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坐船去上学,孩子说太高级太浪漫,我说太受罪,那你当年是怎么去上学的?

爆冷


1,对我像我这样的穷苦家庭,很多人像我一样,坐11路公交,也就是步行,还好不远,最多的时候也就几公里,那时候和小伙伴一起边走边完,当时也不乐意在家里呆着,早上起的也早,吃完饭就找人一起走了,跟玩一样。

2,后来跟着父母在外地读书,说来奇怪,环境一陌生,成绩突飞猛进,不过依然不行,一两公里,还好不远。

3,到了初中,捡了一个自行车,修了修还能骑,就这样升级成了自行车。幸福无比。

4,在往后,上了高中,在学校住,每个月爸爸骑摩托接送一次。

5,上大学,在武汉,坐火车,地铁,公交,还被网易邀请过一次游戏活动,免费来回飞机,感觉耗费里面的运气。

6,有时候我们能觉小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明明是非常苦的,他们却以为很爽,我们当初也是这样,没坐过火车的时候特别羡慕,现在一想到要坐火车,就头皮发麻。



物理老师也可以年轻


这个问题是要我开启回忆杀吗?哈哈

说到上学,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初中阶段,学校搬到了新校区,一个被大量农田包围着的地方。我那时候上的是初三年级的重点班,每天早上六点起床,6点半到校,晚上11点放学。这种模式有没有很夸张?但是一个班的同学们就好像着了魔,下课时间教室里也是静悄悄的,都在忙着学习。有一次,两个同学在教室打闹,被班主任用书本打手,他们非但不记仇,还很懊悔地样子,觉得老师关心他们,归根结底,是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吧,我感觉。

现在话说回来,我怎么上学的呢?答案是骑自行车。

最开始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我们几个女生都很兴奋,互相要带对方,时间长了才发现带对方很累的,都不愿意带了。

我每天都是在哭哭啼啼中起床的,起来还要骑自行车走好久,到了学校,老师让我们晨跑。绕着村庄一圈大约小一小时,然后早读。那是我最痛苦的时刻,每次到半路想上厕所,疯了一样往回跑,到了学校发现还要排队,简直要人命。

晚上一般11点走不了,有时候12点结伴回家,后来听说农田发生强奸的传言,把我们吓得半死,就在学校找了一间宿舍,直到夏天才又开始骑车回家了。

由于学校远,晚饭不能回家吃,我在学校教工食堂买一个馍夹菜,从食堂走到班里就吃光了。多数学生家近,学校没有学生食堂的。

那段求学时光大约是我最苦的日子了,我当时超级瘦,只能埋头学习。但是现在看来真的要感谢那位超严厉的老师,每天晨跑练就了我的好身体,长时间的学习也没把我学趴下,反而为美好的未来创造了可能。而且就是那段时间,我习惯了独立、勇敢和坚持。现在也一样,想做什么事特别能死磕。

还有,最值得怀念的是老师们,严厉但是都是真心为了我们好!


幼儿园张老师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题主的问题,真让你想起来10多年前上学的情形。既然看到这个问题了,就来谈谈当年我们的上学的情况。

我们来自农村,小学和初中都在村里读的,高中才去的县城。

小学的时候,我们都是自己走着去上学。早上走的早,大部分同学都是家里人给点钱,在学校买方便面吃;我妈则是不辞辛苦,早早起来给我们做到,哪怕最简单的是大米粥,煮鸡蛋,也是起来给我们做,也是因为一样,我们兄妹几个身体都很好,一点胃病也没有。上学路上要过一条河,夏天就穿着凉鞋直接趟过去的,冬天我们是跳过河去上学的。就这样一直延续到了初中。

初中,早饭自然母亲还是坚持做。不过好的是有了桥,不再担心掉在河里,回去换鞋,有的时候另一双鞋洗过还未干,掉到河里只能忍着了。不过,初中是要上晚自习,晚上6点到8点30。晚自习结束后,是我自己穿过一片无人区,过了桥回家的。其实每次走的时候也挺害怕,周围没有人,最怕刮风天气,因为到处乱动,总以为要有坏人出现或者怪兽出没!

但是有一回确真的把我吓坏了。晚自习回家,月高风清的晚上,当我走到一条小路,周围全是麦地时,一个人的黑影与我相向而来,在月光的照耀下,对方手里有一道闪闪发亮的光,把我吓得感觉要与死神对抗了。到与他会面的一瞬间,他说:“嘿,从这到**,怎么走”。才发现他手里是把杀猪刀😹😹😹,原来他是在临近的村子发生了车祸,怕人家打他,捡了一把刀防身。年少无知的我也指了指他要去的地方,最后各个分散,回家后发现额头都出汗了,也把情况一五一十的给我爸妈说了说。

这个经历到现在为止,我都无法忘记!那一瞬间感觉时间都快窒息了!

大家的上学经历的有什么呢?欢迎一起交流分享吧😄


一个考研过来人


我读书时学校很近,快迟到了,用跑步三四分钟跑到到。后来当知青回城工作后,九十年代初在重庆师范学院,我仅读了一个学期的汉语专业。那时就有点辛苦,有时还坐夜航船回重庆,星期天读了周一坐早班车回长寿工作。

轮船在长江夜航上水要四五小时到重庆,停靠一阵才到码头下船,乘半夜接人的小中巴回峨岭。小中巴上经常有拿便宜外币当美元的骗子,有一次在长寿码头认识的两妹纸差点被骗了,我下车时叫她们一起下、再把她们送到车站乘去石坪桥的车。

我每次到师院上课,中午爱同同学到芳草地唱歌,什么《驿动的心》《再回首》《无言的结局》,真好玩。一本《现代汉语》没学完,后来书包也被人偷了,准考证也不见了、就此结束读书生涯。

其实读书也挺好玩的。





残阳余晖3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记忆,作为典型的八零后,回头想想童年时期的校园生活,其实还是很幸福的,那时没有太多的浮躁和诱惑,没有太多的顾虑和负担,只有单纯的一个目的,学习、学习、学习。就是因为目标纯粹,所以觉得充实。每天起早贪黑,三点一线的生活让自己累并快乐着。付出就有收获,努力的坚持让自己目标实现,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每代人也有每代人的体验和理解,回忆很浪漫,但现实很艰苦。

我那时上小学基本步行去,无论是刮风下雨,都跟着兄弟姐妹,邻居同伴,一起撑伞,相互帮助,其实觉得很幸福、有趣!到了初中,因为距离有点远,选择了住校,每周回来一次,但是每次入校周末还是大多步行,从家到学校要走大概两个小时左右,当时心里很羡慕那些有自行车的同学,很羡慕那些离家近的同学,更羡慕那些每周有父母去接的同学。到了高中,因为是在县城,这时的交通工具就是公交车,因为学习压力大,还有那昂贵的公交车费,所以基本都是一个月或者是节假日再回去,每次回去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妈妈做的菜,想想都幸福。到了大学,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车,因为火车票对于学生来说有优惠,所以尽管花费时间但是还要省钱,感觉值得!

这是我们的年代,现在我也会羡慕这些90后、00后、10后们他们可以选择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到处可见的出租车、私家车、公交车🚌是多么便捷,但是我们也不能考虑他们在选择这些便利的生活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烦恼,但是当这些体验变成经历时,应该也会充满幸福和浪漫的,请好好珍惜自己拥有的吧!




张老师z123


想起读书时,在我们这个棉小城,以前的棉小城不大,小学时是走路去的,但那时最怕的是下雨天,没有伞,只有母亲用塑料膜做的简易雨衣,所以一直对下雨天感到烦恼。读初中时,随然离学校不远,但还有父亲的28吋双筒自行车,那时学生骑自行车不多,载着同学一路冲锋,那时路上没什么汽车,也不那么拥挤。读高中时,买了两二手国徽凤,她伴我的时间最长,没事时就经常保养,摖油防锈,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棉小城,继续用来上落班,直到有一天晚上,到女朋友(现在的老婆)家,回家时下楼一看,车没了,这让我伤心一段时间。后来又买了一辆,但感觉不一样了。

读书要坐船,看起来也浪漫,但其中苦楚只有当事者知道,碰到河水涨了水流急了,那真的是苦不堪言,以前看过报道,很多山区孩子上学走山路,来回几个小时,山路又难走,有的还要攀岩,真的是很苦。想起在棉小城,对比起来幸福多了。现在政府对教育投入也加大,尽力改善山区教学条件,让孩子上好学读好书。

看过一新闻,很久以前的了,一山区小学老师,每天都在河边背小孩过河,春夏秋冬风雨无阻,被当地教育部门评为教育先进工作者,后来同校一老师,他不是每天背学生过河,而是积极跑有关部门,终于在河上建了座桥,不但方便学生上学,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便利。最后是背孩子过河的当了校长,建桥的还是一名普通老师,这是很多年前看过的报道。

现在的学生,有校车接送,家长开车接送的也多,自己骑自行车的也不少,但现在交通路况复杂,学校也经常宣传交通知识,都是保证学生上学放学交通安全。棉小城也有几宗学生上学放学交通事故,另人揪心。希望每位交通参与者能认真遵守交通法规,共建和谐交通,平安出行。


老吴


看来这个问题很火🔥啊,遇到俩回了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还是一个内心比较浪漫的女生?,我们那时候几乎是骑自行车去学校,我会提前一个小时左右上路,每当路过一段小树林的时候,双手就分开自行车把,感受微风吹过我的脸庞,太阳☀️光被绿茵遮的很恰当,没有晒得感觉,超有感觉的,特别小清新, 好吧ヽ(  ̄д ̄;)ノ 这是我骑车不看路的结果,导致我差点栽沟里,(ಥ_ಥ)请各位以我为鉴啊哦,注重交通安全(ღ˘⌣˘ღ)



半个月饼5325041


我从小生活在山里,小学、中学都在山里完成,那里是真正的大山,山路十八弯,小学还要好一点,在村上,中学就远了,在镇上。那时候,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上学完全靠步行,也就是走读生。小学离家4、5里地,不算远,中学就远了,15公里,好在中学住校,一周回一次家,不过也还是蛮辛苦的,学校没有食堂,只有蒸饭的锅炉,要自带米去蒸,菜只能是咸菜,一吃就七天,碰上夏天到了周四、周五菜基本就不能吃,长毛了,每周都是周五晚上回家,周六天不亮就起床,步行15公里到学校,还要背上一周吃的大米、咸菜。特别是冬天,更辛苦,山里头气温本就比城里气温低,那时候也没有羽绒服,衣服是里三层,外三层,把自己裹得像雪球,有时候头发长时间没洗,赶在早上出门前洗个头,到学校头发全成冰条了。现在想想也还是蛮辛苦的,条件好一些,骑自行到学校,再好一些的父母骑摩托车送到学校,那时候谁家有一台幸福125,那是很被人艳羡的,有自行车骑的同学也很拉风,关系好,才能蹭下车后座。

现在回想,虽辛苦,回忆起来,却很充实。现在的孩子出行基本都有小车或校车,他们无法理解大人的那个年代。在他们眼里,我们所经受的恰恰是他们不曾经历的,他们没有经历的,往往会被当做一种奢侈,一种浪漫。


好哥写生活


哈哈,作为一个70年代的农村家庭穷孩子,对于儿时读书记忆犹新。山区娃历经8年的走学生涯,从小学每天走到初中毕业。当时生活条件非常差,衣食不整,没有公路,也没有一条完整的石板路,泥烂水滑,装备简单,最初市场上还没有胶鞋卖,常常就穿一双布鞋或者赤脚上学。因为家在山上,学校在山下,有6公里路程,早上天微亮就得从家出发,五年小学半日制,平常只有星期天一天假,很多同学都逃课,特别是冬天,因为很多同学家里也不富裕,甚至比我还差,又冷又饿,最后放弃了学习。我坚持下来了,一班同学五六十人之多,最后考上初中的不足十人。初中路程更远,家里条件稍好一点了,妈妈让我读住校,为了减少父母的负担,我选择了继续走学,因为初中下午有两节课,路途又远,常常两头黑。少儿时精神充沛,一路小跑摔了起来继续,3年初中就这样终于熬出来了,进入高中条件好了,这就是我的成长生涯,学习里程表。感谢大家阅读,也请分享你们的成长过程。


本人只求真实


小时候,我有充足的时间,在外面疯,爬树下河,捞鱼摸虾,跳方跳皮筋,玩抓石子儿……现在的孩子说,你那时真好玩,我们只能在上学、上补习班转移。可现在孩子不知道的是,物质短缺时对食品的渴望。说到上学,我还好,上学步行十来分钟到校,还可能遇见上早课的老师,老师见到学生会让搭乘一下便车(注意⚠️:自行车🚲),那时的老师像长者,温和又慈祥……

可我的很多同学 是乡下的,他们上学也是得徒步走,只不过要步行好几个小时,只能住校。

住校的同学,大多数为了省钱,还得从家里带馒头,一次要带够一星期的。那时,学校没有冰箱,同学们带的馒头只好放在宿舍的窗台上晾着,冬天还好,到了春夏秋季节,馒头放二天逗馊了,也舍不得扔,就用热水泡泡,继续吃。孩提时代不懂事,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还经常跑到住校同学的寝室,吃他们带来的超大馒头,全然不去考虑人家够不够撑到周末。

记得有一次,我去住校的同学寝室玩,看到窗台上的馒头长绿毛了,同学先用水冲掉绿毛,再把馒头揉碎放到碗里,冲一满碗开水,碗里顿时浮起一层嘿嘿的沫子。同学熟练地用嘴吹走漂浮的黑沫,然后大口的吃。多年以后,我常想起这一幕,很奇怪,当年没听说,谁吃了发霉的馒头中毒拉肚子,可能那时的孩子皮实吧……谢谢你的阅读,谢谢你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