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打算用2年抗新冠,3000点买入的基金要不要赎回

今天早上起来刷新闻,被一则报道给吓了一跳:德国艾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院士陆蒙吉提到德国新冠防疫的策略——“计划要一直跟病毒打下去,现在的计划是起码打两年”。

几乎可以确认德国这个院士上述提法的严肃性(绝对不是标题党),因为它被提出的场合是3月29日的第二届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与陆蒙吉共同参会的,是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翁心华、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美国麻省医学院的教授、国际疫苗协会的前任主席卢山等顶级专家。

上述“打两年”的提法不仅刷新了我的认知,也似乎有点出乎张文宏和葛均波两位专家的意料,后者当即表示,“我们知道你们的部署以后,我觉得政府应该调整我们自己的策略”(关于第二届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的文字实录,可在互联网搜索第一财经的报道《张文宏、李兰娟等7位专家解析全球新冠疫情走向》)。

从抗疫策略到近期资本市场的走向,令许多人觉得不安的,已经不再只是不确定性这件事;而是不确定性它来了、还不愿意走了。透射到基金投资中,表现为投资者近期特别明显的进退维谷与不知所措,比如这两周来各大基金论坛上都在热议一个问题,3000点时买入的基金,现在要不要赎回?说好的牛市被一场疫情打乱了节奏,跟风买入的基金,浮亏已经在10%上下。


德国打算用2年抗新冠,3000点买入的基金要不要赎回


对于不确定或者不理解的东西,人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恐惧——让人害怕的不是发生什么,而是不知道会发生什么。2016年,英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安排了两组实验对象,其中一组被告知肯定会遭遇一次电击,另一组则被告知存在50%的可能性被电击。结果心理学家发现,那些知道自己一定会被电击的人,比那些被告知可能会被电击的人,反而表现得更加平静。而神经学影像也显示,当一个人必须在某种不确定的情境下做选择时,他的大脑边缘系统,尤其是杏仁核(大脑中涉及焦虑与恐怖的部分)就会被激活。

《未知的力量:未来生存指南》一书的作者Jamie Holmes说,在一个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可预测的世界里,对我们的生存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智商、不是意志力,甚至不是自信,而是我们如何应对那些我们不理解的东西。

简言之,就是我们需要在与不确定性长期共存中驾驭这种二元对立

——即使有一只脚已经踏在混乱之中,用另一只脚坚定地守住秩序。

而就基金投资而言,最容易在不确定性中保持自我秩序与理性的,就是定投。影响市场短期走势涉及到非常多且复杂的因素(不确定性),如果想将这些因素整合到一个可以得出明确方向的模型上,更是极其困难。反观定投,其本身就建立在不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分散每次买入的价格从而摊薄成本,即使中途会遇到收益的波动,但坚持下来的结果可能要超过我们的预期。

比如,回到本文标题中的3000要不要赎回问题,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数据回溯。2007年以来,历史上大盘曾多次穿越3000点关口,有几次是失守后没多久又涨回来,但为了让数据更有效,我们剔除了时间间隔不足6个月的情况,共得出4个时间段:

德国打算用2年抗新冠,3000点买入的基金要不要赎回

在这四个时间段内,每周五定投上证综指100元,结果会怎样呢?

德国打算用2年抗新冠,3000点买入的基金要不要赎回

数据来源:中泰资管、wind。指数定投收益率计算方法为:定投收益率=sum(每期定投金额/每周五收盘点位)*期末收盘点位)/每期定投金额*定投次数-1。以上测算结果不代表未来,不同环境下投资结果可能有所不同,请投资者审慎决策。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除了分批买入、有效降低平均成本外,定投基金的另一个显性好处是用纪律克服人性追涨杀跌的弱点。还记得彼得林奇在他的畅销书《战胜华尔街》第一章中记录的那个打败了许多专业投资机构的民间组织的全国投资者协会吗?上个世纪的80年代,在全国投资者协会登记的大多数俱乐部会员的投资业绩都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而同期3/4的股票基金没有跑赢大盘。


在彼得林奇笔下,这个民间组织能持续跑赢大盘的第一条秘诀就是执行铁律——全国投资者协会登记的大多数俱乐部会员自始至终严格遵守定期定额投资的铁律,不管是1987年10月股市崩盘之后,还是关于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以及银行系统即将崩溃的预言铺天盖地的时候,他们完全无视这些恐慌性言论,继续坚持定期定额买入股票,由此避免了对市场是涨是跌的无用猜测,并且杜绝了一时冲动的买入或卖出造成的破坏性后果。

佩戴口罩外出工作的起点,是我们相信疫情虽未终结,但生活还是会有序前行;同理,面对波动加剧的市场,建立秩序井然的

定投习惯,也会让我们的投资更加有章可循。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有风险,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投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请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