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重大疫情給教育改革創新帶來的啟示

觀察|重大疫情給教育改革創新帶來的啟示

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促使我們每個人進一步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思考我們的社會應該怎樣科學有序運轉,人類和自然界的萬物如何和諧共處,也由此思考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教育的宗旨與意義是什麼,教育體系與治理該如何完善,教育工作者應該承擔什麼樣的使命。這次重大疫情對於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要求,教育必將“去功利化”,返璞歸真到人本身的發展,教育體系將進一步完善,不僅要發展學校教育體系,還要大力加強社會教育體系,教育結構將會得到優化,教育治理會更為完善。

教育“去功利化”,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英國詩人多恩說過:“沒有人是與世隔絕的孤島。”我們所有人都是命運共同體,教育的價值就是把每一個個體培養成為有道德情懷、知識能力、忠於職責、身體健康的人,只有通過教育把每一個人都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我們的命運共同體中的每個人才能同舟共濟。

這些年來,我國教育規模有了飛速發展,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受到較好的學校教育,但是教育過於“功利化”,過於注重考試分數,注重考試技巧,注重專業技能,基礎教育過度追求成績至上,大學教育過度強調職業培訓,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的發展和教育的宗旨。孔子云:君子不器。即教育是培養有道德、有情懷的君子,而不是工具。法國近代自然主義教育家盧梭把發展人的本性、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自然人作為教育的目標,他說,“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將,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盧梭的教育理念深深感染了德國哲學家康德。康德讀盧梭的《愛彌兒》入迷,以至於打破了他終身嚴格遵守的作息制度。盧梭的畫像成為康德客廳中唯一的裝飾品。1764年康德寫道:“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學,盧梭完成了人的內在宇宙的科學,正如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律一樣,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盧梭也被稱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馬克思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既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諧發展,也包括人的身心的和諧發展和個體與社會的協調統一和全面發展。具體到教育目標,就是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和諧統一。

長期以來,我們比較重視德育與智育,忽視了美育、體育與勞動教育。五育是辯證統一的,體育是身體層面的發展,是其他各育的前提和基礎,智育、德育和美育屬於心智層面的發展,勞動教育是實踐層面的發展。通過這次疫情,使我們明白:只重視知識的智育是不夠的,其他各育也非常重要;教育一定要去“功利化”,迴歸培養人的初心;教育要公平,只有全國教育都發展好了,才能培養好每一個孩子,為構建健康的命運共同體打好基石。

重視社會教育建設,完善教育體系

疫情的發生提醒我們要樹立大教育觀,即“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學校看教育”,教育的作用與價值不僅是積累人力資本,更重要的是養成社會文明風尚,具備科學知識與現代公民意識。教育的對象不僅是在校的青少年,還包括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書本知識,更包括人類文明與道德教化的傳承。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不僅是課程與課堂,更包括各類社會機構。

在我國曆史上,社會教育由來已久。有史料記載,早在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聚民讀法”,宋明時期的“鄉約制度”,及元明清所設的社學、義學、井學等都具有社會教育的性質,這些教育方式明顯地區別於西周所建立的“塾、庠、序、學”這樣的學校教育體系。近代以來,蔡元培所倡導的“平民教育”、梁漱溟和晏陽初等人發起的“鄉村教育運動”、黃炎培的“職業教育”等,都是社會教育的具體實踐。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教育得到了極大發展,在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和科普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教育當前也面臨一些挑戰,互聯網為社會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載體和無限的空間,但是如何利用互聯網做好社會教育的探索才剛剛起步。近幾年各地建設了大量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紀念館、藝術館、體育館等。從職能看,這些都屬於社會教育的專門機構。但是如何按照教育規律運行,克服娛樂化和商業化的傾向,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在青壯年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和求學的背景下,廣大農村的社會教育如何開展,還有待探索。我們比較重視學校教育,但是忽視了社會教育的建設,導致我國教育體系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社會教育的不足既導致社會文明素養的缺乏與科學素質的薄弱,也導致學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的實現,要逐步構建起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互相協調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學校組織形態面臨深刻變革,線上與線下教育融合發展至為關鍵

疫情發生以來,如此大規模地讓學生在家通過在線學習接受系統教育,還是第一次,對在線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線教育行業再次回到大眾的視野中,同時在線教育所帶來的利和弊,也引發大家對在線教育行業未來發展的討論與思考。

在線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教學資源開發和教育教學質量,真正實現網絡空間帶來的個性化、智能化教育模式。但是,目前的線上教學距此目標還差得很遠,很多隻是將網絡當成日常教學的工具,從傳統的“黑板+粉筆”轉換到“網絡+講授”,沒有發揮網絡空間的優勢。未來需要把學校教育的資源轉化為線上教育的優勢,線下與線上教育相融合成為變革的關鍵。學校不但要重視線下教育,同時也要重視線上教育,把二者的特點和優勢充分結合起來。改變目前學校辦線下教育,各類公司辦線上教育的局面,學校應當成為開展在線教學的主陣地,而各類在線教育形態與機構應發揮網絡技術和服務優勢,幫助學校構建“智慧課堂”,幫助教師擁有線上教學的手段,服務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

線上教育的個性化、智能化也必然催發學校組織和教育教學形態的變化。由於人類獲取知識的通道變得平等而開放,教師不再擁有“知識霸權”地位,教師與學生都是“學習者”。未來學校不再只是固定的、標準化的教室、教材和教師,而應該是活動的、個性化的、自主選擇的教學設計、課程設計、活動設計,學校是豐富多彩的、自主發展的、個性化、多樣化的空間。學校的任務不再是一味傳授知識,而是給學生的發展提供動力、方法和能力。教師由學科專家成長為教育者,從關注知識點轉向學生髮展,從關注“教什麼”轉向學生“如何學”和“學到了什麼”。

提升教育治理專業化水平和能力變得更為重要

教育與醫療衛生等都是專業性極強的行業,教育行政機構和學校領導需要有專業知識背景且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型領導任職。這次湖北重大疫情的關鍵時刻,臨陣撤換了幾個地市的衛健委主任,改由專家型領導擔任,反映了醫療衛生行業的行業特徵和組織特點。教育一樣需要專家型領導。並且,未來隨著人民群眾對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的需求,教育在政府治理中的地位會越來越重要。

提升教育治理的水平和能力、配備強有力的行政領導力量至關重要,否則教育與醫療衛生等部門的聲音就弱一些,尤其涉及多部門聯動配合的時候,協調統籌的能力就相對不足。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深圳,在2019年初的機構改革中,將市教育局排在市政府機構的第三位,僅次於辦公廳和發改委,並由常務副市長分管教育。這樣在涉及教育重大問題的改革創新和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就會加大跨部門統籌協調力度。深圳的經驗和做法體現了教育治理改革的方向,值得借鑑和學習。

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服務人民健康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生活需要覆蓋各個領域,除了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之外,還有社會生活、生態文明、身心健康等領域的需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結構優化既要與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相適應,又要與人民生活需求的發展相適應。

比如與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醫學類專業就亟待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中,一部分高水平的醫學院校合併到了綜合性大學,這對於提高質量有很大益處,但是在隨後的高等教育發展中也的確受到了影響。以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為例,醫學類博士研究生佔比由1996年的15.3%下降到2018年的11.23%,醫學類碩士研究生佔比由1996年的10.0%下到2018年的9.27%。

這次疫情也顯示出社區工作的重要性,急需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社區工作者。我國已經開展了培養社會工作研究生的工作,2018年招收了4146名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佔全部專業碩士的比例為0.94%,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無論從這次疫情還是老齡化的浪潮看,全科醫生、護士和護理等都有很大缺口,高職院校在培養護士和護理專業人才方面承擔著重要職責。

我們既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學科專業和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類型調整機制,也要立足社會發展長遠需求和國計民生需要,構建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的長效機制。重點支持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設置國家戰略發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關學科專業,進一步落實和擴大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自主權,自主設置學科交叉融合且有利於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的相關學科專業。

(作者:李立國,系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