位祖宗,能夠給我們的啟示該不算少吧!堯帝挑選接班人

【原文】

帝曰:“諮!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①,龔朕位②?”

嶽曰:“否德添帝位③。”

曰:“明明揚側陋④。”師錫帝曰⑤:“有鰥在下(6),曰虞舜。”

帝曰:“俞(7)!予聞,如何?”

嶽曰:“瞽子(8),父頑,母囂,象傲,克諧。以孝烝烝(9),乂不格奸(10)。”

乂帝曰:“我其誠哉!女於時(11),觀厥刑于二女(12)。”釐降二女 於媯汭(13),嬪於虞(14)。

帝曰:“欽哉!”

慎微五典(15),五典克從(16)。納於百揆(17),百揆時敘(18)。賓於四門(19),四門穆穆(20)。納於大麓(21),烈風雷雨弗迷。

帝曰:“格(22)!汝舜。詢事考言(23),乃言凪可績(24),三載。汝陟 帝位(25)。”舜讓於德,弗嗣。

【註釋】

①庸命:順應天命。②襲:用作“踐”,意思是履行,這裡指接替帝位。③否(PT):鄙陋。添(tian):辱,意思是不配。④明明:明察 賢明的人。揚:選拔,舉薦。側陋:隱伏卑微的人。⑤師:眾人,大家。 錫:賜,這裡指提出意見。(6)鰥(guan):困苦的人。(7)俞:是的, 就這樣。(8)瞽(gu):瞎子,這裡指舜的父親樂官瞽瞍。(9)烝烝:形 容孝德美厚。(10)乂(y i):治理。格:至,達到。奸:邪惡。(11)女: 嫁女。時:是,這個人,這裡指舜。(12)刑:法度,法則。二女:指堯的 女兒娥皇和女英。(13)釐:命令。媯(guT):水名。汭(rui):河流彎曲的 地方。(14)嬪:嫁給別人作妻子。,(15)徽:美善。五黃:五常,指父義, 母慈、兄友、弟恭、子孝。(16)克:能夠。從:順從。(17)納:賜予職 位。百接;掌管一切事務的官。(18)時敘。承順,意思是服從領導。 (19)賓:迎接賓客。(20)穆穆:形容儀容齊整。(21)麓:山腳。(22)格 到來,來。(23)詢:謀劃。考:考察。(24)乃:你。凪(zhi):求得。 (25)陟:升,登。

【譯文】

堯帝說:“唉!四方的部落首領!我在位任職七十年,你們中有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

四方部落首領說:“我們德行鄙陋,不配登上帝位。”

堯帝說:“可以考察貴戚中賢明的人,也可以推舉地位低微的賢人。”

大家向堯推薦說;“民間有個處境困苦的人,名叫虞舜。”

堯帝說:“是啊,我聽說過。這個人到底怎麼樣?” 。

四方部落首領回答說:“他是樂官瞽瞍的兒子。他的父親心術不正,母親善於說謊,,他的弟弟象十分傲慢,但舜能與他們和睦相處.他用自己的孝行美德感化他們,使他們改惡從善,不走邪路。”

堯帝說。“那我就考驗考驗他吧!把我的兩個女兒嫁給他,通過兩個女兒考察他的德行。”於是,堯命令兩個女兒到媯河的彎曲處,在那裡嫁給了虞舜。

堯帝說:“恭謹地處理政務吧!”

舜謹慎地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美德,臣民都能順從。他又受命管理百官,百官都能服從。他在明堂四門迎接前來朝見的四方諸侯。四方諸侯全都儀容整肅。他還到深山老林中去經受風雨考驗,即使在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時也不迷失方向。

堯帝說:“來吧,舜埃我同你謀劃政事,考察你的言論,你提的意見十分正確。經過三年考驗,你一定能成就大業。你現在可以登上帝位了。”舜要把帝位讓給更有德行的人,不願就位。

【讀解】

對君王來說,挑選接班人是件大事,它關係到國家會不會變顏色。堯帝當了70年君王,功德滿天下,無奈年齡不饒人,總有退位的一天,要把權力交給下一代。

值得注意的是,在堯的時代還沒有皇帝江山不外傳的世襲制,可以把權力交給家族以外的人。這種移交權力的做法,在古代叫做“禪讓”。並且,把權力交給誰,可以由各方氏族首領參與討論,提出建議,推薦人眩這就很有點民主色彩了,不是由最高統治者一個人說了就算。 移交權力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且不說眾多爭權奪利的複雜瓜葛,單就享受夠了尊嚴、順從、聲名、功績、榮華富貴等等的心態來說,需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在堯的時代這是。不成問題的,即使從最高職位上退下來,依然會受到崇敬,不會失去得太多,不會人一走茶就涼,畢竟那時世風還很淳樸。

退出權力中心造成的心理上的失衡,會帶來恐懼感。處於權力中心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誘惑力越大,失衡就越重,恐懼感就越強。這大概是後世的帝王們即使路上黃泉路也不願交出權力的重要心理原因。於是,後來有了世襲制。天下是朕的天下,也是朕兒子孫子的天下,接班人早已由制度規定好了,用不著挑選, 也不容外人討論、提意見。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把王位傳給了白痴太子司馬衷,只不過短短十六年,司馬家的天下就被白痴皇帝葬送掉了。

從今天想昨天,“禪讓”帝位和民主評選接班人,還是有幾分讓人神往。 春夏秋冬怎樣劃分

【原文】

乃命羲和(1),欽若昊天(2),梨想曆象日月星辰(3),敬授人時(4)。分命羲仲,宅崳夷(5),日暘谷(6)。寅賓出日(7),平秩東作(8)。日中(9),星鳥(10)以殷仲春厥民析(12),鳥獸孳尾(13)。申命羲叔,宅南交(14)。平秩南訛(15),敬致(16)。日永(17),星火(18),以正仲夏。厥民因(19),鳥獸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21),平秩西成(22)。宵中(23),星虛(24),以殷仲秋。厥民夷(25),毛毨(26)。申命和叔,宅塑方,曰幽都(27),平在塑易(28)。日短(29),星昴(30),以正仲冬。厥民隩(31),鳥獸氄毛(32)。帝曰:“諮!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33),以閏月定四時(34),成歲。允釐百工(35),庶績鹹熙(36)。”

【註釋】

(1)羲和:羲氏與和氏,相傳是世代掌管天地四時的官重黎氏的後代。 (2)欽:恭敬。若:順從。昊:廣大。③歷:推算歲時。象:觀 察天象④人時:民時.⑤宅:居祝崳(yu)夷:地名,在東方。 (6)暘(yang)谷:傳說中日出的地方。(7)寅:恭敬。賓:迎接。 (8)平秩:辨別測定。作。興起,開始。(9)日中:指春分。春分這天晝 夜時間相等,因此叫日中。(10)星鳥:星名,指南方朱雀七宿。朱雀是鳥 名,所以則星鳥。(11)殷:確定。仲:每個季度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 (12)厥:其.析:分散開來。(13)孳(zi)尾:生育繁殖。(14)交:地 名,指交趾。(15)訛:運轉,運行。(16)致:到來。(17)日永:指夏 至。”夏至這天白天最長,因此叫日永。(18)星火:指火星。夏至這天黃昏, 火星出現南方。(19)因:意思是居住在高地。(20)希:稀疏。希革:意 思是鳥獸皮毛稀疏。(21)餞:送行。納日。落日(22)西成:太陽在西 邊落下的時刻。(23)宵中:指秋分。秋分這天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叫宵中。 (24)星虛:星名,指虛星,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25)夷:平。這裡指 回到平地居祝(26)毛毨(xian):生長新羽毛。(27)朔方:北方。幽都:幽 州.(28)在:觀察。易:變化。這裡指運行。(29)日短:指冬至。冬至 這天白天最短,所以叫日短。(30)星昴(mao):星名,指昴星,為西方白 虎七宿之一。(31)隩(yu):奧,意思是內室。(32)氄(rong):鳥獸細軟 的毛。(33)期(ji):一週年。有:又。(34)以閏月定四時:古代一年十 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共計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實際天 數少十一天又四分之一天。三年累計超過了一個月,所以安排閏月來補足,使 四時不錯亂。(35)允:用,以。釐:治,規定。百工:百官。(36)庶:眾, 多。熙:興起,興盛。

【譯文】

於是堯命令羲氏與和氏,恭敬地遵循上天的規律,根據日月星辰運行的情況來制定曆法,教導人民按照時令從事生產活動。堯又命令羲仲居住在東方的暘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觀察辨別太陽東昇的時刻。晝夜時間相等,黃昏時鳥星出現在南方,據此來確定仲春時節。這時民眾散佈在田野上耕作,鳥獸開始生育繁殖。堯再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觀察辨別太陽向南運行的情況,恭敬地迎接太陽南來。根據白天最長,黃昏時火星出現在南方的天象,來確定仲夏時節。這時民眾居住在高處,鳥獸羽毛稀疏。堯又命令和仲住在西邊的昧谷,恭敬地為太陽送行,觀察辨別太陽西落的情況。根據晝夜時間相等,黃昏時虛星出現在南方的天象,來確定仲秋時節。這時人們回到平原居住,鳥獸的羽毛重新生長。 堯還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觀察太陽向北運行的情況。根據白天時間最短,黃昏時昴星出現在南方,來確定仲冬時節。這時人們住在室內避寒,鳥獸長出了細軟的毛。堯帝說:“唉!你們羲氏與和氏啊,一週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增加閏月的辦法來確定春夏秋冬四時,這就成為一年。以此來規定各種事情就都會興盛起來。”

【讀解】

這一段記載了神明的堯帝制定曆法的情況。細節是否真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一些信息:中國遠在民族部落時代就已有了劃分春夏秋冬四時和週年的歷法,通過對天體運行的變化和地上物候變化的仔細觀察,來確定時令。我們現在已很難想象這件事對人類進步文明的巨大價值和意義。這標誌著人們有了比較深刻的時間遷移感,同時也初步有了空間方位感。

時空意識的產生,導致了對時間流動的劃分、確認和記錄,對方位變化的辨認,在人們生存的層面上,時間和空間的確立有助於人們遷徙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商業貿易等物質生產活動,也有利於人們的生活:春種秋收,夏避洪水酷熱,冬避嚴寒冰雪。在意義的層面上,時空感使人確認人自身在天地萬物間的位置,體驗人在天地間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從堯帝制定曆法的情況看,對自然現象的仔細觀察和對自然 變化規律的準確把握,是第一位的。這個立足點帶來的結果是對自然的重視、崇敬和順從,把人的存在納入自然的軌道,使人的生產、生活、思維合乎自然法則,因而最具有意義的生活,便是順應自然的生活。

我們的民族崇尚自然的傳統,大概就始於堯的時代。崇尚自然的意識,囊中體現在“敬天”的觀念上。“天”是萬物的主宰,它既是神靈意志的體現,又是自然法則的體現;作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必須敬重上天,服從上天。帝王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代表,他以上天賦予的絕對權力來統治人世間,因此被稱為“天子”。冒犯天子,就是冒犯天神、自然法則,罪該萬死。小人真要冒犯天子起來造反,也要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 把“天”、自然、神靈同權力、特權和專制結合起來,也算是民族傳統之一,即把自然塗上權力意志的色彩,敬重、順從自然,也就是敬重、順從權力。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便在敬天、順應自然、服從權力中消解了。這也是儒家要把《書》作為經典的原因之一。堯帝功德滿天下

【原文】

日若稽古(1),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3),允恭克讓(4),光被四表(5),格於上下(6)。克明俊德(7),以親九族(8)。九族既睦,平章百姓(9)。百姓昭明,協和萬幫,黎民與變時雍(10)。

【註釋】

(1)日若:用作追述往事開頭德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稽:考察。古 :這裡指古時傳說。(2)欽:恭謹嚴肅。(3)允:誠實。恭:恭謹。克:能夠。讓:讓賢。(4)被:覆蓋。四表:四方極遠德地方。(5)格:到達。(7)俊德:指才德兼備德人。(8)九族:指同族的人。(9)平:辨別。章:使明顯。百姓:白官族姓。(10)黎民:民眾。於:隨著。使:友善。雍:和睦。

【譯文】

考查古代傳說,帝堯德名字叫放勳。他嚴肅恭謹,明察是非,善於治理天下,寬宏溫和,誠實盡職,能夠讓賢,光輝普照四面八方,以至於天上地下。他能夠明察有才有德德人,使同族人親密團結。族人親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協調諸侯各國的關係民眾也隨著變的友善和睦起來了。

【讀解】

堯使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也算得上使“開國元勳”。為帝王歌功頌德,使作為臣子的史官責無旁貸的職守,因為古代書寫歷史的人使官員,而不是學者,他必須站在官方的立場上維護最高統治者。這種做法後來相沿為習,很少有人脫出這個框框。

這樣一來,歷史就成為成功者的歷史,帝王功績德行的帳保歷史也顯得極端重要。他的價值主要在為統治者樹碑立傳。供後來的統治者學習借鑑,以便把好傳統發揚光大。

雖然我們無法知道我們最早的帝王長相如何,習慣、個性、個人生活如何,但我們明確地知道他英明偉大,功高德重,萬民擁戴,名垂千古。所以我們不得不敬仰,併為我們有這樣德祖先而自豪,慶幸自己是他的後代子孫。

皋陶

對從政者的告誡

【原文】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2),謨明弼諧(3)。”

禹曰:“俞,如何?”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④。淳敘九族⑤,庶明勵翼(6),還可遠,在茲。”

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7),在安民。”

禹曰:“籲!鹹若時(8),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9),能官人(10)。安 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讙兜?何遷乎有苗(11)?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12)?”

【註釋】

(1)皋陶(gao yao)是舜帝的大臣,掌管刑法獄訟。謨的意思是商討,謀劃。本篇的內容是舜帝、大禹和皋陶在一起商討大事的討論記錄,雖然經過 了後人的加工潤色,但仍保存有較高的史料價值。②允:誠信。迪:履 行,遵循。③明:高明,英明。弼:輔佐。④都:埃永:長久。 ⑤淳:敦厚。敘:順從。(6)庶:眾人。勵:努力。翼:輔佐。(7) 人:這裡指官員。(8)鹹:全部,完全。時:這樣。(9)哲:明智。。 (10)官:管理,任用。(11)遷:流放。(12)巧言:花言巧語。令:善於。 色:臉色。孔;十分,非常。壬:奸侫的人。

【譯文】

考察古代傳說。皋陶曾說:“要真正履行先王的德政,就會決策英明,大臣們團結一致。”

禹說:“是啊!怎樣才能做到呢?”

皋陶說:“啊,對自己的言行要謹慎,自己的修養要持之以恆。 要使親屬寬厚順從,使眾多賢明的人努力輔佐,由近及遠,首先從這裡做起。”

禹十分佩服這種精當的見解,說:“是這樣啊!”

皋陶說:“啊!重要的還在於知人善任,在於安定民心。”

禹說:“唉!要是完全做到這些,連堯帝也會感到困難啊!知人善任是明智的表現,能夠用人得當。能安定民心便是給他們的恩惠,臣民都會記在心裡。能做到明智和給臣民恩惠,哪裡會擔讙兜?哪裡還會放逐三苗?哪裡會懼怕花言巧語、察言觀色的奸侫之人呢?”

【讀解】

皋陶對參與治理國家的人提出了修身、知人、安民三項要求。 這些要求的前提是實行德政,而不是苛政、暴政。孟子曾說,“苛政猛於虎。”意思是說殘暴的統治者像兇猛的老虎一樣吃人不眨眼。這是後來的事情,與堯、舜時代的清明廉正的政治是兩碼事。

修身、知人、安民從理論上說起來很容易,在實際當中卻非常非常不容易。政治家因為公務繁忙,權力鬥爭激烈,少有時間用於增加修養提高素質,況且應酬宴席交際遊玩佔去了不少業餘 時間,加上有秘書操勞,修不修身就無關緊要了。知人更難。官場上野心家、陰謀家、奉承獻媚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多半戴著厚厚的面具,難以識破。他們抓住人性中喜歡別人奉承的弱點,化裝表演,實則為自己撈取好處。得逞了,就為世人做出了榜樣,以行動告訴人們還是做官的好。安民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人力物力。 老百姓的生活內容多種多樣,除了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之外,還要有精神生活的要求、娛樂等等,單是滿足基本必需的物質生活條件就夠忙乎的了,要處處讓老百姓滿意,非得全心全意做老黃牛才行。再說,老黃牛也有累的趴下的時候。從政者要具備九種品德

【原文】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①。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②”

禹曰:“何?”

皋陶曰:“寬而慄③,柔而立④,愿而恭⑤,亂而敬(6),擾而毅(7),直而溫(8),簡而廉(9),剛而塞(10),強而義(11)。彰厥有常吉哉(12)!

“日宣三德(13),夙夜浚明有家(14);日嚴祗敬六德(15),亮採有邦(16)。翕受敷施(17),九德鹹事(18),俊乂在官(19)。百僚師師(20),百工惟時(21),撫於五辰(22),庶績其凝(23)。

【註釋】

①亦:檢驗。行;德行。②乃:考察。載:為,這裡的意思是以... 為證明。採:事,采采就是很多事,這裡指事實。③慄;嚴肅恭謹。 ④柔:指性情溫和。立;指有自己的主見。⑤願:小心謹慎。恭:莊 重嚴肅。(6)亂:治,這裡指有治國才幹。敬:認真。(7)擾:柔順,指 能聽取他人意見。毅:果斷。(8)直:正直,耿直。溫:溫和。(9)簡; 直率而不拘小節。廉:方正。(10)剛:剛正。塞:充實。(11)強:堅毅。 義:善,合符道義。(12)常:祥,常吉的意思是吉祥。(13)宣:表現。 (14)夙:早晨。浚明:恭敬努力。家:這裡指卿大夫的封地。(15)嚴:嚴 肅莊重。祗:恭敬。(16)亮:輔佐。邦:諸侯的封地。(17)翕(Xi):集 中。敷施:普遍推行。(18)鹹:全部。事:擔任事務。(19)俊乂:指特 別有才德的人。(20)百僚:指眾大夫。師師:互相學習和仿效。(21)百 工:百官。惟:想。時:善。(22)撫:順從。五辰: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23)庶:眾多。績;功績。凝:成就。

【譯文】

皋陶說:“啊!檢驗一個人的行為可以依據九種品德。檢驗言論也一樣,如果說一個人有德行,那就要指出許多事實作分依據。” 禹說:“什麼叫做九德?”

皋陶說:“寬宏大量而又嚴肅恭謹,性情溫和而又有主見,態 度謙虛而又莊重嚴肅,具有才幹而又辦事認真,善於聽取別人意見而又剛毅果斷,行為正直而又態度溫和,直率曠達而又注重小節,剛正不阿而又腳踏實地,堅強勇敢而又合符道義。能在行為中表現出這九種品德,就會吉祥順利啊!

“每天都能在行為中表現出九德中的三德,早晚恭敬努力地去實行,就可以做卿大夫。每天都能莊重恭敬地實行九德中的六德, 就可以協助天子處理政務而成為諸侯。如果能把九種品德集中起來全面地實行,使有這些品德的人都擔任一定職務,那麼在職官員都是才德出眾的人了。大夫們互相學習仿效,官員們都想盡職盡責,嚴格按照五展運行和四時變化行事,眾多的功業就可以建成了。”

【讀解】

皋陶提出的從政者應具備的九種品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 對政治家們最高的要求,是政治家能達到的最理想的境界。倘若全部具備九德難以企及的話,可以退而求其次,只要六德;再不行,還可以退一步,只具備三德,便可以於國於家於民有益了。一德都不具備,就該回家種田賣紅薯。

具備九德需要足夠的修養,而且還要經過實際行動來考驗和陶冶。比如,性情溫和的人往往沒有主見,要他兩者皆備,可以讓他多去處理一些棘手的事情來鍛鍊。有才幹的人往往自視甚高, 恃才傲物,主觀自信;這樣的人讓他多碰幾次壁,多摔幾次跟斗, 讓他知道世界有多大、有多複雜、有多少人力所不及的意外,他才會知道“鍋兒是鐵鑄的”。

所以,培養九德就是一個過程,也許還是一個很長很長的過程。這就有個問題:讓無德的人或少德的人到重要的領導崗位去摔打鍛鍊,豈不是誤國誤家誤民?也可以反問:如果不通過摔打鍛鍊的實際考驗,不把驢和馬牽出場路一溜,怎麼知道是馬還是驢,有德還是無德? 好在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可是有時候,人民群眾的眼睛再雪亮,也作不了主。培養德行靠個人的自覺。對從政者應具有的德行,恐怕光靠自覺遠遠不夠,還得要有一種法律的和社會的制約機制來進行規範,才會更合理。這一點,先輩皋陶沒有想到。尊卑等級由上天命定。

【原文】

“無教逸欲①,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②。無曠庶官③,天 工(4),人其代之。天敘有典⑤, 勅我五典五敦惇哉(6)!天秩有禮(7),自我五禮有庸哉(8)!同寅協恭和衷哉(9)!叫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10)!天 討有罪(11)十五刑五用哉(12)!政事懋哉!懋哉(13)! “天聰明(14),自我民聰明。天明畏(15),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 敬哉有土(16)!”

皋陶曰:“朕言惠可氐行(17)?”

禹曰:“俞!乃言氐可績。”

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贊贊襄哉(18)!”

【註釋】

①無教:不要。逸欲:安逸貪慾。(2)一日二日:意思是天天,每天幾:機,這裡指事情。③曠:空,這裡指虛設。庶官;眾官。(4)天 工:上天命令的事。⑤敘:秩序,指倫理、等級秩序。典;常法。 (6)勅(Chi):命令。五典: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間的倫理關係 (7)秩:規定等級次序。(8)自:遵循。五禮:指天子、諸侯、卿大夫 士、庶民五種禮節。庸:經常。(9)寅:恭敬。協恭和衷:同心同德,結一致。(10)五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種等級的禮服。章;顯 示。(11)討:懲治。(12)五刑:墨、剔、剮、宮、大辟五種刑罰。 (13)懋:勉勵,努力。(14)聰:聽力好,這裡指聽取意見。明:視力好,這裡指觀察問題。(15)明:表揚。畏:懲罰。(16)有土:保有國土。 (17)氐(ZhT):一定,必須。(18)贊:輔佐。襄;治理。

【譯文】

“不要貪圖安逸和放縱私慾,當諸侯就要兢兢業業,每天要處理成千上萬的事。不要虛設各種官職,上天命定的事情,要由人來完成。上天安排了等級秩序的常法,命令我們遵循君臣、父子、 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並使它們淳厚起來!上天規定了尊卑等級次序,要我們遵循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種等級的禮節,並使它們經常化!君臣之間要相互敬重,同心同德!上天任命有德的人管理民眾,要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 種等級的禮服來顯示有德者的區別!上天懲罰有罪的人,要用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來處治犯了罪的人!處理政務要互相勉 勵!要共同努力!”

“上天明察一切,來自於臣民的意見。上天賞罰分明,來自於臣民的賞罰意願。上天和下民之間互相通達,所以要恭敬從政才能保有國土。” 皋陶說:“我的話一定會得到實行嗎?”

禹說:“是的,你的話會得到實行並會獲得成功。”

皋陶說:“其實我沒有什麼智慧,只是想輔佐君王治理好國家啊!”

【讀解】

皋陶本人是謙卑的,心目中沒有自我,只有上天、君王和民眾。他的自我價值和人生目標,就是按照上天事先規定好了的一切,履行自己的職責。離開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樣的等級座標,自我就不存在,就沒有價值和意義。

那麼,上天是誰?他憑什麼規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尊卑等級秩 序?他憑什麼命令人們必須遵守他規定的這種等級秩序?說穿了,“上天”其實是人自己。是人自己規定了人有尊卑貴賤之分,是人自己要求遵守等級秩序。反覆宣揚這樣的觀點,造成的實際效果是:人有尊卑貴賤之分是不言自明、不容置疑的真理,於是有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的說法。另一方面,相信命定論造成的效果是普遍的愚昧,是對自我和個人價值的無情否定。

可以作一個設想:如果真有“上天”存在,那麼“上天”說人人生來都是天使,人人都可以做國王,人人都可以升官發財成為款爺,江山輪流坐,即使是雞也可以變鳳凰,效果會是怎樣?天 下會不會亂套、會不會群龍無首?

看歷史,想今天,答案不言自明。乞丐可以當皇帝,皇帝也有淪為階下囚的時候。人生是個大舞臺,大夥兒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臺。再美好的筵席,也有結束的時候。自古英雄出草莽,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全沒有了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

如果“上天”有眼,該不會氣得糊塗吧?大禹治水的自述

【原文】

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籲!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 襄陵①,下民昏墊②。予乘四載③,隨山刊木④,暨益奏庶鮮食(5)。予決九川距四海(6),浚賦治距川(7)。暨稷播(8),奏庶艱食鮮食(9)。懋遷 有無化居(10)。蒸民乃粒(11),萬邦作乂(12)。”皋陶曰:“俞!師汝昌言(13)。”

【註釋】

①懷:包圍。襄:淹沒。②昏墊:意思是沉陷,吞隊③四載:四種交通工具,指車、船、橇、轎。④刊:砍削,這裡指砍削樹木作路標。⑤暨:及,和。益:人名,伯益。奏:進。鮮食:剛殺了的鳥獸。(6)決:疏通。距:到達。(7)浚;疏通。歐法(qbon kodi):田間的水溝。 (8)稷:人名,后稷。傳說他教人們播種莊稼。(9)艱食:根生的糧食, 指穀類。(10)懋:用作“貿”,懋遷的意思就是貿易。化居:遷移囤積的貨物。(11)粒:立,意思是成,定。(12)作:開始。乂;治理。(13)師: 用作“斯”,意思是這裡。

【譯文】

舜帝說:“來吧,禹!你也談談高見吧。”禹拜謝說:“是啊,君王,我說些什麼呢?我整天考慮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說:“哦,到底是些什麼工作?”禹說:“大水與天相接,浩浩蕩蕩包圍 了大山,淹沒了山丘,民眾被大水吞沒。我乘坐著四種交通工具, 順著山路砍削樹木作路標,和伯益一起把剛獵獲的鳥獸送給民眾。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進四海,還疏通了田間小鋇,使 田裡的水都流進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種糧食,為民眾提供穀物和肉食。還發展貿易,互通有無,使民眾安定下來,各個諸侯國開始得到治理。”皋陶說:“是啊!你這番話說得真好。”

【讀解】

我們從小就知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傳說,現在我們讀到的是大禹自己談如何整治洪水。聽了他的敘述,我們不由得讚歎:“真神奇!”然後仔細一想,發現不要由此產生誤會。

如果真有大禹整治洪水這回事兒,那麼可以肯定的是,這事兒他一個人幹不了!這道理就像拿破崙在阿爾卑斯山上望著追趕他的敵軍時明智地說的,要是沒有面前這些敵人,他成不了英雄。 大禹是治水的英雄;但是沒有洪水,沒有眾多的人齊心協力,他也成不了英雄。

把大禹治水的事說出來寫出來,是想說明聖人君子不要忘記為民造福。做官是通過治理人民來為人民造福,為民除害也是為民造福,殊途同歸。可是還要補充一點,想一想是誰來為聖人君子造福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不需腦筋急轉彎兒。

甘誓

夏啟的戰爭動員令

【原文】

大戰於甘,乃召六卿②。王曰:“嗟!六事之人(3),予誓告汝: 有扈氏威侮五行(4),怠棄三正⑤。天用剿絕其命(6),今予惟恭行天之罰(7)。“左不攻於左(8),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9),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10);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11)”

【註釋】

①甘誓是一篇戰爭動員令,是後人根據傳聞寫成的。甘是地名,在有扈氏國都的南郊。誓是古時告誡將士的言辭。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夏啟繼承了帝位。啟所確立的新制度,遭到了有扈氏的反對,啟便發動了討伐有扈氏的戰爭。結果以有扈氏失敗、夏啟勝利而告終。甘誓就是這次戰爭前啟告誡六 軍將士的言辭。②六卿:六軍的將領。古時天子擁有六軍。③六事: 六軍的將士。④威侮:輕慢,輕視。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種物 質。⑤怠:懈擔三正:指建於、建醜、建寅,意思是指曆法。③ 用:因此。剿:滅絕。(7)恭行:奉行。(8)左:戰車左邊。古時戰車 載三人,分左中有,左邊的人負責射箭,中間的人駕車,右邊的人用矛刺殺。攻;善。(9)御:駕車的人,即處在戰車中間位置上的人。(10)賞於祖: 古時天子親征,隨軍帶著祖廟的神主和社神的神主。有功的,就在祖廟神主 之前賞賜,懲罰則在社神神主前進行,表示不敢自己專行。(11)孥:奴,降 為奴隸。戮:刑戮,懲罰。

【譯文】

即將在甘進行一場大戰,於是夏啟召集了六軍的將領。王說: “啊!六軍的將士們,我要向你們宣告:有扈氏違背天意,輕視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怠慢甚至拋棄了我們頒佈的歷法。上天因此要斷絕他們的國運,現在我只有奉行上天對他們的懲罰。 “戰車左邊的兵士如果不善於用箭射殺敵人,你們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戰車右邊的兵士如果不善於用矛刺殺敵人,你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中間駕車的兵士如果不懂得駕車的技術,你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服從命令的人,我就在先祖的神位前行賞;不服從命令的人,我就在社神的神位前懲罰。我將把你們降為奴隸,或者殺掉。”

【讀解】

天子率領將士親自出徵,必定是一場必繫到國家命運的決戰, 一定要使將士們明白為誰和為什麼而戰,否則不明不白上戰場,多半要吃敗仗。主帥是天子,由他來發布戰爭動員令,既有權威性,又有感召力,還可以證明出征打仗的正義。 其中沒有豪言壯語和長篇大話,沒有一個接一個地表態和表決心,最足以征服人心的理由就是奉行天命,簡潔而震撼人心。 也許是社會在不斷前進吧,後來的檄討書越來越長,廢話越來越多,理由列出了一大堆卻難以震撼人心,成了空洞無物的玩意兒。政治家更能幹,可以滔滔不絕地說得天昏地暗,實際上連雞都殺不死。事情常常壞在一張嘴上。 學學夏啟是有益的。乾脆果斷,直來直去,表明了意圖,就到戰場上見分曉,看看到底誰是英雄誰是狗熊。好男兒志在疆場,騎馬射箭打槍,不說廢話空話。

商書湯誓

世上沒有不落的太陽

【原文】

王曰:“格爾眾庶(1),悉聽朕言。非臺小子(2),民敢行稱亂(3)!有 夏多罪,天命殛之(4)。今爾有眾,汝曰:‘我後不恤我眾,舍我穡事(5),而割正夏(6)?’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臺(7)?’夏王率曷眾力(8),率割夏邑(9)。有 眾率怠哎協(10),曰:‘時日易喪(11)?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12)!爾無不信,朕不食言(134)。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14)。”

【註釋】

(1)格:來。眾庶:眾人,大家。(2)臺(yi):我。小子:對自己的謙稱。(3)稱。舉,發動。 (4)殛(ji):誅殺。(5)穡(se)事:農事。(6)割(he):易,意思 是為什麼。正:徵,征討。(7)如臺(yi):如何。(8)曷:竭,盡力,竭力。(9)割:剝削。 (10)有眾:臣民。率:大多。怠:怠堡。協:和。(11)時:這個。曷:什麼時候。日:這裡指夏桀 (12)賚(lai):賞賜。(13)食:吞沒。食言:指不講信用。(14)罔:無。攸:所。

【譯文】

王說:“來吧,你們各位!都聽我說。不時我小子敢於貿然發難!實在是因為夏王犯了許多罪行,上天命令我去討伐他。現在你們大家會問:‘我們的國君不體貼我們,放棄我們 種莊稼的事,卻去征討夏王?’這樣的言論我早已聽說過,但是夏桀有罪,我敬畏上帝,不敢不去征討。 現在你們要問:‘夏桀的罪行到底怎麼樣呢?’夏桀耗盡了民力,剝削夏國人民。民眾大多怠慢不恭,不予合作,並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才能消失?我們寧可和你一起滅亡。’夏桀的德行敗壞到這種程度,現在我一定要去討伐他。 ”

你們只要輔佐我,行使上天對夏桀的懲罰,我將大大的賞賜你們!你們不要不相信,我決不會不守信用。如果你們不聽從我的誓言,我就讓你們去當奴隸,以示懲罰,沒有誰會得到赦免。”

【讀解】

夏桀在歷史上以殘暴著稱,由此導致了夏王朝覆滅。他自比為太陽,以為光照萬里,何等地自高自大!但是他忘了一點,當太陽最耀眼的時候,便預示著它即將西下殞落,輝煌難再。這世上從古至今,沒有永不殞落的太陽,而只有殞落之後有新的太陽升起。果然,夏桀的殘暴激起了天怨人怒,眾叛親離。從此,夏王朝的太陽便永遠殞落了。

商湯正是看準了天怨人怒的大好時機,舉兵伐桀他顯得沒有夏啟討伐有扈氏時那麼自信,那麼正氣凜然,而是以勸說加威 脅,軟硬兼施,不由得有些讓人懷疑他振振有詞地控訴夏桀暴行時,是不是心懷鬼胎,另有打算?

慷慨激昂最容易激起聽眾的共鳴。善於演說的講演者早已把聽眾的心理揣摩透底了,正如有人很懂得用一把鼻涕一把淚來賺去別人同情愛憐一樣。

商湯肯定算得上是出色的演說家,那句“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是他編出來的嗎?)有巨大的穿透力, 可以算得上是個千古名句。 我們應該學習商湯的演說技巧:先擺出一副謙和的姿態贏得印象分;直接了當提出最過硬的理由, 表明目的;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消除聽眾的顧慮,進一步說服和打動聽眾;表明自己決心已定,義無返顧; 最後嚴辭威脅加上利誘。別的不說,商湯在印象、心理、權威性諸方面都得分。有了民眾得支持,他成功了。

盤庚

盤庚洞若觀火勸貴族

【原文】

王若曰:“格汝眾,予告汝訓汝,猷黜乃心②,無傲從康③。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④。王播告之修⑤,不匿厥指(6),王用丕欽(7)。罔有逸言(8),民用丕變。今汝聯聒聒(9),起信險膚(10),予弗知乃 所訟(11)。

“非予自荒茲德(12),惟汝含德(13),不惕予一人(14)。予若觀火,予亦拙謀作(15),乃逸(16)。若網在綱(17),有條而不紊(18);若農服田(19),力穡乃亦有秋(20)。汝克黜乃心(21),施安德於民(22),至於婚友(23),丕乃敢 大言汝有積德(24)。乃不畏戎毒於遠邇(25),惰農自安,不昏作勞(26),不。 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27)。

“汝不和吉言於百姓(28),惟汝自生毒(29)。乃敗禍奸宄(30),以自災於厥身。乃既先惡於民(31),乃奉其恫(32),汝悔身何及?相時憸民(33), 猶胥顧於箴言,其發有逸口(34),矧予制乃短長之命(35)?汝曷弗告朕, 而胥動以浮言,恐沈於眾(36)?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 滅?則惟汝眾自作弗靖(37),民非予有咎。”

【註釋】

( ①盤庚是湯的第十世孫,商朝的第二十位君王。他為避免水患,復興殷,商,率領臣民把國都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往殷(今河南安陽)。此舉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反對,盤庚極力申說遷都的好處,前後三次告喻臣民,終於完 成了遷都。《盤庚》(分上、中、下三篇)記述了這次遷徙的經過。上篇記述盤庚遷殷之前告誡群臣的話,中篇是盤庚告誡殷民的話,下篇是遷都後盤庚告誡群臣的話。歷代學者大都認為《盤庚》三篇是殷代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②猷:為了。黜:除去。心:指私心。③從:縱,放縱。 康:安逸。④惟:想。任:任用。舊人:指世代做官的人。共政:共同 管理政事。(5)王:指先王。播臺:公佈命令。修:施行。 (6)匿:隱瞞。指:旨,意旨。(7)丕:大。欽:敬重。(8)逸:過失,錯誤。 (9)聒聒(guo):拒絕別人的好意而自以為是。(10)信:伸,伸說。險:邪惡。膚:浮誇。(11)訟:爭辯。(12)荒:廢棄。(13)含:懷著,藏著。 (14)惕:施,給予。(15)謀作:謀略。(16)乃。則。逸。過錯。 (17)綱:網的總繩。(18)紊:亂。(19)服:從事。(20)力穡:努力收穫莊稼。(21)黜乃心:去掉你們的私心。(22)實德。實惠的德行。(23) 婚:指有姻親關係的親戚。(24)丕乃:於是。(25)乃。如果。戎:大。毒: 毒害(26)昏:努力。(27)越其:於是就。(28)和:宣佈。吉言:好話。(29)惟:是。毒。禍根。(30)敗。敗露。奸宄(gU1):做壞事。 (31)先:引導。(32)奉:承受。恫(dong):痛苦。(33)相:看。時:這。 憸(xian):校(34)發:說出。逸口:從口中說出錯話。(35)矧(shen): 況且。制:操縱,掌握。(36)恐:恐嚇。沈:煽動。(37)靖:善。

【譯文】

王這樣說道:“來吧,你們各位!我要告誡你們,教訓你們,為的是要去掉你們的私心,使你們不要傲慢放肆並追求安逸。從前我們的先王,也只考慮任用世家舊臣共同管理政事。先王向群臣發佈政令,群臣都不隱瞞先王的旨意,先王因此對他們非常看重。大臣們沒有錯誤的言論,因而臣民的行動大有變化。現在你們拒絕別人的好意而又自以為是,到處散佈邪惡浮誇的言論,我真不知道你們爭辯的是什麼。 “並不是我自己放棄了任用世家舊臣的美德,只是你們欺瞞了我的好意,不能處處為我著想。我對這一切像看火一樣地一清二世,如果我又不善於謀劃,則是過錯。就像只有把網結在綱上,才會有條有理不紊亂;就像農民只有努力耕種,才會有秋天的好收成。你們能夠去掉私心,給予臣民實實在在的好處,以至於你們的親戚朋友,那麼你們才敢說你們積有恩德。如果你們不怕自己的言論會大大毒害遠近的臣民,就像懶惰的農民一樣自求安逸,不努力操勞,不從事田間勞動,那就不會有黍稷收穫。

“你們不把我的善言向百姓宣佈,這是你們自生禍害。你們所做的一些壞事已經敗露,這是你們自己害自己。你們既引導人們做了壞事,就要由你們來承擔痛苦,悔恨自己又怎麼來得及?看看一般的小民吧,他們還顧及到我所勸誡的話,擔心說出錯誤的話,何況我掌握著你們的生殺之權呢?你們有話為什麼不告訴我,卻用流言蜚語相互煽動,恐嚇蠱惑臣民呢?就像大火已在原野上燃燒起來,使人無法面對接近,還能夠撲滅嗎?這都是你們做了許多壞事造成的,不是我有過錯。”

【讀解】

這是盤庚對他的臣僚們進行規勸,責備他們不恪守先王的舊規矩,態度傲慢,貪圖享受舒適,還以謠言蠱惑民心。盤庚的良苦用心日月可鑑,頑固的臣僚們作何感想,不得而知,而他們的醜惡嘴臉卻清晰可見。

大凡能做臣僚的人,總是其先輩或本人有功於國於民,才會參與國政,享有功名利祿。有了功名利祿,就會滋生驕奢婬逸,目中無人,有恃無恐。有恃無恐,就敢於胡作非為,騎在別人頭上拉屎拉尿。腐敗就是由此產生的。堯、舜的太平盛世、清明政治已一去不復返了,接踵而來的是日甚一日的腐敗。

古代政治腐敗大概有兩個重要根源:一是人治和世襲製造成了龐大的特權階層,從天子下至芝麻官,無不如此。二是專制制度為人性醜惡的一面和弱點提供了溫床。盤庚大概不會想到這些。 他請出先王和舊時制度,是他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理由,畢竟血緣、祖先、傳統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起著巨大的紐帶作用,畢竟腐敗的官員內心總是有所畏懼,否則就真的是“和尚打傘,無法無 天”了。

話說回來。爭論不過起於遷移國都,而實質是盤庚試圖對日 益腐敗的政治機器動手術———“去奢行儉”。用意雖好,卻是治標不治本。再出現腐敗,又往哪兒還?遷來過去,總不會還出地球,更要緊的是根子在制度和人身上。不作開膛剖肚的手術,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 當然,盤庚遷殷的結果,的確帶來了商王朝暫時的興盛,用今天的話說,他算得上是個改革者。他受到眾多客觀條件的制約,能力排眾議,推行自己的設想,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耐心。他採用的是文的一套——一規勸說服,而不是武的一套,他顯然知道;迫使人順從容易,而要使人真心誠意地順從,就難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遷都的成功,也是盤庚征服人心的成功。因此,盤庚是值得稱讚的。

此外,這篇經典性的勸誡文,為我們的漢語成語增添了一些詞彙,比如予若觀火,若網在綱,有條不紊,燎原之火。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改革者要有文化,有智慧,見多識廣,瞭解民心所向,才可能獲得多數人的支持,事業才可能成功。盤庚是東方的摩西?

【原文】

“嗚呼!今子告汝:不易(1)!永敬大恤,無骨絕遠②!汝分猷念以相從(3),各設中於乃心④。乃有不吉不迪⑤,顛越不恭(6),暫遇奸宄(7),我乃劓殄滅之(8),無遺育(9),無俾易種於茲新邑(10)。”

“往哉生生!今予將試以汝遷,永建乃家。”

【註釋】

①易。變更,這裡指遷都的計劃不會變更。②晉:相互。絕遠:疏 遠。③分:比,親近。猷:謀劃。④中:衷,和。⑤迪:道路, 正路。(6)顛:狂。越:越軌。(7)暫:漸,欺詐。遇:隅,奸邪 (8)劓(yi):割鼻。殄(tian):滅絕。(9)育:胄,指後代。(10)俾: 使。易:延續。種:後代。

【譯文】

“啊!現在我告訴你們:遷徙的計劃不會改變!要永遠提防大憂大患,不要互相疏遠!你們要相互顧念依從,各人心裡都要想到和衷共濟。如果你們行為不善,不走正道,敢於違法越軌,欺詐奸邪,我就動用刑罰把你們滅絕,連子孫都不留下,不讓你們 的後代在新國都裡繼續繁衍。“去吧!去尋求新的生活吧!現在我將率領你們迂徙,在新國都為你們建立永久的家園。”

【讀解】

盤庚現在是在對臣民訓話,口氣已大不一樣。對臣僚.他語氣委婉,循循善誘,即使是責怪,也是,溫而不怒。對臣民,便顯出了領袖的姿態,口氣強硬堅決,以斷子絕孫(這在古代非同小可!)相要挾,以新的永久家園為誘惑,不容有叛逆。

尋找家園的誘惑實在太大。這讓人想起希伯來人最偉大的先 知和導師摩西。他為了希伯來人擺脫埃及人的奴役,率領他們歷盡艱辛走出埃及,到西奈山去建立家園。這事發生在公元前13世 紀,約比盤庚遷殷晚一個世紀(公元前144紀)。都是為了建立新家園,尋找新生活,都是部落首領,但一個是為擺脫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敗,一個是為擺脫外族的奴役。

不知道盤庚的臣民是否把他看作是先知和導師,但他們肯定會受到永久家園的誘惑。即便是今天的我們,也會被誘惑的,因為尋找永久的家園,是人類永恆的衝動,永恆的主題。 民眾才是國家的根本。

【原文】

盤庚既遷,奠厥攸居①,乃正厥位,綏愛有眾②。

曰:“無戲怠③,懋建大命(4)!今予其敷心腹腎腸⑤,歷告爾百 姓於朕志(6)。罔罪爾眾,爾無共怒,協比讒言予一人(7)。

“古我先王,將多於前功(8),適於山(9)。用降我兇(10),德嘉績於 朕邦(11)。今我民用蕩析離居(12),罔有定極(13),爾謂朕易震動萬民以遷? 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14),亂越我家(15)。朕及篤敬(16),恭承民命,用 永地於新邑。肆子沖人(17,非廢厥謀,吊由靈各(18);非敢違卜,用 宏茲賁(19)。

“嗚呼!邦伯師長百執事之人(20),尚皆隱哉(21)!予其懋簡相爾, 念敬我眾(22)。朕不肩好貨(23),敢恭生生(24)。鞠人謀人之保居(25),敘欽(26) 今我既羞告爾於朕志若否(27),目有弗欽!無總於貨寶(28),生生自庸(29)。 式敷民德(33),永屑一心(31)。”

【註釋】

①奠:定,安定。②綏:告訴。愛:於。③戲:遊戲。怠:懶 惰。④懋:勉力,努力。大命:指重新建家園。⑤敷:布,開誠布 公。心腹腎腸:指心裡話。(6)歷告;盡情相告。(7)協比:串通,協 同一致。(8)多:侈,大。(9)適:往,遷往。(10)用:因此。降:減 少。(11)德:升。(12)蕩析:離散。(13)極:止,至。(14)肆:今, 現在。高祖:指成湯。(15)亂;治,治理。越:於。(16)及:汲,急迫。 篤:厚。(17)肆:故,因此。沖人:年幼的人。(18)吊:善,指遷都善 事。靈各:靈格,專門負責占卜的人,據說可傳達上帝的命令。(19)宏:弘 揚。賁:大寶龜,用於占卜。(20)邦伯:邦國之長,指諸侯。師長:公卿 大臣。百執事:負責具體事務的眾位官員。(21)尚:希望。隱:廢,考慮。 (22)簡相:視察,考察。(23)肩:任用。好貸:指喜好財貨的官員。(24) 恭:舉用。生生:營生。(25)鞠:撫養。保:安。(26)敘:次序。欽:敬 重。(27)羞:進,提供。若:順,贊成。否:反對。(28)總:聚斂 (29)庸:功勞。(30)式:用。敷:施。德:恩德。(31)肩:克,能夠。

【譯文】

盤庚遷都以後,在住地安定下來,選定了王宮和宗廟的方位,然後告誡眾人。

他說:“不要貪圖享樂,不要懶惰,要努力完成重建家園的大 業。現在我要開誠佈公地把我的意見告訴你們各位官員。我沒有懲罰你們,你們也不要心懷不滿,彼此串通起來誹謗我。 “從前我們的先王成湯,他的功勞大大超過了前人,把臣民遷移到山地去。因此減少了我們的災禍,為我們的國家立下了大功。現在我的臣民由於水災而流離失所,沒有固定的住處,你們責問我為什麼要興師動眾地遷居?這是因為上帝將要復興我們高祖成。湯的美德,治理好我們的國家。我迫切而恭敬地遵從天意拯救臣 民,在新國都永遠居住下去。因此,我這個年輕人不敢放棄遷都 的遠大謀略,上帝的旨意通過使者傳達了下來;我不敢違背占卜; 的結果,而要使佔得的天意發揚光大。

“啊!鎊位諸侯,各位大臣,各位官員,希望你們各自考慮自。 己的責任!我將認真對你們進行考察,看你們是否體恤我的臣民。 我不會任用那些貪戀財貨的人,而要任用幫助臣民謀生的人。能 夠養育臣民並使他們安居樂業的人,我將論功行賞。現在我已經 把我心裡贊成什麼和反對什麼都告訴了你們,不要有不順從!不要聚斂財富,要為民謀生以立功。要把思德施予臣民,永遠能與 臣民同心同德。”

【讀解】

遷都之後,盤庚再次向群臣訓話,要群臣克勤克儉,不要貪 婪聚財;體恤民情,恭謹從政,率領臣民共建家園。這其實也是盤庚的施政方針,體現了他的“保民”思想。

民眾是建立國家的根本。過去常把民眾比做水,把統治民眾的人比做浮在水上的舟船 。

這種比喻也對也不對。水用以載舟,沒有水舟無法行駛;水也可以使舟傾覆,讓舟上的人溺水身亡。還有道理。但是,水是無形的,水往低處走。要使水得到規範,需要進行疏通和引導。誰來疏通和引導?當然是統治者。還有,舟總在水上行,在上層;水在舟下推,為上層服務。這種上層與下層、舟與水、引導者和被引導者的人為的、武斷的劃分,在根本上就走入了誤區,所以才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說法。民眾都變得聰明起來了,統治者還能為所欲為穩坐官位嗎?

把“保民”思想放到現代政治觀的顯微鏡底下,就顯出了它的荒謬體理。不過,在強大的社會傳統勢力的制約之中,它也還具有一種積極的意義。為民眾著想,為民眾造福,在客觀上會使 民眾的日子稍微好過一點兒。而自此形成的民眾心理,是把做官 的統治者看作自己的“父母”、“家長”,一心企盼“父母”恩賜、 開明、公正,盼望天上掉下個“包青天”。為什麼就不反過來想, 自己就是自己的“父母”、“家長”,自己就是“包青天”,用得看別人來庇護和保佑嗎?

其實,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應當像體育比賽。民眾是運動員,統治者是裁判。運動員的職責是按照規則進行遊戲,裁判的職責是監督和保證遊戲按規則進行。規則是參加遊戲者共同 制定並要共同遵守的,違者受罰。裁判的監督有偏差,也要受罰,或者被更換。這樣,大家的共同目的是使遊戲正常健康地進行。

西伯戡黎

自作孽,不可活

【原文】

西伯既勘黎,祖伊恐,奔告於王。

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2)。格人元龜(3),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④,惟王婬戲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康食⑤。不虞天性(6),不迪率典(7)。今我民罔弗欲喪,曰:‘天易不降威?’大命不 摯(8),今王其如臺?”

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祖伊反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9),乃能責命於天(10)。殷之即喪,指乃功(11),不無戮於爾邦(12)!”

【註釋】

①西伯指周文王。勘(kan)的意思是戰勝。黎是殷王朝的屬國,在今天山西長治境內、全篇記述周文王戰勝黎國之後,殷朝賢臣祖伊為殷朝安危擔 憂,向殷紂王進諫,規勸他改弦更張.但遭到了紂王的拒絕。②既;其恐怕。訖終止。(3)格人:能知天地吉凶的人.元龜大龜,用於占卜 (4)相:幫助,輔佐。⑤康食;安居飲食。(6)虞:度,猜測。 (7)迪:遵循。率典;常法.(8)摯:至,到來。(9)參:到。上:上天 。(10)乃:難道。責:祈求。(11)指:示,看。乃:你的。功:事,政事 (12)戮(lu):殺,消滅。爾邦:指周國。

【譯文】

周文王戰勝黎國之後,祖伊非常恐慌,急忙跑來告訴殷紂王。

祖伊說:“天子啊,上天恐怕要斷絕我們殷商的國運了!那善知天命的人用大龜來占卜,覺察不到一點吉兆。這不是先王不力助我們這些後人,而是因為大王婬蕩嬉戲自絕於天。因此,上天拋棄了我們,不讓我們安居飲食、大王不測度天性,不遵循常法 現在我們的臣民沒有誰不希望殷國滅亡,他們說:‘上天為什麼還不降下威罰呢?’天命不再屬於我們了,大王現在打算怎麼辦呢?”

紂王說:“啊!我的命運難道不是早就由上天決定了嗎?” 祖伊反問道:“啊!您的過錯太多,上天已有所知,難道還能 祈求上天的福佑嗎?殷商行將滅亡,從您的所作所為就看得出來, 您的國家能不被周國消滅嗎!”

祖伊反問道:“啊!您的過錯太多,上天已有所知,難道還能祈求上天的福佑嗎?殷商行將滅亡,從您的所作所為就看得出來, 您的國家能不被周國消滅嗎!”

【讀解】

殷紂王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繼二架之後的第二個有名的暴君。殷商從高祖成湯開國算起,歷經30世、600餘年,傳到了紂王,殷商的江山就在他的手上的換了主人。

據說紂王本來並不是個等閒之輩,自幼便才思敏捷,能言善辯,而且體格魁梧,力大無比,可以把九頭牛拉著向後退,單手托住爆殿大梁讓人從客換掉樑柱而面不改色。他登上王位之時,也 有過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的好風光,曾號令天下八百諸侯。他的弱點在於好色、奢侈、殘暴。他在寵妃妲己的慫恿下,制 造了刑具“炮烙”,築“酒池肉林”取樂,造鹿臺笙歌宴舞,以 “蠆盆”懲罰異己分子。妲己最後被周武王斬首轅門,紂王在鹿臺 點火自焚,死前曾說“天亡我也”。

其實,這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古人說,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紂王用民脂民膏建造的鹿臺,恰好成了他的葬身之處。

微子

出逃是一種明智的人生選擇

【原文】

微子若曰;“父師、少師!殷其弗或亂正四方(2)我祖氐陳於上③,我用沈酗於酒(4),用亂敗厥德於下(5)。殷罔不小大好草竊奸宄(6)、卿士師師非度(7)。凡有罪辜,乃罔恆獲,小民方興,相為敵 讎(8)。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殷遂喪,越至於今!”

曰:“父師、少師,我其發出狂(9)?吾家耄遜於荒(10)?今爾無指告(11),予顛隮(12),若之何其?”

父師若曰;“王子(13)!天毒降災荒殷邦(14),方興沈酗於酒,乃罔畏畏(15),咈其耇長舊有位人(16)。今殷民乃攘竊神祗之犧牷牲用以詔容(17),將食無災。降監殷民,用乂讎斂(18),召敵讎不怠(19)。罪合於一, 多瘠罔詔(20)。

“商今其有災,我興受其敗(21);商其淪喪,我罔為臣僕(22)。詔王子出迪(23)。我舊雲刻子、王子弗出(24),我乃顛隮(25)。自靖(26)!人自獻 於先王,我不顧行遯(27)。”

【註釋】

①微子是紂王的哥哥,因為封在微,爵位屬於子,所以叫微子。他為維護殷王朝的統治,曾多次規勸紂王改惡從善,但紂王充耳不聞。本篇記述了 微子與父師兩人的談話,討論了在國家行將滅亡之時,各自應抱的態度。 ②其:恐怕。亂:治理。③我祖:指成湯。氐(zhT):定,致。遂:成。 陳:陳列。④用:因為,由於。酗(xu):發酒瘋。⑤亂:yín亂。厥 德:成湯之德。下;後世。(6)小大;群臣民眾。草竊:盜賊。奸宄:犯 法作亂。(7)師師:眾官。度:法度。(8)讎(chou):仇敵。(9)發; 行。狂:往。(10)耄(mao):年老。遜;逃走。荒:荒野。(11)指:旨, 想法,打算。(12)顛;顛覆。隮(ji):墜落。(13)王子:指微子。 (14)毒:厚,重。荒:亡。(15)畏畏:懼怕天威。(16)咈(fu);違逆。耇 (gou):老年人。舊有位人:舊時在位的大臣。(17)攘竊:盜竊。犧:純毛 牲畜。牷:健全的牲畜。牲:豬牛羊。用以容:從寬論處。(18)乂(yi): 殺。讎:稠,多。斂:聚斂。(19)召:招致。怠:鬆懈,緩和。(20)瘠: 疾苦。詔:告訴。(21)興:起。敗:災禍。(22)臣僕:奴隸。(23)迪: 行,逃走。(24)舊:久。刻子:箕子。(25)我:指殷商。(26)自靖;各自打主意。(27)顧:顧慮。遯(dun);遁,逃走。

【譯文】

微子這樣說道:“父師、少師,看來我們殷商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我們的高祖成湯制定的成法在先,而我們的紂王卻沉醉在酒中,因yín亂敗壞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臣民無不劫奪偷盜,犯法作亂,官員們都不遵守法度。凡是有罪的人都不加以逮捕和 懲治,小民們起來同我們結成仇敵。現在殷商可能要滅亡了,就 像要渡過大河,卻找不到渡口和河岸。殷商到了現在這個樣子,就 要滅亡了!”微子說:“父師、少師,我是被棄而出亡在外呢,還是呆在家中到老而避於荒野呢?現在你們不指點我,恐怕就要陷於非義,究 竟怎麼辦啊?” 父師這樣說道:“王子!上天為我們殷商降下大禍,要使我們滅亡,國君卻沉醉在酒中,不懼怕上天的威嚴,不聽年高德劭的 舊時大臣的勸告。現在殷商的臣民偷竊祭祖天地神靈的各種貢品, 都會被寬恕,就是吃掉了貢品也沒有災禍。上天向下監視著殷民, 國君用殺戮和重刑橫徵暴斂,招致民怨也不放鬆。這些罪行都在 國君一人身上,臣民痛苦不堪卻無處申訴。

“殷商現在將有災禍,我們都會承受災難;如果殷商滅亡了, 我們不能去做別人的奴隸。我奉勸王子逃出去。我早就說過箕子、王子不逃走,我{fi的國家就要徹底滅亡了。您自己拿主意吧!鎊人要對先王的事業作出貢獻,我沒有考慮逃跑的事。”

【讀解】

人一旦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大概便不可救藥了。微子身為紂王的長兄,照理說,胳膊肘肯定是向紂王彎的。他多次勸阻紂王,紂王不予理睬。自己的親屬尚且如此,何況外人呢?大臣梅 伯看到紂王與妲己終日沉迷於婬樂,進宮規勸紂王,惹得紂王大怒,本想以“金瓜擊頂”處死,結果卻死在妲己想出的“炮烙”之下。

紂王為什麼能夠為所欲為,一意孤行?這是值得深思的。表面上的理由可以說出一些,比如紂王的殘暴,比如妲己的使壞,但這些都不是根本。當一個人獨攬大權而不受任何制約之時,就會造成殷紂王時代的情形。應當說,是政治制度本身,造就了紂王。 即使不是紂王,也會有別的什麼王。所以,悲劇是制度的悲劇,而不是性格的悲劇。

就微子而言,既然不能力挽狂瀾,既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局面,出逃肯定是上策。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出逃本身是人生的一種出路,一種境遇。出逃的直接原因往往是迫不得已,表面上看似乎是消極的選擇,實際上卻是十分明 智的。暴君專制一時難以推翻,以出逃保存自己,等待契機出現。 婚姻的城堡讓人窒息,讓人感受不到溫馨、快樂和恩愛,逃出城堡尋求新的生活便是上佳選擇。在一個工作環境中陷入困境,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四面楚歌,這時就應考慮以出逃來擺脫困境。面對強大敵人的正面進攻難以抗拒,當然也可以用出逃來暫時迴避, 尋找別的辦法來打擊敵人。

所以,出逃不是恥辱,更不是背叛,而是個體應有的自主的主動選擇,是一種人生策略和智慧。毛澤東遊擊戰思想的核心和靈魂不就是這樣嗎?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直到把敵人拖垮,打垮。

周書

得道多助

【原文】

時甲子昧爽②,王朝至於商郊牧野③,乃誓。王左杖黃鉞(4),右秉白族以麾(5),曰:“逖矣(6),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 御事(7),司徒、司馬、司空(8),亞旅、師氏(9),千夫長、百夫長(10),及庸(11)。蜀(12)、羌(13)、髦(14)、微(15)、盧(16)、彭(17)、濮人(18)。稱爾戈(19),比爾 幹(20),立爾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21);牝雞之晨,惟家之索(22)。’ 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23),昏棄厥肆把弗答(24),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 迪(25),乃惟四方之多罪道逃(26),是崇是長(27),是信是使(28),是以為大 夫卿土。俾暴虐於百姓(29),以奸宄於商邑。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30)。 今日之事,不愆於六步、七步(31),乃止齊焉(32)。夫子勖哉(33)!不愆於 四伐、五伐、六伐、七伐(34),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桓桓(35),如虎如貔(36),如熊如羆(37),於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38),勖哉夫子! 爾所弗勖(39),其於爾躬有戮(40)!”

【註釋】

①《牧誓》是公元前1066年2月周武王伐紂、在與紂王決戰前的誓師辭。 牧指牧野,在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以南七十里。這次決戰以周武王 大勝、殷王朝覆滅告終。在這篇誓辭中,周武王勉勵軍土和助戰的諸侯勇往直前。②甲子:甲子日。按周曆計算,這一天是周武王即位後第十三年 的二月五日。昧爽:太陽沒有出來的時候。③王:指周武王。朝:早晨。 商郊:商朝都城朝歌的遠郊。④杖:拿著。黃鉞(yUe):銅製大斧。 ⑤秉:持。麾(mao):裝飾著牛尾的旗。麾:指揮。(6)逖(ti):遠。 (7)冢(zong):大。冢君:對邦國君主的尊稱。御事:邦國的治事大臣。 (8)司徒、司馬、司空:古代官名。司徒管理臣民,司馬管理軍隊,司空 管理國土。(9)亞旅:官名,上大夫。師氏:官名,中大夫。(10)千夫 長:官名,師帥。百夫長:官名,旅帥。@庸:西南方諸侯國,在今天 湖北房縣境內。(12)蜀:西南方諸侯國,在今天四川西部。(13)羌:西 南方諸侯國,在今天甘肅東南。(14)髦(mao):西南方諸侯國,在今天四 川、甘肅交界地區。(15)微:西南方諸侯國,在今天陝西郿縣境內。 (16)盧:西南方諸俟國,在今天湖北南彰境內。(17)彭:西南方諸侯國,在 今天甘肅鎮原東。(18)濮:西南方諸侯國,在今天湖北鄖縣與河南鄧縣之 間。(19)稱:舉起。爾:你們。(20)比:排列。幹:盾牌。(21)牝(pin) 雞:母雞。晨:這裡指早晨鳴叫。(22)索:盡,空,衰落。(23) 婦:指妲己。(24)昏棄:輕蔑,輕視。肆:祭祀祖先的祭名。答:問。 (25)迪:用,進用。(26)通逃:逃亡。(27)崇:尊重。長:恭敬。 (28)信:信任。使:使用。(29)俾:使。(30)發:周武王的名字,武王姓 姬。(31)愆(qian):超過。(32)止齊:意思是整頓隊伍。(33)夫子:對 人的尊稱,這裡指將土。勖(xv):勉力,努力。(34)伐:刺殺,一擊一刺 叫做一伐。(35)恆恆:威武的樣子。(36)貔:豹一類的猛獸。 (37)羆(pi):一種大熊。(38)迓(ya):御,意思是禁止。役:幫助。西土: 指周國。(39)所:如果。(40)躬:自身。戮:殺。

【譯文】

在甲子日的黎明時分,周武王率領大軍來到商朝都城郊外的牧野,在這裡舉行誓師。武王左手拿著銅製大斧,右手拿著白色 的指揮旗,說道:“辛苦了,遠道而來的西方將士們!”

武王說:“啊!我們尊敬的友邦國君和執事大臣,各位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還有庸、蜀、羌、髦、 微、盧、彭、濮諸邦的將士們,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用豎起你們的矛,我要發佈誓師令了。”

武王說:“古人說過:‘母雞在早晨不打鳴;如果誰家母雞早 晨打鳴,這個家就要衰落了。’現在商紂王只是聽信婦人的話,輕副蔑地拋棄了對祖先的祭祖而不聞不問,拋棄他的先王的後裔,不任用同宗的長輩和兄弟,卻對四方八面的罪人逃犯十分崇敬、信任、提拔、任用,讓他們當上大夫、卿士,使他們殘暴虐待老百 姓,在商國都城胡作非為。現在我姬發要恭敬地按上天的意志來 討伐商紂。今天這場戰鬥,行進中不超過六步、七步,就要停下 來整頓隊伍。努力吧,將士們!作戰中刺殺不超過四次、五次、六 次、七次,然後停下來整頓。努力吧,將士們!你們要威武雄壯,像虎、豹、熊、羆一樣勇猛,在商都郊外大戰一常不要迎擊向我們投降的人,以便讓他們為我們服務。努力吧,將士們!如果 你們不努力,你們自身就會遭到殺戮!”

【讀解】

戰爭中最使人惴惴不安、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在一場生死攸關地大決戰即將開始地時候,而不是在戰鬥的進行過程中或結束之後。當你意識到戰鬥的決定性意義,在內心推測可能出現的 任何情況以及最後的勝負之時,總會有千思萬緒湧上心頭,閃過 各種吉祥的和不祥的念頭。 的確,這就像偵探,J、說一開頭就設置的大懸念,讓你作出種種猜測,思路一下子被懸念緊緊牽引著。

當週武王率領數萬大軍在牧野誓師之時,萬眾的心情大概就 是這樣:決定命運的時刻到了,就在此時此刻此地;結果馬上將由拼殺來決定,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歷史已經證明了,這是一個歷史轉折的關頭,從此歷史將翻開新的一頁。

不過,這並不是一場飽城掠地的單純的決鬥,而有一個道義問題。周武王列舉了商紂王的三條罪狀:聽信婦人的讒言(實指妞己);不祭祀祖宗和上天;任用四方逃亡的罪犯而不用同宗兄弟。 這在當時足以稱為彌天大罪,不容寬赦,單是其中一條就當誅伐。 正因為如此,周武王才會得到那麼多人的擁護和支持,連遙遠的西南方的八個諸侯國也前來助戰。他們擁護和支持的不一定是周武王,而是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的道義:婦人的話與小人的話一 樣不可信,祖宗和上天神聖不可褻溪,逃犯絕不能取代同宗兄弟。 與其說他們是為周武王而戰,倒不如說是為道義而戰。這就體現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從力量對比上看,周武王統率的五、六萬軍隊顯然不是西紂 王七十萬大軍的對手。但武王的軍隊是“仁義之師”,仁義之師不可戰勝,所向無敵。因而,力量對比在冷兵器時代不一定是戰爭取勝的絕對因素,完全可以利用其它條件變不利為有利,變弱小為強大。

歷史的經驗的確值得注意。人心的向背是個永遠不可忽略的關鍵因素。專制暴君絕對不相信這一點,只相信高壓和暴力可以 消滅一切異己因素。這是導致他們覆滅的根本原因。搞政治要記取這一歷史教訓,為人處世同樣也可以從中受到啟發。當一個人把自己搞到孤家寡人的地步時,恐怕就走入了絕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