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一神論的宗教


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一神論的宗教


祀禱派的人修煉:關於“方士”們修煉神仙的學術思想,在前面已經做過極其簡要的介紹,至於祀禱派修煉神仙的方術,向來都把它與“方士”混為一談,這是莫大的誤解。真正“方士”修煉神仙的學術思想,是由科學而哲學的理論做根據。祀禱派的學術思想,完全是基於宗教性的信仰,屬於精神與靈魂學的範圍,也就是漢代以後,形成道教的中心思想。講到祀禱這件事,必須上推三代文化傳統的祭祀思想而來,再向上推,應該歸到黃帝前後時代,與上古民族流傳下來的巫祝,在醫學上,用於精神治療——“祝由科”的淵源。根據《書經})學系的文化傳統,直到《禮記》中心的祭禮思想,可以瞭解我們的祖先,在三代以上的宗教思想,與宗教情緒,也正如世界各個民族文化的起源一樣,都是由於泛神思想,與庶物崇拜等觀念而來,然後漸漸蛻變,形成一神論的宗教權威。我們的祖先,雖然也與世界各個民族文化的來源相同,先由類似宗教的信仰開始,但是始終不走一神權威論的路線,而且最大的特點,始終把天、神、人三者在道德善惡的立足點上,永遠是平等如一的。

並且以崇敬祖先的祭祀精神,與祀禱天地神抵、山川鬼神的儀式,是互相為用的,尤其是周代文化,形成融會三代的文化思想的精粹,建立各種大小祭祀的規範,統以祭祀祖先為中心。所以我們後世對於已故祖宗父母的牌位,一律都叫為神主,由此而建立以“孝道治天下”傳統文化的精神,這與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由上古宗教思想學的發源,大有不同之處,萬萬不可以拿其他文化的規格,隨便向中國文化頭上一套,那便有張冠李戴,絕對非我文化的本來面目。

由於上古的祭祀天地神祇,與山川鬼神的演變,到了唐堯、虞舜、夏禹的時期,便繼承先民的思想,以“封禪”山川神祇,為國家民族治平政治象徵的大典。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封禪”的真正精神,仍然是以人文文化做本位的意義,為什麼呢?因為山川神祇,雖然偉大而崇高,然而不經人間帝王,率領全民意志去崇敬它,“封禪”它,那麼,它依然只是一堆山水土而已,“聖從何來,靈從何起”?大家都知道“封禪”思想,在中國上古文化思想中,等於宗教的觀念和儀式,可是大家都忘了它的內在精神,卻是

提高人文思想的真義。唐、宋以後,儒家思想所褒揚大人君子的聖賢,與元、明之間民間小說的《封神演義》,都由這個精神而來。

到了秦始皇、漢武帝的玩弄“封禪”開始,這種傳統而來的“封禪精神”,就大加變質,完全不合古制。他們除了表現帝王權力的躊躇滿志,藉此巡狩四方,用以耀武揚威的意識以外,事實上,確被當時一班祀禱派的“道士”們,利用他們心理上的弱點,妄求“長生不死”,妄想登遐成仙,要做到道家傳說黃帝乘龍而上天的奢望,於是便在歷史上記載道,秦皇、漢武戲劇性“封禪”的一頁了。這一派“道士”的方術,完全講究精神與靈魂的作用,利用藥物,配合咒語與符籙,藉此而鍛鍊心理意志的統一,引發心靈電感的功能,演出鬼神幻術,博取野心家,如秦皇、漢武的信仰,使其做出求藥尋仙,“封禪”以邀神佑的豪舉。他們在這中間,便可上下其手,自飽私囊。如李少翁的招魂,欒大等人裝神弄鬼的幻術,不一而足,及其禍弊所及,漢代宮廷的巫蠱大案,就是當然結果的榜樣了。後來歷史學家,把這一批“道士”或“術士”的濫賬,一概記在“方士”名下,這對於秦、漢以來真正的“方士”們,似乎大有不平之處。

我們在這裡附帶地說明一句,中國文化學術思想中,對於精神學、靈魂學與心靈作用等雛形,早在春秋、戰國以前,已經普遍流行,只要讀過《論語》,孔子講到“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便可知道孔子對於“封禪”的觀感,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獨罪於天,無所禱也。”等章句,便可知道古代對於家神、灶神崇拜的習慣,由來久矣。

秦始皇重“封禪”,漢武帝在“封禪”以外,更喜歡祀拜灶神,同時,又相信降神的法語,這便是後世流傳到現在的扶乩、扶駕(這幾種方法不一樣)等旁門左道,相信靈魂存在的傳統。我們平常隨便開口批判別人為迷信,其實,真正最迷信的人,倒不是愚夫愚婦。實際上,知識愈高的人,愈是迷信,而且批評別人迷信的,在他心理上,正在迷信的案臼之中,這是一個非常有趣、而有深度的心理問題。然而,為什麼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都很願意聽信迷信的神話,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人類知識,始終無法解開宇宙人生的謎底,所以祀鑄派的“道士”們,就能在種種心理的空隙上興風作浪,產生利用的價值,極盡玩人的手法了

現在我們舉出司馬遷在《封禪書》上所載漢武帝相信神話的迷信現象,足以顯見古今中外一律的戲劇。如說:“神君所言,上使人受之,書其言,命之曰書法。其所語:世俗之所知也,無絕殊者,而天子心獨喜。”於是便有神仙派的五利將軍,“裝治行,東入海,求其師雲。”公孫卿的奏言“神仙好樓居”,便大興其土木了。至於秦始皇做的諸如此類的故事更多,你能說秦皇、漢武,不是第一流的聰明人物嗎?這種做法與思想,不是第一流的傻事嗎?因其聰明絕頂,才會有這樣的傻勁,不傻者,未必如此“聰明”,這又是一個哲學上的重要課題,在此不必細說。


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一神論的宗教


然而祀禱派的思想,都是一派謊言嗎?不然,真正祀禱派的淵源,除了上面講過,實是遠繼三代以上的祭祀精神以外,它的內容,也自有它的學術源流,而且包藏很多學術價值。例如,盡人皆知祭神情興禱祝(告),是全世界,貫古今,所有宗教共同的儀式,如果要研究全人類原始上古文化思想的淵源,那麼,對於道士祀禱派淵源的追溯,便不可輕易放過,同時,也不能只把它當做人類原始的迷信而已。因為虔誠的祭祀與禱祝,有時候的確可以產生心靈的感應,對於事物的反應,達到儼然有如神助有功效。當然啦,這裡所說有時候的意思,便是指精神意志,絕對統一,達到極其虔誠的情況,這種作用與功效,也便是人類對於精神的功能,心靈的玄妙,靈魂的奧秘,三種基本的學問,始終未經解開的謎底。

上古的巫祝,以及黃帝時代流傳下來的“祝由科”,他們便在這種奧妙的學問上,建立它的基礎,後來儘管演變而成為宗教的儀式,可是在它的基礎上,還是由於精神生命的心靈作用,與靈魂的關係而來,我們如果把它迷信的外衣褪去,不是用來欺人,是以科學的精神來研究,你能說它不是人類文化的一大貢獻嗎?假使人們真能研究發明精神的功能與奧妙,證明靈魂的存在,那麼,對於宗教、哲學、科學的文明,也必隨之而來,會有新的變化了。

其次,“道士”們用以統一精神,用做祀禱的咒語,看來都是鄙俚不文,不堪卒讀。然而,推開精神作用而不講,如果要研究古代的方言,與古代民俗的俚語,那就不能不留心注意,足供發掘了。至於畫符用的符籙,由東漢時期,張道陵五斗米道以後,派別更多,符籙的式樣,也不統一。如元、明以後,辰州派的符咒等等,看來真有鬼畫桃符,如同兒戲的感覺,然而你要研究上古文字不同的來源,例如蝌蚪文等,以及印度梵文與中國符籙的關係與唐、宋以後,道教自創文字的思想,就不能不慎重地注意了。

總之,祀禱派“道士”們祭祀、禱祝的禮儀,以及畫符書籙、唸咒誦文等方法,其主要精神,仍然要與“方士”修煉派的養神論者,與養氣論者的作用合一,才有靈驗。換言之,當在畫符書籙,唸誦咒文的時候,不能達到忘身忘我、精神統一的境界,不能煉到神凝氣聚,闊氣煉形的情況,那便如民間俗語所說:“不會畫符,為鬼所笑了”!所以晉代道家的葛洪,在他著作的《抱朴子》中,講到修煉符籙的要點,便特別提出煉氣的重要。因此祀禱派的方法,仍然屬於“方士”學術的範圍,其由來也久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