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最後一部水墨動畫《山水情》:低調的奢華與禪意之美

1988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水墨動畫片《山水情》,永遠的成為了歷史經典,水墨動畫也永遠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可是,就這一部看似清新淡雅,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墨動畫,簡單裡卻藏著低調的奢華。

說它是奢華的,因為裡面的畫卷和琴音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由國畫大師吳山明作畫,古琴演奏家龔一先生配樂,動畫藝術家以及動畫電影“中國學派”創始人之一的特偉先生總執導。

《山水情》在國內國際上獲獎無數,在相隔18年之後的2006年法國安錫國際動畫電影節上,《山水情》作為唯一的一部中國作品被選入“動畫的世紀100部作品”中。

小朋友看故事,成年人看意境。

《山水情》所表現出來的意境則給人一種道家的空靈與悠遠,看完之後存在心間的唯有一個“悟”字便可詮釋出它所有的境界。

那麼,我將從哲學的意境出發,寫出我心目中的這一幅幅“山水情”。

國產最後一部水墨動畫《山水情》:低調的奢華與禪意之美


簡單的故事裡透著中華文化的優良傳承

1、“禮

”一開場便是風呼嘯的聲音,渲染出一位白袍老者懷抱著古琴在寒風中獨自前行的孤獨感。

一位划著小船,悠閒的吹著笛的孩童向岸邊緩緩而來,然後載著老者穿梭於青山綠水之間。

整個畫面沒有色彩,就是老者和孩童這兩個人物,也只是簡單的幾筆勾勒出來,卻足以看出老者的仙風道骨與孩童的機智禮儀。

小船停泊,老者上岸,互相辭謝,老者暈倒於岸邊,孩童扶老者回屋休息,這一系列的動作很自然的看出孩童的品質是遵從了孔子的“禮”。

正是基於孩童的好心搭救,老者將畢生的琴藝傾囊相授,讓孩童作為技藝的傳承者,將古琴的文化傳承下去。

國產最後一部水墨動畫《山水情》:低調的奢華與禪意之美

2、 “仁”

老者對孩童孜孜不倦、年復一年的教導,我們只可以從水墨畫裡的落葉、下雪、河水解凍、竹子生長這些細節展現出一年四季的變化,也體現出了孩童學琴的決心與老者對於孩童的關愛之情。

一是報答孩童的搭救之恩,二是在看重孩童的品質以後將其培育成才,三是一種文化的延續。

這些無一不體現出老者的“仁”,對孩童的仁、對品性的仁,對文化的仁。

國產最後一部水墨動畫《山水情》:低調的奢華與禪意之美


3、 “智”

陪伴多年,教導多年,終需一別。別人扶著你走路,也總有自己獨自行走的一天。

老者在看到天空中雛鷹離母之後,下定決心遠走他鄉,將古琴贈與孩童,唯有如此才能使他成長得更快,就好像雛鷹要離開了母親的懷抱,才能夠自由翱翔於天際,獨自經歷風吹雨打後才能對抗世間所有的困難。

是時候告別了, 當老者離開孩童以後,一瞬間觸發了孩童的靈感,於懸崖邊彈奏出一曲曠世奇曲,孩童終得以成長。

國產最後一部水墨動畫《山水情》:低調的奢華與禪意之美

整個故事情節圍繞著“禮”、“仁”、“智”來展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老者與孩童相遇、授教、分離,所有的過程都是靜靜的展開,只有大自然的變化讓我們感覺到時間在流逝,無論是河邊相遇,還是山中分離,都給人一種空靈深遂的意境。

本是師徒學藝的故事卻為何取名為《山水情》?

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無論是智者還是仁者,都體現出了山水為依的人生豁達境界。

老者像山一樣的偉岸,仁慈,博大深遠;而孩童則像水一樣的智慧、機靈;連接他們之間的古琴技藝,也就像水一樣的淵源流傳,把一種文化經老者,孩童這樣傳承下去。

為何他們的相遇會是在渡河,不是在街上或是在別的其它地方偶遇,然後孩童經過時老者暈倒呢,而要設計老者過河,孩童撐船幫老者渡河?他們的分離的場景也在深山中。

孩童幫老者渡河,老者幫孩童渡了一生。孩童便是渡人也渡己。

他們之間的情誼猶如山水一般,清澈、乾淨、深遠、連綿不絕。

孩童的質樸與老者的博愛連成一線,老者為山,孩童為水,譜寫出了一曲純潔的師徒“山水情”。

這也正是該片要傳遞給我們的一種具有千年文明的中華師者風範與學者的尊師重道之禮。

國產最後一部水墨動畫《山水情》:低調的奢華與禪意之美

影片自然意境的完美融合所呈現出的一幅水墨禪意畫卷

莊子在《齊物論》裡提出天籟、地籟、人籟三種境界。

地籟指大地呼吸所發出的聲音,就像一些洞穴或竅裡吹出的風,這是地球的一種自然現象;

人籟指人通過一些樂器包含進自身的感情所演奏出來的聲音,比如片中的孩童吹的笛聲,老者演奏出的琴聲。

天籟,便是大自然的萬物所發出的各色聲音,有鳥鳴、蛙叫、水聲、樹吹得沙沙聲等等,這些組合出了一首最完美的天之曲,皆為自然混成,是自然界最美妙的聲音。

《山水情》從一開篇就用風聲這樣的天籟作為引子,然後結合了所有的人籟、地籟、天籟這三種層次貫穿全片,讓我們在自然中去感受一種情誼與力量,從而達到淨化心靈的作用。

國產最後一部水墨動畫《山水情》:低調的奢華與禪意之美

水墨畫單調的色澤給人一種現代的極簡風,讓人們在紛繁的塵世間能夠靜心的去領會一種意境,是用心去看,而不是用色彩來吸引眼球去看,更加註重內心的感受與“悟”的境界。

凡事皆需“悟”,眼睛看到的會很快就忘記,只有用心去悟到的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山水情》正是從意境出發,全片沒有一句獨白,卻通過各種不同的聲音表達出人物在各個階段的心境,讓我們在聲音當中去“悟”出整個禪意。

雖然《山水情》標誌著水墨動畫的終結,但卻是水墨畫中無法超越的經典,甚至採用了名家現場作畫的方式來表達人物在自然界的變化中所跟隨的情感變化。

隨著一曲悠揚的琴聲該片結束,也讓我們在這短短19分鐘的水墨色澤裡意猶未盡,既跟隨這位仙風道骨的老者消失在深山處,又跟隨孩童的技藝達到空前,領略到技藝的傳承不會在任何時候中斷,它一定屬於有心之人,學藝不單靠“勤”,更需要“悟”。

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每一個人學藝之路的境界呢,正如《天道》裡有一句話:

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正如《山水情》中老者的放手,孩童最後的“得道”般,此時的技藝才是真正屬於他自己悟到的。

我們終將是自己靈魂的擺渡人,渡人渡心,最終才能渡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