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琴哀悼母親的李叔同,世人稱他為“奇才”


撫琴哀悼母親的李叔同,世人稱他為“奇才”
  • 東京藝術大學館李叔同自畫像

最早知道李叔同,是因為一首小詩“李也聞名大似鬥,等身著作膾人口。酒酣詩才如湧泉,只將杜陵呼小友。”說是寫李叔同的,適才知道李叔同本是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後來卻剃度為僧,法號弘一法師。

說他為“奇才”,並不奇怪,因為他的身上有這麼多的標籤,足見他的不凡,而真正讓人覺得“奇”又“才”的,還是曾經發生在他身上的那些,令人寡目相看的言行舉止,反映在幾個方面。

李叔同,學名文濤,李叔同是他的字,1880年生於天津,原籍浙江平湖。父親是清朝同治四年的進士,曾官吏部主事,名李世珍,字筱樓,後辭官承祖業經商,經營鹽業與銀錢業。

李叔同的母親王鳳玲是李世珍的四姨太,出生時父親已是古稀之年,五歲父親就去世了,和母親相依為命,自小有一些自卑傾向,形成寡言少語的性格,但這不能從根本上影響他的性情。

一、他本屬於風花雪月,吟詩作賦的花花公子,卻從痴情到濫情再到專情,從不為情所困。

撫琴哀悼母親的李叔同,世人稱他為“奇才”
  • 少年時期李叔同

十五歲時,李叔同己有了自己的思想,開始叛逆。那時候去戲園看戲是人們消遣娛樂的一種方式,李叔同也喜歡上了看戲,他去的那個地方叫天仙園,而且迷上了天仙園臺上唱戲的叫楊翠喜的女子。

她常常揹著母親和心愛的女人幽會,時間久了,

大家都開始說閒話。作為一個富家少爺來說,去那種場合,是有失身份的,但這些對他本人來說根本就不在意,只是他知道,對於他的母親王風玲來說,卻是不得了的事情。

本就在為兒子物色著妻子的母親,更是加快了步伐。很快她看中了南運河附近芥園俞家的姑娘。雖然家境平常,但是俞姑娘也算花容月貌,知書達理。

李叔同雖有一萬個不原意,也不願違拗母親。因為他是個懂得感恩的人,不想讓母親傷心。

結婚以後的李叔同,對妻子俞氏始終是不冷不熱,因為他的心裡只有楊翠喜,所以他一直在楊翠喜那裡流連往返。

直到後來戊戌變法以後,李叔同帶家人離開上海,一去便是幾年,因為兩人之間不曾承諾過什麼,再回頭時,已各自天涯。

李叔同從此花紅酒綠,迎來送往,閱女無數。然而偶然靜下來,他發現。

詩酒也好,纏綿也好,都會驀然間散漫成荒草。空蕩蕩的人間,似乎只有他自己,走在無人的路上,獨飲著風霜和孤獨。他知道,醉意和歡情,都只如煙火,剎那的美麗後,便是永遠的沉寂。

自娶了日本誠子以後,兩情相悅,李叔同也算是過了一段安穩的日子。

撫琴哀悼母親的李叔同,世人稱他為“奇才”

二,不論詩詞、歌賦、還是劇本、繪畫,他都達到或超越了專業人才的水平,甚至影響更深。

李叔同到上海以後,結識了袁希濂、張小樓、蔡小香、許幻園,結為“天涯五友”。他住在城南草堂裡,推杯換盞、詩詞唱和,李叔同很是喜歡。

後來他又與張小樓、許幻園、吳宜中等發起創辦了《書畫公會報》李叔同任編輯。在這期間他結識了上海名畫家任伯年、朱夢廬、高邕等

後來他又考入了南洋公學,南洋公學當時由王鳳藻任校長,蔡元培任總教習。

李叔同一直在學習,蔡元培自籌資金開辦的愛國學社、馬相伯、穆藕初組織的滬學會,都是他學習過的地方。

他還曾經請南洋公學附小的沈心工老師開設了音樂課,教授西方現代樂理,在這裡李叔同學習了西洋作曲法。

李叔同作詞的《送別》、《祖國歌》等歌曲,都很有名,尤其是《送別》,人人都在傳唱。他的詩詞作品更是少有人比肩。諸如以下兩首詞,讀者無不感嘆。

撫琴哀悼母親的李叔同,世人稱他為“奇才”
  • 李叔同出家前後所臨精品

他的詞《金縷曲.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

披髮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枝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娑婆世界有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於酒。漛情不斷淞波溜。恨年來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尺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悽風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

《滿江紅 民國肇造填滿江紅志感》

皎皎昆嵛,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荊軻墓,咸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餘情還繞。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華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山河,英雄造

李叔同和蔡元培的思想觀念並不相同,但蔡元培依然以李叔同這樣的學生為榮。

他說在南洋公學教過不少學生,在藝術方面成就最高,涉及領域最廣,培養人才最多者,首推李叔同。

撫琴哀悼母親的李叔同,世人稱他為“奇才”
  • 1907年,李叔同(左)於東京春柳社演“茶花女”一劇,時年28歲

三、在母親的葬禮上,他自寫、自彈《輓歌》來哀悼自己的母親,與世俗格格不入。

李叔同一直都是這樣,不拘泥於傳統,他本屬於新學的先鋒,料理母親的後事也一樣別出心裁。他擯棄傳統葬禮,改用追悼會方式,自寫悼詞並唱《輓歌》。這件事《大公報》上當時做了連續報道,稱他為“新世界之傑士”。

1906年秋,李叔同考入了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在日期間,他在學習油畫的同時,也研完了木炭畫和水彩畫,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他遇見了自己最後的愛情。

1907年,廣泛接受西方藝術薰陶的李叔同,還參加了春柳社組織的振災募捐的義演,他飾演的是《茶花女》中的瑪格麗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李叔同曾經寫了許多別緻清雅的詩,畫了許多濃淡相宜的畫,在他從日本學成歸來後,還培養了如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等不少傑出的文藝人才。

撫琴哀悼母親的李叔同,世人稱他為“奇才”

四、在學業上他可以說功成名就,在家庭上,有賢妻嬌兒,還有紅顏知己陪伴,他卻絕塵而去盾入空門。

1897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三年,李叔同參加了天津儒學考試,結果慘淡收場。

參加過開封鄉試,未中。

杭州鄉試,名落孫山。

李叔同雖說是讀書人,而且所到之處,都會令人寡目相看,但他從未取得過功名。他其實本不屑於此,只是為了自己的母親,儘管最終他還是辜負了她。

包括他後來離開至愛的妻子盾入空門,如果母親知道,不知會有怎樣的失望。

李叔同就是這樣,從不為任何人,也從不在任何事情上違背自己的心意,或者說做無為的停留,一旦感覺不適或是不能再有精進,他的目光就會轉到別的他欠缺的領域。張愛玲這樣說:

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的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關於李叔同這一件件,一樁樁,都無不讓人覺奇,說他濫情,他卻最終走向專情甚至無情;說他文才斐然,卻從未中功名。說他這山望著那山高,他卻每到之處,都登峰造極。稱之為“奇才”再合適不過。

撫琴哀悼母親的李叔同,世人稱他為“奇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