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碗岐山臊子面, 將文化吃到肚子裡

隨著吃麵的“呲!呲!呲”聲和喝湯的“咕嚕!咕嚕!咕嚕”聲,,一碗岐山臊子面下了肚。舌尖上雖是酸爽餘味,但頭上仍大汗淋漓……

來一碗岐山臊子面, 將文化吃到肚子裡

這碗麵,豈止讓你吃得舒服,你再聽聽它來源,還和周文王有關係呢!

陝西岐山這個地方,是周朝的發祥之地。3000多年前的商紂王時代,周文王表面臣服商紂王,可一直準備推翻他的統治。後來周文王惹怒了商紂王,被關進監獄。

來一碗岐山臊子面, 將文化吃到肚子裡

後來,周文王被放回,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去看他。吃飯時,他讓家人做“和氣面”吃。一個鍋裡下面,一個鍋裡調湯。但大家只吃面不喝湯,還把吃剩的湯都倒在一個調湯鍋裡,輪番澆面。這種看似不雅的吃法,卻表達了人們以“和”為貴的情感並流傳下來。所以,岐山臊子面又叫“和氣面”。

誰家兄弟不睦,鄰里不和,便由村上的年長人出面調。幾盅酒罷,熱騰騰的臊子面往上一端,再把它吃了,隔閡就算解除。所以,在人們心目中,臊子面簡直成了一種“聖物”,它不僅增進了人們的思想感情,還寄託了良好的希望和祝願。

來一碗岐山臊子面, 將文化吃到肚子裡

當然,這只是傳說,至於誰發明了岐山臊子面並沒有權威來源。但是,岐山臊子面的美味卻真的有人進行了總結: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其九大特點:

酸――用岐山本地釀製的老陳醋使湯料酸爽。

辣――把線椒磨成面,面里加少許芝麻。然後煎油一潑,放入臊子湯,便出了辣香。

香――用上好的五花肉做成臊子,有一股獨特的香味。

薄――臊子湯裡的面由手擀而成,薄如紙,細如線。下到鍋裡蓮花轉,撈到碗裡更好看。

筋――指麵條筋道。

來一碗岐山臊子面, 將文化吃到肚子裡

光――麵條光滑不粗糙。

煎――湯料的溫度很高。

稀――湯多面條少。一筷子就把面吃完了。所以,一般人要吃十幾碗。

汪――湯料裡的油很多。它的作用是封住湯的熱氣,即使數九寒天也不容易放涼。

再具體說說臊子。

臊子是岐山臊子面的靈魂。由五色組成,有豬肉之紅、蒜苗之青、金針之黃、木耳之黑、豆腐之白,經過高溫熬製後,成為兼具酸、辣、香等美味的湯底。

來一碗岐山臊子面, 將文化吃到肚子裡

吃岐山臊子面,講究用小碗裝。因為臊子面要趁熱吃,涼了就不是那味了。這樣,只有用小碗才能連湯帶面合著臊子一口而下,吃出臊子面的最佳味道。

來一碗岐山臊子面, 將文化吃到肚子裡


蘇東坡在陝西為官時,最愛吃的就是歧山臊子面,並寫下讚美之詩句:“剩欲去為湯餅(麵條)客,卻愁錯寫弄獐書。”

來一碗岐山臊子面, 將文化吃到肚子裡

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趙寧博士,在《趙寧留美記》一書中讚揚岐山臊子面“精彩無比”,並奉勸“讀者渚君,沒有嘗過的,趕緊拜訪陝西鄉黨,討來吃吃。天下美味,不過如此”!

來一碗岐山臊子面, 將文化吃到肚子裡

吃岐山臊子面,就是“吃文化”,酸、辣、香、滑、筋道的臊子面,你能吃幾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