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匈奴为什么不趁机灭掉汉朝?

我的17


国力相差巨大,匈奴其实是难民性质。

因为北方蒙古高原极寒之地,而游牧民族的经济比较单一就是放马养牛

冬天以来牛马冻死无数,没吃的,只能南下去抢。

所以自古以来游牧民族都是年年都要犯边境抢东西的。

我们汉人呢,打仗讲究补给物资的,前面十万人打仗后面就需要几十万人提供粮食补给。

而且我们是农耕民族,情况要远远比游牧民族复杂的多。

因为蒙古高原苦寒之地,没有任何补给,而且天气寒冷,汉军出兵的话,找不到敌人主力

补给又困难。所以很难灭匈奴的。

匈奴人只能抢东西根本打不过汉朝正规军,国力相差太大了。

汉朝最乱的时候都能揍得匈奴满地跑。

那时候游牧民族的武器还很差很低级比不上汉人的武器。





罗萧弋


楼主所言,西汉初期,匈奴为何不趁机灭掉汉朝,那是因为在汉朝的初期,刘邦在楚汉争霸当中胜出后,开始逐步平定天下,本来呢,当时动乱的中原和匈奴之间并没有太多纠葛,毕竟在秦始皇时期,蒙恬的北军已经将匈奴念入了大漠深处,所以在秦末汉初的时候,北方一直很平静,但是当汉定天下的时候,刘邦开始封侯,而在北方的马邑郡,刘邦封韩王信为王,以马邑郡为都,控制着雁门关隘,但是那个时候的匈奴已经缓过劲儿了,韩王信在与匈奴的对战当中,几乎都是打的败仗,因此令刘邦震怒。

而那时候刘邦已经怀疑,韩王信似乎有通敌嫌疑,而韩王信也感觉出了刘邦的想法,干脆直接投降了匈奴,还直接南下占领了太原。

这个时候刘邦可算是彻底的暴怒,带领32万大军便是向着太原袭来,毕竟此时的汉军那可是久经沙场,是韩王信和匈奴军不可比的,韩王信兵败向北逃去,而刘邦干脆带着一众轻骑甩开大军,独自带着7000汉军向着韩王信逃脱方向追去,后在大同白登山与匈奴40万骑兵遭遇。

兵力的悬殊,让刘邦退到了白登山上,毕竟汉军以步卒为主,而且7000汉军当中,有3000弓弩手,当时的汉弩那可是从秦弩的基础上改良的,汉军守住山口,而40万匈奴骑兵,只善于平原作战,几次攻山,都是留了大批尸体,就这样刘邦苦苦撑了7天后,陈平献计,买通匈奴单于的女人,后安然离去,后汉朝开启了与匈奴人的和亲政策。

在这里历史上一直认为,西汉初期在面对匈奴是软弱的,但是那时候的匈奴还没有一口气将汉朝灭掉的能力,毕竟那数十万在秦末及楚汉战争淬炼过的军士不是盖的。


北派说书人


匈奴不灭掉汉朝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不想灭”。

一、早期游牧民族最喜欢抢夺财物

匈奴虽然一举成为北方的霸主,号称骑兵三十万,与中原汉王朝南、北对峙。但是,匈奴当时还是典型的游牧民族,驰骋来往于大漠南北,东到辽东,西达天山。原始的游牧民族还没有充分的准备来治理农耕社会。

二、匈奴对汉朝采取的就是抢掠政策

对匈奴来说,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抢夺人口、农作物等,还没有占领统治的强烈欲望,这里从很多当时的文献都能观察出来。即便在汉初采取和亲政策以后,匈奴仍然伺机抢掠北方。汉文帝时,汉匈小规模的战争就时有发生。


驸马君


先说结果:那是不可能的。

西汉初年,虽然说经历了秦二世的折腾和楚汉战争,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楚汉战争基本上没有对社会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社会根基仍然存在。国土面积依然是由强秦留下的版图基础。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看。

第一、政治上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分封,将几个郡县分给某个诸侯王作为其诸侯国,虽说后期引起了“七国之乱”,但是对于一个新生政权来说,由一些相对独立的诸侯国组成,对整个国家的稳定是有积极性的一面的。我们做个假如,假如匈奴把刘邦灭了,那么偏南的诸侯国仍然可以登基称帝,延续大汉王朝。这也是后世东晋、南宋等的做法。

第二、文化上

刘邦建立汉朝,是以推翻暴秦统治为旗号的,有句话相比大家都学过“天下苦秦久矣”,也就是说现在不管秦朝对我国历史有多么大的贡献,但是当时的老百姓还是比较痛恨秦帝国的。那么刘邦推翻暴秦是顺应民心的。而且西汉初期,汉朝施行的是休养生息的国策,老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如果匈奴此时发动对大汉的全面战争,汉朝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果实,绝对会全民皆兵,全力以赴,匈奴绝对受到空前的损失,而且也不一定能够战胜,匈奴的冒顿单于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还不如打一下汉朝,让汉给点贡品呢。

第三、国家实力方面

匈奴在西汉初期比较强大,但是那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西汉刚刚建立不久,国力还没有恢复,而且又废除了秦朝的严苛律法,不用军功爵位制来激励百姓,所以才显得匈奴强大。

但是匈奴是没有蒙古帝国的强大的!为什么蒙古能够灭亡南宋,而匈奴无法灭亡西汉,这是有多方面因素的,简单说就是两方面,一是中原国家内部,一是中原国家外部。

简单说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一、内部因素

西汉和南宋是不一样的,哪里不一样?时间不一样。

西汉是刚刚建国,政治清明,官员清廉,百姓激励,国家发展是积极向上的,虽然基数小,但是潜力大,而且军队是经过灭秦抗楚战争洗礼的,战斗力不会太弱(参考我们建国初期,抗美援朝胜利)。但是分封制的特点,必然带来军队分散的结果,这样刘邦王室直接掌握的军队数量就有限,如果临时将诸侯国的军队召集起来,战斗力也会是参差不齐,这估计就是起初刘邦败于匈奴的原因吧。

但是南宋发展到后期,政治上皇帝昏庸无能,官员腐败不堪,百姓虽然生活无虞,但是由于南宋朝廷处处拖鞋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基本上失去民心。而且,宋朝终其一朝都是重文轻武,而且又是文臣担任军事领导,所以南宋的军队可以说战斗力不高,在面对蒙古铁骑时,可想而知。

二、外部因素

那就是匈奴和蒙古帝国的对比。那基本上没有可比性。

蒙古帝国经过成吉思汗的扩张,已经是欧亚最大的帝国,军队更是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然而就是这样,蒙古帝国也没有在成吉思汗及其儿子时代攻占中原王朝,而是在其孙子忽必烈时期,在蒙古帝国西方也是其哥哥建立的王朝的前提下,再加上忽必烈学习汉文化,来统治占领的汉族地区等等这些前提加上,再加上南宋的虚弱基础上,才灭亡了南宋!这么多前提,说实话,那真是巧合了,也就是清朝可以比一下,清朝还有个偶然因素,这里不讨论。

所以,可以想象,北方游牧民族,想要攻取中原王朝是那么艰难,想要完全占领并统治,那更是难上加难。

西汉初年的匈奴是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的。

第四、文明属性

其实纵观历史,除了蒙元和满清,其他时期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对抗,尤其是统一的王朝,目的并不是攻占中原王朝,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反过来说,那就是中原统一的大王朝,之所以对游牧民族妥协,那是因为王朝的皇帝知道有更大的矛盾存在,所以对于游牧民族,想要更好的生活品,选择了妥协。

比如,西汉刚刚建立,国内恢复国计民生、发展壮大,是最紧迫的任务,是主要矛盾。

再比如,唐朝对于突厥,唐太宗李世民也是选择妥协,因为当时国内并不安宁,很多人不服气太宗的得国不正。所以,太宗稳定国内是第一要务。

游牧民族,你说让他们占领中原地区,来种地?估计慢慢的中原地区也变成草原了吧。

总结

综上所述,因为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西汉政治上采用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稳定初期的西汉政权,起到了促进作用,如果匈奴发动全面战争,即使灭亡了西汉王室,也动不了西汉政权的根基。

二是西汉推倒了秦朝,采用休养生息的国策,让百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百姓“苦战争久矣”,如果匈奴发动全面战争,必陷入西汉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三是西汉国家实力上并不是很弱,只是面对国内百废待兴,不得不采取妥协的方式。而且西汉军队经历过灭秦抗楚战争洗礼战斗力还可以,不过分封的制度,军队也必然分散,所以在初期和匈奴战争中刘邦失败。这是有原因的。

而且匈奴本身也不具备能够灭亡中原王朝的实力。

四是匈奴游牧民族的属性,使得他们骨子里更向往的应该是金银财宝和其他生活物资。他们想占领中原应该也是为此,而并不是为了来中原耕耘劳作。

如果您觉得这个回答有用,希望点个赞,谢谢。


鉴春秋


匈奴并没有题主说的那么屌。刘邦带兵打匈奴,匈奴是节节败退,最后是他们设下埋伏,刘邦中计才有了白登之围。正面战场,双方拉开阵势直接怼,刘邦是不会输的。但如果匈奴人往大草原里一跑,就是溪流入了大海,你想找是很难,但是自己却成了活靶子,移动的目标。匈奴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和后来那些占据城池的草原部族不一样,他们选择了草原做主场,并不想深入中原攻城掠地。


静夜思160519196


我是金风,点击右上角关注,欢迎评论!

西汉初期,国家刚刚一统,经过多年征战,国力孱弱,百废待兴,再加上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北击匈奴,但是被匈奴包围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无法突围,后来是贿赂了单于的老婆才得以脱身,自此以后,西汉对待匈奴的态度都是采取防御态势加和亲政策,来缓解匈奴带来的压力,但是匈奴为什么不灭了西汉呢?

个人觉得,这和匈奴的游牧民族特性有关。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之一就是逐水草而居,不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修筑城池而定点居住,这也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最基本的区别,从秦开始,一直到元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王朝最大的袭扰就是抢掠,抢人抢钱抢粮食,抢生活物资,只要没有了就抢,它强大的时候只要你上贡,他有的用就行,到了宋金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受到中原文化影响,才学会了耕种定居,所以元朝时期蒙古人就入主了中原。

所以,在西汉初期,北方匈奴还没有这种意识,他还看不上西汉土地,因为没有适合他大面积游牧的草场,在他看来就是鸡肋,所以也就没有灭西汉!


金风C玉露一相逢


趁什么机?他们不需要庄稼地,他们要牧马放羊,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zhuojiesoft


楚汉相争时,是匈奴平定中原的最佳时期,可惜匈奴并未抓住机会。

经过秦末战乱,西汉初期人口只剩四百多万人,其中披甲之士二十万。而同期匈奴人口近三百万,其中控弦之士三十万。西汉的人口优势不明显,军队人数低于匈奴,且西汉是以步兵为主,匈奴是以骑兵为主,拥有机动优势,幸亏此时尚未发明马磴,否则汉朝一点希望也没有。

西汉初期,君强臣强,军队经过多年的锤炼,刘邦以为无敌于天下,于是北伐匈奴,结果被困于白登,陈平用计才使刘邦逃脱。这是刘邦与冒顿单于之间的较量,结果匈奴胜出,从此,西汉再也不敢妄言北伐,转而推行和亲政策,匈奴却时常南下劫掠,直到汉武帝的出现,才改变了汉朝被动挨打的局面。

汉朝初年,匈奴统一中原的动机不强,匈奴习惯于北方草原,不想到南方多雨炎热的地方去,匈奴只把汉朝当成仓库,并不想直接统治。

汉朝嫁公主和亲,当然有丰厚的嫁妆,匈奴白白得到女人和财物,为何还要大动干戈?另外,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后,依然心向汉朝,会反对不利于汉朝的一切行为,并暗中向汉朝递送情报,等于汉朝在匈奴安插了一个高级间谍。

综上,蒙古高原苦寒之地,游牧民族的经济比较单一,冬天牛马冻死无数,缺吃少穿,只能南下去抢。但也通常仅仅限于抢劫。

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要等到西晋八王之乱后。游牧民族统一中国,要等到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灭南宋之后。



当代曹植


因为西汉初期经济衰弱,民生凋零。急需要修养生息。此时的西汉没有实力对付逐渐强大的匈奴,所以采取和亲政策。而汉武帝时期,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已经积蓄一定国力。而汉武帝作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愿用和亲的消极方法对待匈奴,所以才屡屡远征边关。至于他为什么能打败匈奴,因为他善用人才啊。卫青,霍去病。一个君主,不一定要自己能干,只要善用人才就可以了。但汉武帝长期征战,使国力急剧下降,百姓民不聊生,于是他在晚年颁布了《轮台罪己诏》,才避免了汉朝的覆灭。至此,汉朝的鼎盛时期已经结束。


每天五分钟读历史


没那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