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效阅读写作】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典例分析冲刺专题训练(二)


【中考高效阅读写作】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典例分析冲刺专题训练(二)

一、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1、记叙文的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1、记叙文的分类:写人的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写景的记叙文、状物的记叙文。

2、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4、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有时使用第二人称。

5、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的文章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6、记叙文线索:时间、空间、人物的行踪或命运为线索,有的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有的以物品为线索,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等。

二、典例分析,冲刺专题训练:

1.半个奇遇(2018年岳阳市中考)

①谁都有状态差的时候,状态极差的那样一种郁闷、厌倦与绝望,真的很要命,难以言喻且神仙也救不了。医生与作家都是琢磨人的职业,我就有这两个职业的习惯,所以成了一个喜欢琢磨的人:人是靠什么得救的,当你状态极差的时候?

②这一天我状态极差,双腿沉重,脑袋昏沉,走进北京西客站一看,离即将搭乘的列车发车时间还有两个多小时。生怕路上塞车,提前量打大了,不料路上没塞,塞在了候车室。候车室人很多,加上大堆行李和随意伸出的腿,基本水泄不通。此番来京工作不顺,几晚失眠,竟愤而想去爬长城,觉得自己18岁的心愿在几十年里赴京百趟都未落实,实乃人生一大失败。不料所乘的士,半路追尾,我再次失败。就这样,我身带多处擦伤和瘀斑,眼睛红肿酸涩,鼓起最后勇气,环顾候车室,想与他人对上眼神打个商量,看能不能挤出半个臀位,结果又是失败。满目的人,少数人发呆打盹,多数人埋头刷屏,间或抬起一张面孔,也是脸麻木,人与人之间,没温度、没态度,人人都烦别人,人人都嫌人太多。讽刺的是,我正是其中一员,想到难熬的两个多小时,我的情绪一落千丈。我拿什么拯救你?我问自己,一遍又一遍。

③终于开闸放行,我被裹挟在争先恐后的人群之中,被推推搡搡进了车厢,扑面又是纵声喧哗,呼朋唤友,叫嚷打牌……天啊,这一瞬间,静息或睡觉的希望,又顿时破灭。我备受打击,眼皮都没有力气抬起,完全不看人了,只顾低头对号入座。我在第一排,双人座的靠窗位置。我的邻座是一位中年男士,已入座,正在闭目养神,火车还没开动,这么快就进入状态?我略感惊异,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惊异之下,忽然发现:我似乎时来运转了。谢天谢地!该男士衣着洁净、质地优良、款式得体,头发不脏不腻、无烟臭、无异味,胳膊交叉收拢在自己胸前,双腿交叉收拢在自己座椅前,座椅靠背也是收拢竖起的,尽管在假寐,也显然是一副文明礼貌生怕妨碍其他乘客的姿态。而整个车厢里,大多数乘客都在挤来挤去急忙坐下,坐下就急忙敞开双腿,胳膊大幅度横架于两个座位之间的扶手上,急忙打起手机来,高声大气,旁若无人……这不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乘车环境吗?自打我17岁出门远行至今已无数次舟车辗转,经历无数邻座,多数人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这位自好自律到堪称完美的邻座,我还真第一次碰到。基于以上所有遭遇,不由心生感慨:或许在他,只是习惯与素养;在我,却是与祖国悠久古典礼仪的一种相遇。或许在他,只是安分守己;在我,已算看到高风亮节。或许在他,只是举止得体;在我,却是获得尊重。验票的来了,邻座结束假寐。不知不觉,我们闲聊起来。这一聊,不仅十分投契,更有一种毫无顾忌的坦率——有些想法、观点、疑惑与苦闷,就连对亲朋好友都不会诉说,倒在这一刻因萍水相逢格外放松,说了就了,随风飘散,无祸且得福——这福气叫知音,竟以素昧平生来托底。

④邻座先到站,我们彼此道谢,老友般说再见。我继续行程,而此前的坏心情,已彻底消散。戴上耳机,音乐低回。远望窗外,看到的却不仅是窗外景色,还有跃动在更加广阔时空的奇异美景,有静物、有人物,有声有色,光影交织,令我身心焕然一新。这样一种被激发、被打开、被链接的状态,简直妙不可言。原来,拯救人的还是人。人啊人,我这一辈子,一直都保有儿时天真幼稚的幻想,总幻想奇遇,倒不曾料想,凡人凡事也会有不凡的光辉,这也算是半个奇遇了。半个奇遇,我也感恩于心。 ——(文/池莉)

1.默读选文,勾画出体现"我"心情的关键词语,填写下表。(4分)

2.读完选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乘车)环境、尊重、投契、修养……,"请结合选文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谈谈感受。(2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4分)

(1)揣摩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生怕路上塞车,提前量打大了,不料路上没塞,在了候车室。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略感惊异,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

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将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对选文做批注。(2分)

你的批注:

5."高风亮节""完美""感恩""拯救"这些词分量都很重,是所谓"大词"。"大词"意义比较"重""大",一般用在反映大场合、大事件等语言环境中,这里却用在这样一件小事(乘车)上,这样一个小人物(邻座)身上,作者为什么要"大词小用"?(2分)

参考答案:

1.(每空1分,共4分)

①塞在侯车室;②从失望到看到希望;

③意外的欣喜;④(彻底)消散、焕然一新、妙不可言。

2.(2分)示例一:乘车环境拥挤、水泄不通,人与人之间没有温度、没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舒适而温暖的环境,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到自好自律,就能拥有这样的环境。示例二:我与邻座素味平生,但闲聊起来十分投契,我觉得人与人的投契不在于关系的亲硫,而在于想法、观点有无共鸣。

3.(1)(2分)"塞"字描述了候车室环境的拥堵,表达了我对这种环境失望,郁闷的心情。

(2)(2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邻座的乘车状态与我理想中的乘车状态相吻合,表达了我对邻座这种状态背后良好修养的欣赏,为下文"我们"的投契、坦率进而成为知音作铺垫。同时,这一比喻也非常契台作者的作家身份,巧妙而充满个性。(写出"比喻"1分,说出1点作用1分)

4.(2分)示例一:全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描述了"我"从"郁闷、绝望、厌倦"到"欣喜、愉悦"的心情变化过程,使文章波澜起伏。

示例二:全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其他乘客的不文明状态和邻座的文明状态进行对比,使作者的观点更鲜明,主旨更突出。(说明具体表现手法1分,展开分析1分)

5.(2分)突出"我"看到自好自律的邻座时的惊喜之情;加大对现实生活中不文明不尊重他人的现象的批判力度;加大对祖国悠久古典礼仪没被大多数人传承的痛惜力度;加大希望广大读者注重礼仪做有修养的人的警醒度。(答出一点即可)、

2.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1.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3.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4.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5.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6.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8.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9.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10.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11.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4分)

参考答案:

1、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解析】第①段写出了石崖上的枣树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

2、(1)答案: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

(2)答案: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解析】须答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3、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这句是对引用《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的总结。

4、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解析】最后一段点出了"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的感悟。所概括出的意思对即可。

三、写作指导:中考作文六个大忌(莫丢冤枉分)

1、忌潦草涂改:书写要端正,千万别连文题都改,只改明显的错别字,将错就错,能够不改的就不改。 2、忌过短过长:字数一定要足,字数不足,写得再好也很难及格;字数不能太多,不要超出试卷中的作文纸,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在2行以内。

3、忌开头议论:还不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头的好,能来点环境描写,就先来点描写。

4、忌分段太少:4-6段为好,千万别少于3段。

四、写作典例训练:(50分,其中含书写5分)

材料: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肆虐的病毒,超长的寒假,让我们经历了一场与病毒抗战的特殊岁月。请以"宅家的日子"为话题,将我们体验到的快乐、温暖、感动、收获与成长描写出来。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要 求:

1. 不少于600字;

2. 文体(诗歌除外)不限;

3. 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中考高效阅读写作】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典例分析冲刺专题训练(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