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安禄山的反叛,节度使这个制度可行吗?

小小嫻


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说,由于有节度使这个制度,才导致了安史之乱,所以节度使不可行。

节度使的来由,是唐朝初期,为防御西北边疆的游牧民族入侵,设立的军事机构,节是一种全权印信,朝廷赐以旌节,授权可以调动所辖区内的全部力量,故称节度使。这个制度在初期可以有效地防御外族的入侵,不必请示朝廷,但随着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士兵只知有节度使而不知有天子,节度使基本掌握了所辖区内的财政与军事大权,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就是所谓的藩镇。

安史之乱是因为节度使的权力放大,造成军队变成安禄山这个胡人的私人部队,安禄山通过迷惑唐玄宗,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可以为所欲为,直接带兵攻入长安,唐玄宗跑路了。后来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时代,朝廷无法控制,到唐后期皇帝成为节度使的玩偶,完全失去了中央集权,最后朱温节度使直接篡唐,开始了五代乱世。

在古代,中央与地方一直存在着矛盾。边疆离京城较远,一旦遇到外族入侵,短期内无法有效的防御,如果从全国调兵或京城调兵有点鞭长莫及,所以有必要在边疆多设兵马,增强守疆大臣的权力,久而久之中央就控制不住这些封疆大吏的权力,造成制约不了了。所以唐后的朝廷不再设立节度使,而设立总督、巡抚等官名节制一方。


尝古研今


大家好,我是“趣史杂谈说”,一个历史爱好者,在学习历史的路上让我们一起前行,是历史让我们“遇见”,真心希望得到您的点赞、评论、关注、转发,不胜感激!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节度使这个制度是可行的,具体要看怎么实行,以及采取怎样的配套制度,如何监管等。如果没有安禄山反叛,也可能还会有李禄山、张禄山的反叛。

节度使是一个官名。唐朝时开始设立,因受职的时候,朝廷会授予旌节,节是当时的一种全权印信,得到这个全权印信就可以全权调度,所以称作节度使。从名称来看,比较直接的意思就是节制调度,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很容易看得出节度使的权力是很大的。这种制度是从唐朝开始的,宋朝依然有节度使这个官名。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唐朝时期的节度使权力格外大,但到了宋朝,节度使的权力就变得很小了。这与节度使制度形成、发展及产生的影响有关。可见,不是节度使这个制度不好,而是因为统治者昏聩,放任自流,不加管束所导致的。

一方面,在唐朝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兵制方面出现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导致了唐朝兵制从府兵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节度使最初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设立的原因是由于边疆形势决定的。西北部少数民族势力此起彼伏,边疆形势已不允许主动出击,只能转为守势。边疆常年战祸,民不聊生,青壮年人口少,还有的逃离到内地,地方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地广人稀,很难完成唐政府的征兵任务和财政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设置节度使是形势所迫。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节度使的设置使边疆的管理及军事效率大大提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是很容易理解的。特别是在古代,通信十分落后,传递信息非常麻烦,而战争的特点又是瞬息万变,很多机会都是等待中消耗掉了。就如同今天的军事一样,减少指挥层级能有效提高指挥作战的效率,也能够发挥将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节度使制度的优势显而易见。

当然,我们说一种好的制度是需要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的,任何制度都一样,不可能万古长青,需要与时俱进。节度使作为全权节制调度的官职,同样离不开监督和管理。从人事的角度来说,虽然会考虑用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怎样用人的问题。如果管理者昏聩无能,对取得的军事上的胜利沾沾自喜,对节度使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管理,出乱了则是必然的事。


趣史杂谈说


不可行。

我们需要理清楚节度使制度跟安禄山反叛之间的关系。节度使制度导致了安禄山反叛,安禄山反叛凸显了节度使制度的弊端。没有安禄山的反叛,节度使制度的弊端也会已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节度使制度产生之初是为了巩固封建王权,是中央为了控制其地方而产生的,节度使具有交大的权利,能够稳定边关,筹集粮草,掌控一方行政大权,当然,如果运用的好,它的确能够起到维护国家稳定,加强中央对地方边关的管理,但,这一切建立在强大的中央政府前提和忠诚的官员下。但唐后期,中央政府权利失控,各节度使又远离中央王权,山高皇帝远,很容易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加之各地征战,百姓叫苦连天。节度使制度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和封建背景下王朝统治的需要,因而注定不可行。所以,哪怕没有安禄山发叛,也会有李禄山,王禄山的反叛,因为这些发叛都是节度使制度发展的产物!


小眼睛的大世界


不可行,节度使,意为节制调度,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节度使兼管内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所以根据节度使的职责,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节度使权利非常之大,就像地方的行政兼军事长官,封疆大吏。所以,当有这个权利时,就算没有安禄山的反叛,也有其他节度使的反叛,只是如果没有安禄山的反叛,可能起来叛乱时间会慢一点,毕竟当时还处于盛唐,镇压叛乱成功的几率是很大的。在安禄山叛乱时,当时唐玄宗完全可以镇压叛乱,可惜他对战事非常急躁,完全不听取哥舒翰将军的建议:坚守城池,消耗敌军锐气,再进行进攻。而是命令哥舒翰快速出城进攻敌军,导致了哥舒翰带领的军队被灭,敌军进逼长安。

在敌军进逼长安之时,有许多将领希望皇帝能带领大家御驾亲征,镇压叛乱,消灭敌军,当时唐玄宗完全又能力迅速组织兵力,御驾亲征,可是唐玄宗口头答应,实际上连夜跑路。在去往四川的逃亡途中,百姓纷纷表示自己愿意勤王,跟着唐玄宗杀回去,可是唐玄宗不敢回去,又错失一次机会。而他的儿子唐肃宗在百姓请求跟着杀回长安去后,毫不犹豫的,组织兵力,迅速反击,才成功杀回长安,不过动乱依然没有平息,导致了唐朝后面的不断动乱。




爱好历史的小胜同学


不可行。

安史之乱正是因为节度使制度的漏洞而导致的,安史之乱完全让唐朝的命运走向了下坡路,是唐朝命运的转折点,而且之后再无盛唐,再无开元盛世了……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一直没有废除节度使制度?毕竟因为就是安禄山是节度使 掌握了军政大权,由于权力过大导致了此次战乱的出现。

按理来说,这种制度竟然导致了这么严重的事故,那么在之后就应该严令禁止废除制度才行。但是制度既然确立了,证明他根本就不是那么好废除的。即使在宋代强行废除也是大伤元气。

节度史制度即使有弊端,也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一件事情而产生的。因为节度使制度,可以帮助抵御外来的危险,与其内乱相比,外来的危险对于统治者来说更加的来势汹汹。

边疆的威胁让节度使制度久久不能废除。因为在唐朝,我们的地域广阔,在边疆四面八方都有威胁,对国家虎视眈眈。

而且安史之乱持续了好几年,其实除了安禄山之外没有,不是所有的。节度使都反叛的,还是有很多节度使听从皇帝的召令,如果那个时候皇帝贸然下令废除节度使证制度,我觉得很多节度使都会因此反叛,到时候我觉得唐朝可能要提前结束了。

所以即使安史之乱结束了,节度使制度依旧没有废除。可能和它的弊端相比,它还是有更多的优点。但是弊端也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越积越深,最终,无法抑制……





罗萧弋


没有他,也会有别人,,


白起兴


节度使这个制度是非常之可行的,只不过是量变引起了质变,授予给节度使的权利太大了,它没有起到一个制衡的作用,其实和当今美国有一点相似,美国的各州都是有自己的法律和各种政策,和中央联邦政府是不相同的,只不过是在遇到重大事件时美国华盛顿联邦政府是可以号召各州来集体来呼应支持国家的。

你看现在美国就做的很好,给各州的权利并没有授予的更大,现在美国在加州里面也就是科技领先,但是在其他政治军事方面又分别是放在华盛顿和德州,科技创新放在加州,政治放在华盛顿,他没有说是完全所有的最主要的力量都是放在一个篮子。

而唐朝呢你像安禄山一样,虽然它只是一个州的,但是它统管了三个州,这权力是非常非常之大的,所以说唐朝的节度使可行是可行,只不过是给节度使的授权太大了。











世堺


通过科举考试,做了大官,后来造反的多的是,难道说是科举考试制度的缘故吗?安禄山造反和什么制度没有关系。有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谁不想当皇帝,号令天天下。凭什么天下就得李家说了算,别人就不能试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