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班級和老師,為什麼學生成績各不相同?答案不在學生身上


每個人都知道,同樣的班級和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成績卻不一樣。不需要精確到具體分數,一個班級的學生可以分成優、中、差三類。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卻不在學生身上。

同一個班級和老師,為什麼學生成績各不相同?答案不在學生身上

首先,這不是老師的問題。班級授課時,老師面對著全班同學,講的是同樣的內容,不可能厚此薄彼。比如上語文課,課文內容、文章分析、中心思想、人物性格、寫作特點等等,還有課後作業,老師是針對所有學生講的。哪怕是體育課,老師同樣要求是統一的,跑也好,跳也好,踢球也好,是一樣一樣的。

問題來了,為什麼學生在一節課結束後收穫不一樣呢?優秀的學生理解領會了老師講課的內容,做起作業來毫不費力,一氣呵成;中等生基本理解了知識要點,經過思考,作業也基本能完成;還有一少部分學生,課後不知道本節的重點,做題時大部分都不會。

同一個班級和老師,為什麼學生成績各不相同?答案不在學生身上

其次,這似乎是學生的問題。有人認為,看上去所有的學生都做的端端正正,但很多都是表面統一。 研究者認為,導致同學們成績差異的根本原因是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方法。同學們配合老師對知識進行篩選、吸收、運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流程統稱學習方法。如果學習方法正確,就相當於消化吸收功能健全,學習事半功倍,提高成績很輕鬆;如果學習方法不正確,就像消化不良,勉強吃下去但卻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前邊學後邊忘,腦子裡根本存不住東西,怎麼可能出成績?因此,學習方法決定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

這似乎是正確的,然而,為什麼不同的學生會有各自不同的學生方法呢?

同一個班級和老師,為什麼學生成績各不相同?答案不在學生身上

學生來自哪裡?這就是最後答案。不同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父母。父母是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根本原因。

在孩子出生之後,家庭環境、父母的言行、做事的態度和方法,無時不刻不在薰陶著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前,孩子的一些習慣已經形成,不可避免的就帶到了學校,並不知不覺的貫穿到了學習之中。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正是如此。

當然,並不是父母的本身的知識在決定這些,而是品質、素質、道德、觀念、家風等,這些彷彿看不見莫不著的,正是最重要的因素。要想讓孩子改變,首先要從父母自己開始。改變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人們總是自以為是,從未覺得自己的做法有問題。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你的孩子成績如何。

同一個班級和老師,為什麼學生成績各不相同?答案不在學生身上

父母對孩子有良好的家教,有八個字:培養習慣,以身作則。家教是由千千萬萬個細節組成的行事方式,最好的手段就是從每一處細節入手,從最基礎、最樸實的地方開始培養。具體來說:

一、勇氣。當自己的孩子還小的時候,不要怕他們循規蹈矩,也不要刻意去培養他們個性。最先需要培養的,是勇氣,具體到行為上,培養孩子勇於表達、願意交流的習慣,比如主動打招呼、清晰地介紹自己的姓名和年齡等,不要習慣性躲在父母身後,不要在交談時偏移目光等。

二、禮儀。培養孩子最基本的禮節,比如簡單的見到長輩要問好,使用尊稱,學會謙讓,記得說謝謝等,此外,拿別人的東西前要徵得同意,自己的東西要主動分享等,至於吃飯閉嘴、便後洗手這種細節,自不待言。

三、生活習慣。如果說性格和禮節是父母需要時時校正、著力培養的,那麼生活習慣更多的就是靠父母自己的行為來感染了,建議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閱讀和溝通的習慣。當父母主動和孩子聊天,交換各自的想法時,相信小孩子會自然而然的受到影響。

四、禁忌。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講粗口,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展示暴力,儘量不要對孩子撒謊,儘量不要對孩子言而無信,小孩子沒有能力分辨你的對錯,父母最好自己帶孩子,不要交給老一輩或者保姆。

同一個班級和老師,為什麼學生成績各不相同?答案不在學生身上

如果說,孩子像一棵樹,那麼,家庭就是土壤和養分,每棵樹各不相同,老師是陽光和雨水,對每棵樹都一樣。所以,決定因素孩子的成績根源,在於父母。

對於這一觀點,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探討。關注我,分享校園消息,傳播教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