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經叛道”的《史記》是怎麼流傳下來的?

吾史無終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這是魯迅先生對於《史記》的評價之語,所以無論從史書角度還是文學角度來講,《史記》都無愧於二十四史之首的地位。

然而如此鉅著,其實命運也是坎坷不平的。不說司馬遷埋頭十四年才得以完成的艱辛,單說《史記》中那些大量針砭時弊的內容,就已經註定它的傳承之路不會一帆風順。

那麼,《史記》創作的背景和其最終得以傳承的原因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就來試著解讀一下。

父親遺命,司馬遷皓首窮經

司馬遷出身書香門第,其父親司馬談是西漢的太史令。所以,司馬遷從小就開始遍讀諸家名著。在司馬談因為沒能被允許追隨漢武帝登泰山封禪,而悲憤而死前,曾經拉著司馬遷的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囑咐司馬遷,說自己沒能為天下著史,心中惶恐無比,所以一定要讓司馬遷繼承司馬家族著史的傳統,不讓史家斷絕。

司馬談的臨終遺言說得懇切,司馬遷自然含淚應承。所以,在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接任太史令,開始了他閱盡天下史書、訪遍世間異聞的著史之路。

司馬遷著史,不偏聽偏信,更不刻意歌功頌德。所以他於《史記》中的行文,優美而又狠辣、恣意而又客觀。尤其是在為李陵辯解而被漢武帝處以宮刑之後,司馬遷更是跳出了自己的時代侷限,以更加高遠的視角來完成了《史記》的創作。

然而,《史記》既然是客觀、狠辣的,自然會對當時的朝政有所抨擊,也自然會揭露出一些不能見人的齷齪事。所以,這也就註定了《史記》的傳承之路絕不會一帆風順。

命途坎坷,《史記》小範圍流傳

司馬遷寫完《史記》後,《史記》並沒有流傳開來。當時,世間《史記》只有兩本。其一是保留在司馬遷編寫《史記》的官家場所的原本,其二則是司馬遷珍藏家中的副本。

而在司馬遷死後,《史記》才開始在小範圍內流傳。而能接觸到《史記》的人都是當朝皇帝等宮廷內部人士,而就算是王公大臣、一方諸侯想要保留一份《史記》全本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史記》中披露了太多的歷史秘辛和宮廷秘事,除此之外,《史記》中還有眾多治國方略、軍事戰法以及對時政的針砭之言。所以,

為了保證自己統治地位的穩固,和維護自己的聲譽,當政者也不會讓《史記》大規模流傳。

在古代這種信息交流極為不便的時候,一部耗費了司馬遷無數心血的史學鉅著,如果不能廣為流傳,那麼僅有的那幾部《史記》最終只有兩種結局:其一,被當政者故意毀去;其二,由於時間流逝自行消亡。

所以,《史記》雖然誕生,但其能否流傳後世也是司馬遷當時最為擔心的問題。畢竟,如果不能順利流傳於世,其父親司馬談所囑託的“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就會成為空中樓閣與鏡花水月。

好在,天不負人,雖然歷經磨難,但《史記》還是大體流傳到了當今,這可謂是司馬遷之幸、《史記》之幸、更是後世之幸。

而《史記》能夠最終得以流傳於世,有三個人功不可沒。

時局變幻,《史記》面世

《史記》能夠面世,首功之臣應該算是西漢名臣楊惲。楊惲是司馬遷的親外孫,由於楊惲的母親是司馬遷的女兒,所以楊惲家中珍藏了一部完整的《史記》。

而楊惲從小又經常翻看這部彌足珍貴的鉅著,所以他對於外公所著的這部史家絕唱有著獨特的崇敬之情。於是,為了不讓外公的心血付諸東流,也為了不讓這部史學鉅著淹沒於歷史的煙海之中,楊惲東奔西走,極力推動《史記》面世。而在這個過程中,另一個關鍵人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那就是當朝皇帝——漢宣帝劉詢。

漢宣帝是漢武帝的重孫,他從小飽經磨難,最終在霍光的扶植下當上了大漢皇帝。縱觀漢宣帝的一生,足以稱得上是雄才偉略,其歷史功績即使與漢武帝相比也是不遑多讓。

所以,如此的漢宣帝在政治眼光和胸襟上也不是一般的皇帝能比得上的。再加上《史記》中所記載的內容止於漢武帝,所以漢宣帝在楊惲上書,以求能讓《史記》面世的時候,也是大開綠燈。

有了天下之主漢宣帝的首肯,《史記》通行於世的最大阻礙已經不復存在。所以,漢宣帝的遠見和胸襟是《史記》能夠流傳於世的關鍵因素。

然而,楊惲雖然成功地讓漢宣帝同意將《史記》刊發,但《史記》當中畢竟還是有很多對於西漢政事的抨擊,所以要說《史記》能像如今一般廣為流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這個時候,又有了第三個人對《史記》的流傳起到了推廣作用,這就是篡奪西漢江山的王莽。

王莽做為西漢外戚,最終卻謀奪了西漢的政權,他的心中必然有一些疙瘩。而為了化解自己心中的疙瘩,王莽勢必想要為自己的篡位找到一丟丟合理性。

而恰好《史記》當中就有一些對於西漢政權的抨擊,王莽自然會抓住機會將《史記》之中那些西漢政權的弊端無限放大。於是他廣求司馬遷的後人,並給他們封官進爵,還讓他們擔任史通子。

而做為司馬遷的後人,能夠得到王莽的撐腰,自然會將自家先祖的心血結晶廣佈於世。所以,王莽的存在,在客觀上對於《史記》的流傳起到了推廣作用。

所以,時局變幻,促使了《史記》的面世。然而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現在流傳的《史記》也是殘缺的,像其中的《孝景本紀》和《孝武本紀》等章節原文已經遺失。故而我們今天能夠有幸拜讀《史記》這一巔峰史書,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畢竟這其中有著太多的心酸與博弈。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也希望大家能夠珍惜《史記》這部來之不易的史家絕唱!


青燈拂史,瞎說八道的歷史!


青燈拂史


《史記》經過司馬遷外孫楊惲的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卷,篇數跟司馬遷自序所說的相符。但《漢書·司馬遷傳》說其中“十篇缺,有錄無書”。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著錄馮商所續《史記》七篇;劉知幾認為續補《史記》的不只是褚、馮兩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史記》有兩部,一部在司馬遷的工作場所(宮廷);副本在家中。在漢宣帝時期,司馬遷的外孫楊惲開始把該書內容向社會傳播,但是篇幅流傳不多,很快就因為楊惲遇害中止。

《史記》成書後,由於它被指責為對抗漢代正宗思想的異端代表,因此,在兩漢時,《史記》一直被視為離經叛道的“謗書”,不但得不到應有的公正評價,而且當時學者也不敢為之作註釋。

在西漢即使諸侯都沒有全版的《太史公書》,東平王曾向朝廷要求賞賜宮廷中的《太史公書》也遭到拒絕。

因為《史記》中有大量宮廷秘事,西漢嚴禁洩露宮廷語,因此只有宮廷人員才能接觸到該書。漢宣帝時褚少孫在宮廷中閱讀該書,其中已經有些篇幅不對宮廷官員開放,到班固父子時,宣稱缺少了十篇,班固家被皇室賜予《太史公書》副本,其中也少了十篇。

司馬遷創作的《史記》比較廣泛地傳播流行,大約是在東漢中期以後。東漢朝廷也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後漢書·楊終傳》雲,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

表明東漢皇室依然不願全部公開《史記》,只讓楊終刪為十多萬字發表。被刪後僅十餘萬言的《史記》,在漢以後即失傳,以後一直流傳的是經續補的《史記》。

唐朝時,由於古文運動的興起,文人們對《史記》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時著名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等都對《史記》特別推崇。

宋元之後,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讚賞《史記》的文筆。《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各家各派註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

據日本學者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史記總論》“史記附益條”,涉及《史記》補竄的篇目有34篇,分別是:

本紀2篇:《秦始皇本紀》《今上本紀》。

表6篇:《三代世表》《漢興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間侯者年表》《漢興以來將相年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書8篇:《禮書》《樂書》《律書》《曆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平準書》。

世家7篇:《陳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齊悼惠王世家》《曹相國世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

列傳13篇:《賈生列傳》《酈商列傳》《張丞相列傳》《酈生陸賈列傳》《田叔列傳》《李將軍列傳》《衛將軍驃騎列傳》《平津侯主父偃列傳》《司馬相如列傳》《酷吏列傳》《滑稽列傳》《日者列傳》《龜策列傳》。

這些篇目中,有些是褚少孫所補,有些則是後人補竄。今人張大可經過詳細考釋,認為竄補篇目除以上34篇外,還有《孔子世家》《韓信盧綰列傳》《匈奴列傳》《大宛列傳》,並將所有補竄篇目內容分為四類:褚少孫等續史篇目內容、好事者補亡篇目內容、讀史者增竄篇目內容、司馬遷附記太初以後事篇目內容。

共有16篇涉及太初以後記事,凡22人,是司馬遷對歷史變遷“綜其終始”的簡略附記,總計1541字,這些人和事集中在兩件大事上,一為巫蠱案,一為李陵案。趙生群則認為,《史記》記事迄於太初,太初以後所記載的事件,是後人補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