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外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外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中国外贸制造业的危机其实已经持续很多年了,疫情的爆发让短板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

“价格就像过山车,生意真的没法做。”一位从事聚乙烯出口生意的销售人员无奈地说。

总部位于天津的某煤制聚乙烯生产企业,产品主要出口东南亚地区。新冠肺炎全球爆发之后,原油价格持续狂跌,沙特、伊朗、印度等国家的油制聚乙烯价格骤减,导致他们的产品在市场瞬间失去了原有的价格优势。“低价货满场飞,加上船期延误和运费上涨,很多境外老客户在询问完价格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原油价格下跌的因素很多,飞机、船舶停摆导致原油需求量骤降便是重要原因之一。持续波动的价格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市场上聚乙烯价格上午和下午就能差出200元/吨,很多客户悔单重订,整个销售产业链压力都很大。“价格差距太大,从我们手里高价买货的客户,也面临难以出售的问题,我们难,客户也难。”

好不容易熬到工厂复工,产品出来了,却没了市场——2020年的外贸市场,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外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世界需要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也需要世界市场。

外贸出口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商务部外贸司今年1月份数据,2019年1-9月,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达19.6%。外贸带动就业人数约1.8亿人,进口环节税收贡献了全国税收总收入的11.6%。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3月份的公告,今年前两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这只是前2月的数据,当时海外疫情还没有全面爆发,是国内疫情带给外贸的第一波冲击。

那时候,受疫情影响,国内供应链被彻底打乱,外贸企业拼命向海外用户证明:中国的防疫措施很得力、很快就能开工。然而,等到三月,好不容易熬过了国内的疫情,机器转了起来,却没有等到提货的客人

外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全球疫情导致海外取消了大量的订单。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对美国、欧盟、韩国等当前疫情主要爆发地区的出口金额占比分别为16.8%、17%、和4.4%;推测来看,至少40%的出口订单会明显受到疫情影响,面临消减或延迟。

日前,原计划4月15日举办的广交会宣布延期,这是举办了63年、126届的广交会首次延期。每届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界的重头戏,有来自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万名境外采购商参会。即使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广交会依然正常举行。

轻资产、周转资金需求大、外部环境多变导致外贸企业一直面临着资金难题。疫情导致的订单取消、收款推迟、贷款到期等问题,使外贸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已经有一批企业难以维持。

有着28年历史、1200名员工的泛达玩具,曾是迪士尼、孩之宝等知名品牌的合作商。这次疫情导致企业订单被大量取消,外加供应商催款,资金链发生了断裂。3月18日,泛达玩具关门结业,老板欠薪失联。

3月23日,东莞精度表业有限公司对外发出公告,因最大客户美国宝利“FOSSIL”取消订单,公司面临随时关停的风险,宣告放假三个月,同时接受全体员工辞职。

广东某外贸企业是ZARA、HM等知名快销服装品牌的合作商之一。3月中旬开始,大量订单被取消,有的客户前一天还在催货,后一天就突然取消订单。未取消订单部分的付款周期延长,部分货品的付款周期直接从数十天延长至近百天。

外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很多外贸企业在自救,比如开拓新兴市场、内需市场,还尝试直播带货,转战线上。但事实上,全球停摆的大环境下,留给企业发挥的空间很有限。业内普遍担心,本次疫情对外贸的影响,将远超非典与2008年金融危机。

中国外贸制造业的危机其实已经持续很多年了,疫情的爆发不过是让短板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中国制造业普遍门槛不高,企业品牌化低,贴牌生产居多,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市场依赖程度低。这类企业和产品,在这次疫情冲击下受到很大影响。

同时,很多外向型企业出口市场极为单一,严重依赖一两个大客户的订单,没有积极开发新兴市场,经营模式几乎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

外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反观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品牌的外贸企业,虽然也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但市场对于其品牌的认可和技术的依赖,让企业在逆势中依旧找到增长的机会和空间。

格兰仕今年前两个月在北美市场的出口大增102%,其中格兰仕自主品牌冰箱、微波炉、一体机等全品类中高端定制家电全面进驻亚马逊、沃尔玛等线上线下零售渠道,订单已经排到今年6月。

宁波的沙马家居,产品包括自主品牌和OEM贴牌。企业节后接到的第一单是来自巴拿马的一笔112万美元的玻璃锅订单,因为这款产品由“沙马”自主研发,全球除了他们,只有一家土耳其企业有能力生产。

被迫“打全场”的外贸,迎来的也不全是打击和摧毁。业内人士相信,疫情让全球看到了中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能力,这会帮助中国稳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

“疫情之后要换个活法”,是很多外贸企业的心声。疫情将成为外贸业的分水岭,部分不具备“品牌免疫力”的企业会因为疫情的持续而被淘汰出局,活下来的企业则会更加笃信“品牌”的核心优势和价值

,因为疫情之后的贸易大考同样严峻:要应对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和再布局、可能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要重新赢回订单和市场份额。

后疫情时代的外贸,将是大品牌之间的争夺和较量。

外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