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隱居?

jie培


按照三國演義思路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書中諸葛亮對自己有如是描述“自比於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何許人也?一個是齊國的丞相,強齊圖霸,九合諸侯;一個是燕國的上將軍,一舉拿下齊國七十二城。兩人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自比於此二人就足以說明,諸葛亮有一顆匡扶社稷、大展宏圖的心,而並非本意便是歸隱之人,不然他完全可以自比於老莊二位道家聖賢,躬耕與南陽之上,豈不快活?

再者,諸葛亮第一次出場是在三顧茅廬之時,當劉備向其詢問安定天下之策時,諸葛亮拿出了珍藏已久的地圖,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敘說自己胸腹之中的定國安邦之計。從情節中可以推測出,諸葛亮謀劃天下早已多時,並非一時興起。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出,諸葛亮雖是隱居狀態,但卻並非有一顆隱居的心。

那他為什麼不出世伸展抱負呢?

三國演義之中,諸葛丞相的形象是忠心耿耿、千古名相。至於智慧方面我們就不做過多贅述了。而相比於當時的諸侯而言,可謂是有能力的各懷異心,忠心耿耿的又能力不足,試問這天下英雄,誰人又能值得自比於管仲樂毅的諸葛亮去傾心輔佐呢?

所以說,諸葛亮在等,等待可以值得傾心輔佐的明主。

同時,水鏡先生曾說,諸葛亮雖得其主,未得其時。未得其時,不在我們考慮當中,但是“得其主”三個字卻蘊含了太多意義。水鏡先生在三國演義當中可謂是數一數二的大能了,在書中說此話定是有其意義所在的。在此也印證了,諸葛亮歸隱之時確實是等待明主的。

因此,諸葛亮隱居的理由可以推測為腹有經綸濟世之才,恨不逢其主,躬耕於南陽之上,以待明主。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出師表》中的這段自白,咱們都耳熟能詳。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是劉備主動三顧茅廬才把他請出來,諸葛亮選擇隱居而不選擇直接出仕,我想大概是為了躲避戰亂、潛心學習以及等待心目中的明主。

躲避戰亂

諸葛亮本來是徐州人,諸葛家族是當地望族。但是諸葛亮不太幸運,父母早早就去世了,他跟隨自己的叔父諸葛玄。

徐州飽經戰亂,我們知道,曹操為了給父親報仇,在徐州屠殺百姓。諸葛亮跟隨叔父,先去江東、後來到了荊州,當時荊州算是比較安定的地方,在這裡不用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潛心學習

諸葛亮在南陽,過著耕讀的生活。

我們知道,諸葛亮的心氣比較高,他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另外,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和他關係密切,說明諸葛亮交朋友並不多,一般人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

所以,這樣一個心高氣傲之人,隱居起來,不問世事,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是不錯的選擇。

未逢明主

亂世當中,即使諸葛亮有一腔抱負,但也要賣給識貨的。

諸葛亮不可能投效曹操,曹操在徐州屠殺父老,算是諸葛亮的仇人。

荊州屬於劉表治下,劉表只是虛有其表,亂世當中難成大業,也不值得投奔。

所以說,諸葛亮在等,等他心目中的明主,在明主出現之前,他不輕易顯露自己。

最終,諸葛亮等到了劉備。劉備有英雄氣概,又能用人,給諸葛亮廣闊的舞臺,劉備和諸葛亮配合起來,相得益彰,從而造就了古往今來讓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對君臣。


歷史都付笑談中


嚴格來說,諸葛亮不是隱居。因為他與外界還保持著正常聯繫,而且還經常與友人一起遊學等,他在南陽居住是為了逃避戰亂。在當時兵荒馬亂的情況下,到偏僻的地方居住是正常的操作,並不是要歸隱山林。


揚生解史


諸葛亮為什麼要隱居呢?家裡有礦?不上班啊!!!苟著等機會唄。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我們通過《三國志》記載的幾句話來看“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先主指的是劉備。徐庶又是什麼人,他怎麼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呢?徐庶跟諸葛亮是朋友,好友,有些交情的人。他都這麼說了,想必諸葛亮是個清高的人,家裡應該有礦?為毛不出來工作就有飯吃?

再看諸葛亮的家境,諸葛亮出生在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小時候就寄人籬下了。

當時時局動盪,想出來混口飯吃,混個人樣來,不找個好工作闖蕩一番?可眼下沒有合適的,貓著唄。這就是隱居。






遙遠的故鄉夢


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實際上應該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等待賢主。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

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迎娶她。


關外灬郎


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由於父母在他小時候就相繼去世了,諸葛亮兄弟姐妹還有繼母一大家子人就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

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一家人前往了荊州,200年諸葛瑾到達江東。諸葛玄如何去世的,諸葛瑾又是為何拋下家人孤身前往江東,已經無法去考證了。只能說在那樣的戰亂時期,由於諸葛家並不是一個強大的家族,一家人活的很幸苦,沒什麼好的靠山,長輩去世都早,家裡都是老弱婦孺。好在諸葛玄早年跟劉表關係非常好,讓諸葛亮能夠在南陽暫時安了一個家。

從時間來看,曹操與袁紹在公元200年爆發官渡之戰。這是當時兩個最為強大的軍事集團,他們的戰爭也將決定整個中原的歸屬甚至是天下的歸屬。而那時的諸葛亮還不到20歲。一個不到20的毛頭小子,能在謀士如雲的曹操袁紹帳下謀得一官半職麼?彷彿是痴人說夢。

200年以前,諸侯並立,是大爭之世。可以說諸葛亮恰好錯過了那個時代。而200年-207年,諸葛亮已經成年,但那時他仍然選擇做一個隱士。在古代,對於諸葛亮這類人有一個稱呼,即為“士”。他們讀書、練武,以修齊治平為追求。那時的諸葛亮在隆中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而管仲樂毅都是在遇見了禮賢下士的明君齊桓公、燕昭王才得以大展宏圖。諸葛亮當時的心情應該也是想要等待一個值得輔佐並且能夠給他足夠信任的君主。

當時的劉表已經年近60,不用說他沒什麼宏圖大志,自己內部也是亂成一鍋粥,不值得輔佐。也許沒有劉備,諸葛亮會在孫權手下謀個一官半職了卻一生。或者曹操統一天下,諸葛亮應該也會通過舉孝廉等方式在魏國為官吧。

但是諸葛亮最終還是等到了劉備,劉備說他得到了孔明就像魚得到了水。但其實孔明才是那條魚,兩人的相遇千百年來都在受人傳唱。像奇蹟或者夢幻一樣,諸葛亮和劉備如果沒有遇見彼此,歷史上可能只不過多了兩個普通的官員而已。

諸葛亮是為了等待劉備而隱居,而劉備也完全值得諸葛亮用哪怕一生的時間去等待。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由於父母在他小時候就相繼去世了,諸葛亮兄弟姐妹還有繼母一大家子人就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

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一家人前往了荊州,200年諸葛瑾到達江東。諸葛玄如何去世的,諸葛瑾又是為何拋下家人孤身前往江東,已經無法去考證了。只能說在那樣的戰亂時期,由於諸葛家並不是一個強大的家族,一家人活的很幸苦,沒什麼好的靠山,長輩去世都早,家裡都是老弱婦孺。好在諸葛玄早年跟劉表關係非常好,讓諸葛亮能夠在南陽暫時安了一個家。

從時間來看,曹操與袁紹在公元200年爆發官渡之戰。這是當時兩個最為強大的軍事集團,他們的戰爭也將決定整個中原的歸屬甚至是天下的歸屬。而那時的諸葛亮還不到20歲。一個不到20的毛頭小子,能在謀士如雲的曹操袁紹帳下謀得一官半職麼?彷彿是痴人說夢。

200年以前,諸侯並立,是大爭之世。可以說諸葛亮恰好錯過了那個時代。而200年-207年,諸葛亮已經成年,但那時他仍然選擇做一個隱士。在古代,對於諸葛亮這類人有一個稱呼,即為“士”。他們讀書、練武,以修齊治平為追求。那時的諸葛亮在隆中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而管仲樂毅都是在遇見了禮賢下士的明君齊桓公、燕昭王才得以大展宏圖。諸葛亮當時的心情應該也是想要等待一個值得輔佐並且能夠給他足夠信任的君主。

當時的劉表已經年近60,不用說他沒什麼宏圖大志,自己內部也是亂成一鍋粥,不值得輔佐。也許沒有劉備,諸葛亮會在孫權手下謀個一官半職了卻一生。或者曹操統一天下,諸葛亮應該也會通過舉孝廉等方式在魏國為官吧。

但是諸葛亮最終還是等到了劉備,劉備說他得到了孔明就像魚得到了水。但其實孔明才是那條魚,兩人的相遇千百年來都在受人傳唱。像奇蹟或者夢幻一樣,諸葛亮和劉備如果沒有遇見彼此,歷史上可能只不過多了兩個普通的官員而已。

諸葛亮是為了等待劉備而隱居,而劉備也完全值得諸葛亮用哪怕一生的時間去等待。


小生怪談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其三歲時母親病逝,八歲時喪父,於是諸葛亮和其弟弟就跟隨其叔父諸葛玄(時為袁術任命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因東漢朝廷派人取代了其叔父的職務,遂其叔父投靠了荊州劉表。公元197年,其叔父去世,諸葛亮便隱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陽市,距襄陽城西約20裡)。

依據諸葛亮生平和歷史時間軸分析,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也就是諸葛亮出山之年,一是其叔父先故,與徐庶等友人師從水鏡先生,便隱居與隆中。二是天下紛爭,群雄並起,在此他廣交名士,密切注意時局發展,等待時機!


尚威


說起三國演義之中的蜀漢陣營,就不得不提丞相諸葛亮。當年劉備寄居漢室宗親劉表的荊州處,得知隆中隱居著一個“得之可安天下”的當世奇才,於是不惜三顧茅廬,最終求得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此後劉備彷彿開了掛一般,先佔荊南四郡,再得益州,最終拿下漢中,與曹操,孫權一起三分天下。

而在這當中,當年在隆中求得諸葛亮一事最為關鍵。那諸葛亮隱居並在此耕種的隆中究竟在哪裡呢?由於事發當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加上關於這方面描述與記載的史料十分有限,對諸葛亮的生平很難給出一個完全合理的推斷,因此隆中一地的地理位置到底在哪,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

說起來,關於諸葛亮當年隱居之地隆中最早的記載,要數東晉時期《漢晉春秋》之中的記載,書中稱諸葛亮的家在南陽的鄧縣,此地位於襄陽城西大約二十里,稱之為隆中。要知道《漢晉春秋》的作者習鑿齒距諸葛亮去世百餘年,並不算遠,加上習鑿齒本人就是襄陽人,對於當地的環境,地理位置,名稱等定然十分熟悉,再加上習鑿齒寫《漢晉春秋》這本書的背後並沒有太多深不可測的意圖與利益趨勢,因此習鑿齒在書中的記錄應該是靠譜的。正因如此,後來裴松之註解陳壽的《三國志》時,對習鑿齒的說法給予了肯定,因此在書中引用了《漢晉春秋》的描述。

後來裴松之引《魏略》註解《三國志》時,曾寫過,當年劉備在樊城屯兵,這個時候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北方。諸葛亮深知此時的荊州必定要承受曹操的進攻,而荊州牧劉表性子緩慢,對軍事一時並不通曉,不會因此做出防範,於是諸葛亮朝北前行,找到劉備。當時劉備並不認識諸葛亮,再加上諸葛亮年少,因此並沒有特別重視他。

要知道《魏略》是曹魏郎中魚豢私撰的史書,就年代而言,比之《漢晉春秋》更接近當時東漢末年天下三分之時。在這裡的記錄就更有意思了,當年劉備並沒有“三顧茅廬“,反而是諸葛亮向北方前行,前來見的劉備。而劉備與諸葛亮的相遇我們暫且不提,僅從當時諸葛亮找劉備的行走路線來進行分析。當時的樊城在襄陽的北方,與襄陽有一水之隔,而諸葛亮從南方而來,因此諸葛亮住的隆中,定然是在樊城的南方。而且《漢晉春秋》之中,諸葛亮在南陽(也就是宛城)居住並且耕種,而宛城實際上在樊城的北方,那當時諸葛亮應該是向南去找劉備才對。

荊州最早設有九郡,後來逐步併為七均,東漢末年,又演變為八郡,分別為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與章陵郡。當時素有州郡治所代指州郡的說法,如江陵乃南郡郡治,因此在一些史料之中,常常一江陵替換南郡,同理,南陽與宛城也絕對不能一概而論。

當初劉表控制的僅僅只是南陽南部的一片區域,而當年諸葛亮跟著諸葛玄投靠劉表,因此只能在劉表的勢力範圍之內。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不可能到宛城隱居。況且諸葛亮後來娶的妻子黃氏乃襄陽的名門望族,黃氏的舅舅就是荊州的蔡瑁,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就更不可能住在荊州劉表勢力範圍之外的宛城了。

諸葛亮隱居耕種於南陽,主要是在《出師表》中的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然而南陽顯然不能與宛城一概而論。而從上面的分析之中,最終可以得到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在《漢晉春秋》中記載的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鄧縣,就是後世稱的隆中。




小柒柒說


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由於父母在他小時候就相繼去世了,諸葛亮兄弟姐妹還有繼母一大家子人就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

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一家人前往了荊州,200年諸葛瑾到達江東。諸葛玄如何去世的,諸葛瑾又是為何拋下家人孤身前往江東,已經無法去考證了。只能說在那樣的戰亂時期,由於諸葛家並不是一個強大的家族,一家人活的很幸苦,沒什麼好的靠山,長輩去世都早,家裡都是老弱婦孺。好在諸葛玄早年跟劉表關係非常好,讓諸葛亮能夠在南陽暫時安了一個家。

從時間來看,曹操與袁紹在公元200年爆發官渡之戰。這是當時兩個最為強大的軍事集團,他們的戰爭也將決定整個中原的歸屬甚至是天下的歸屬。而那時的諸葛亮還不到20歲。一個不到20的毛頭小子,能在謀士如雲的曹操袁紹帳下謀得一官半職麼?彷彿是痴人說夢。

200年以前,諸侯並立,是大爭之世。可以說諸葛亮恰好錯過了那個時代。而200年-207年,諸葛亮已經成年,但那時他仍然選擇做一個隱士。在古代,對於諸葛亮這類人有一個稱呼,即為“士”。他們讀書、練武,以修齊治平為追求。那時的諸葛亮在隆中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而管仲樂毅都是在遇見了禮賢下士的明君齊桓公、燕昭王才得以大展宏圖。諸葛亮當時的心情應該也是想要等待一個值得輔佐並且能夠給他足夠信任的君主。

當時的劉表已經年近60,不用說他沒什麼宏圖大志,自己內部也是亂成一鍋粥,不值得輔佐。也許沒有劉備,諸葛亮會在孫權手下謀個一官半職了卻一生。或者曹操統一天下,諸葛亮應該也會通過舉孝廉等方式在魏國為官吧。

但是諸葛亮最終還是等到了劉備,劉備說他得到了孔明就像魚得到了水。但其實孔明才是那條魚,兩人的相遇千百年來都在受人傳唱。像奇蹟或者夢幻一樣,諸葛亮和劉備如果沒有遇見彼此,歷史上可能只不過多了兩個普通的官員而已。

諸葛亮是為了等待劉備而隱居,而劉備也完全值得諸葛亮用哪怕一生的時間去等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