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營銷的邏輯和平臺流量

今日讀《銷售與市場》2018年05月的刊物,開篇是劉春雄老師的卷首語。本人才疏學淺,沒有更多觀點,只能將劉老師的觀點和經典語錄摘錄在此,作為一種學習和激勵。

劉老師說,成功一定是符合邏輯的,但符合邏輯的不一定成功。這句話和我們公司高層的劉總的口頭禪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的話是考上大學的一定是好好學習的,好好學習的不一定考上大學。做銷售也是一樣,銷售的成功肯定是有一定符合一些邏輯的,但你按照別人成功的邏輯去做不一定會成功。一個新的營銷體系首先要再邏輯上自圓其說,然後在實踐中驗證。劉老師說,新營銷的邏輯,用一組詞來表達就是:傳播--認知--流量--交易--關係。

新營銷的起點是傳播,傳播是原點。4P皆為傳播,一切皆為傳播,邏輯由此而生。關於4P皆傳播在另外一期的刊物上我有讀過此觀點,改天我再做一份筆記摘抄。


新營銷的邏輯和平臺流量


一個新文明時代,不僅僅是生產系統的變化,還包括消費系統、知識系統及價值體系的再造,正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樣。營銷的本質是信息不對稱,利用信息不對稱建立有利的認知。交易和關係發生是認知的產物。過去三者是分離的,現在三者合而為一了。認知從哪裡來?認知來源於傳播。工業文明時代,傳統媒體只負責傳播,交易是在另外一個系統裡面完成的,兩者是分離的。現在是三位一體,三者整合。比如,在天貓或者京東上是三者同時完成的,天貓既負責引流(建立認知),同時又下單(交易),交易完成後還能夠建立更直接的聯繫。在上述邏輯中,傳播、認知是決定性的,傳播和認知產生的結果, 我們稱之為流量。交易和關係是流量的衍生物。

互聯網時代的流量,分為平臺流量和獨立流量。阿里就是平臺流量的代表,阿里雙11的交易量那麼大,是因為阿里的平臺流量足夠大。這個道理與傳統KA是一樣的。過去沃爾瑪也是平臺流量,但即使作為500強企業中的佼佼者,沃爾瑪的流量和互聯網流量相比還是很小的。


新營銷的邏輯和平臺流量


現在這個時代,是去中心化的時代,也是超級中心化的時代,也是大平臺化的時代。BAT做為三大平臺的代表,騰訊控制了社交流量,阿里控制了電商流量。有人說平臺時代的格局是721,即龍頭平臺佔有70%流量,追隨平臺佔20%流量,其他平臺佔10%流量。一旦平臺控制了絕對流量,就會成為流量分配者,誰出的價錢高,流量就會導向誰。因此,我們還需要另外一種流量,劉老師稱之為獨立流量。

什麼是獨立流量?劉老師稱之為廠商可以獨立操控的流量。我個人認為獨立流量來源在2020年相比2018年方法更多,比如KOC和KOL的操作,社區平臺團長招募等。對廠商來說,沒有獨立流量就如同傳統時代沒有品牌意義。所以,對獨立流量的重視,要像互聯網時代重視品牌一樣。因為傳統時代渠道還能夠自帶流量,驅動驅動某些時候還能讓品牌驅動失效。互聯網時代,渠道驅動力大大下降,剩下的只有流量驅動力了。


新營銷的邏輯和平臺流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