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姓的起源、来源、由来

费姓 起源

费姓主要源自:嬴姓。

费姓,中国汉族姓氏。费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5位。据《史记》记载,若木子孙在上古至夏朝时,已“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后裔费昌在夏桀时去夏归商。此外,商代还有费仲。

费姓的起源、来源、由来

现今,费姓人口在全国姓氏中排行第199位,大概有48万人,主要分布在河北、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河南,上述七省市费姓约占全国费姓人口的85%。

起源源流

费姓起源一

①源自远古帝王颛顼裔孙大费次子若木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相传颛顼是黄帝孙,有裔孙伯益,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他有裔孙大费,大费有子二人,其中次子名若木,因不得继承爵位而沦为平民,遂以父名为姓氏,姓费,以标明自己的血统所出,其后代相传姓费。如夏桀时去夏归商的费昌,就是他的后裔。

②出自嬴姓。颛顼的裔孙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费(今山东费县)。伯益有两个儿子,长子大廉继承了他的爵位,次子若木没有得到爵位,就用父亲的封地名作为自己的姓,其后代以费为姓。

费姓起源二

①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拓拔部费连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费连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族的多音复姓多改为单字汉姓,其时,费连氏改汉姓为费氏,读音作fèi。

②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郭洛罗斯氏,源出元朝时期豁罗剌思氏后裔,内扎萨克氏族中也有此姓,以部为氏,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los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郭尔罗斯氏多冠改汉姓为费氏、郭氏、高氏等,其读音皆作fèi。

③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费佳氏,满语为Fe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源出费序父一系,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携后融入鲜卑族,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居讷殷江(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费氏。

⑵满族费莫氏,满语为Feimo Hala,为满族老姓,是八大姓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费氏、莫氏、马氏、麻氏等。

⑶满族费雅氏,亦称蜚雅氏、富义氏,满语为Feiy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多冠汉姓为费氏、富氏。

满族费氏读音皆作fèi。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④今彝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费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费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音读作fèi。

费姓 郡望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梦西南)。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邪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邪郡,并附置琅邪县,治所在琅琊镇,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邪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等地。东汉朝时期琅邪国改治到开阳(位于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邪郡。北魏时期治即丘县(位于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邪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邪郡。从魏、晋朝时期琅邪国起,琅玡台及秦朝琅邪郡治均不属琅邪郡(国)。

费姓 堂号

江夏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徳懋堂 乐善堂衍庆堂念本堂源述堂职思堂

尚志堂承志堂授易堂地远堂敦睦堂志远堂

费姓 历史名人

费姓古代名人

费昌夏朝,(生卒年待考),贤臣。《史记》中的《秦本纪》记曰:费昌“为汤御”。即指费昌充当了商灭夏的开路先锋。费昌统兵伐夏,夏兵多于战前倒戈,商兵势如破竹,夏桀只得亲自统兵迎战。费昌“败桀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显赫战功。

费仲商朝,(生卒年待考),重臣。商纣王囚禁西伯昌(周文王姬昌),周臣通过费仲献美女、奇物、良马,使周文王得以出囚。

费无极春秋,(生卒年待考),楚国大夫。奉平王命令,去秦国为太子建娶妇,因妇貌美,归楚后,便劝平王将该女纳入后宫。后又屡屡进言,使平王杀建,建遂亡命奔宋。

费直西汉,(生卒年待考),字长翁,山东东莱人,山东单县县令、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费直依古文古字本汉《易》,称《古文易》。今本《周易》与《费氏易》有很深的渊源。三国时传魏经学家王肃、玄学家王弼,王弼还作了注。费氏学大兴。南北朝时期,梁代、陈代正式把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今本《周易》与《费氏易》有很深的渊源。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费氏易》1卷、《费氏易林》1卷、《周易分野》1卷。另《释文》有《费直章句》4卷,系后人伪托。

费兴西汉,(生卒年待考),大司马司允、荆州牧。天凤五年,王莽为平定民变,派遣费兴担任荆州牧,费兴直言进谏“免去农民部分赋税,以不致迫使走投无路的农民去做强盗”,王莽大怒,觉得费兴是在非议他的施政,立刻罢免费兴。

费元瑶晋朝,(生卒年待考),画家。书品之上,论者曰:并擅毫翰,动成楷则,《庾肩吾书品》如此评价。

费彪晋朝,(生卒年待考),梁国人,国子助教,著有《尚书义疏》十卷。

费昶南北朝,(生卒年待考),河南罗山人,新田令,诗人。善为乐府,又作鼓吹曲。武帝重之,敕曰:“才意新跋,有足嘉异。昔郎恽博,物卞兰巧辞;束帛之赐,实惟劝善。可赐绢十匹。”,昶著有《费昶诗集》等文集三卷,《隋书经籍志》行於世。

费于南北朝,(生卒年待考),北魏代北人,宁远将军,怀州刺史。少有节操,起家内三郎,从北魏太武帝南征有功,后迁征南将军、广阿镇大将,徙爵下邳公。世祖南伐,从驾至江,以宿卫之勤,除宁远将军,赐爵松杨男。迁商贾部二曹令,除平南将军、怀州刺史。

费穆南北朝(477年—529年),字朗兴、万子,北魏代北人,征南将军。性刚烈好功名,宣武帝用为夏州别驾,为政有严明之声。明帝时,以军功至武卫将军。为征南将军率军援荆州,擒梁将曹义宗。元颢入洛阳,以河阴事起於穆,杀之。庄帝还洛,谥武宣。

费长房隋朝,(生卒年待考),四川成都人,著名佛教学者。初出家剃染,后周·建德三年(574年),武帝废道释二教时,被逼还俗。隋朝兴起后,受勒为翻经学士,开皇四年(584年)五月入大兴善寺译场,笔受那连提黎耶舍译的《大方等大集日藏经》及《力庄严三昧经》。

费冠卿唐朝,(生卒年待考),字子军,安徽池州人,诗人、著名孝子。屡试不第,久留京师,作感怀诗,有“家书十年绝”之句。与姚合游。冠卿著有诗集一卷,《全唐诗》传于世。

费襄唐朝,(生卒年待考),四川双流人,著名孝子。母亲病时,曾割大腿肉让母亲进补。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在坟旁筑庐守孝,产业则多推让给哥哥继承。

费黄裳五代十国,(生卒年待考),四川双流县人。后蜀进士科状元。《四川通志》第一百二十二卷“选举志”进士卷第六页中记载:“费黄裳,广都人。进士第一。”

费枢宋朝,(生卒年待考),字伯枢,四川成都人,巴东郡守。会试至京,日晡时,一妇人前诉曰,某贩绘人女,嫁后夫死,贫无以归,愿得相依,费曰,吾不欲犯非礼,当访汝父来迎,遍访得其父,语以女状,父泣谢,即取女回,年费枢登第,官巴东郡守。被传为佳话,“人不贪色,处处与人为善,就是贵人,必得福报”。费枢还撰《廉吏传》,宣传廉洁官风。

费孝先宋朝,(生卒年待考),四川成都人,易学家。相传为宋仁宗时费孝先创三是卦影。据记载:“自至和、嘉佑已来,费孝先以术名天下,士大夫无不作卦影,而应者甚多。”此术“取人生年、月、日、时成卦,系之以诗,言人之休咎”,“又画人物、鸟兽,以寓吉凶”。

费著元朝,(生卒年待考),四川成都人,重庆府总管、史学家。进士出身,授国子助教,曾任汉中廉访使,后调重庆府任总管,其著述颇丰,著有《民族谱》、《器物谱》、《楮币谱》、《岁华纪丽谱》、《成都志》等。

费杰明朝,(生卒年待考),字世彦,浙江绍兴人,著名医家。性慷慨愿助人,凡遇重疾者求治,虽百里外,亦赴不辞,且投剂辄效,曾备药饵以救贫病孤独,著有《名医抄》、《经验良方》等。

费子贤明朝,(生卒年待考),大都督府佥事、指挥使。从朱元璋渡江,数有功,取武康、安吉,筑城御张士诚兵进攻;曾以三千人击退张氏八万之众,以功进指挥同知,取福建、攻元都、定西陲皆有功。

费聚明朝(1326年-1393年),字子英,安徽蚌埠人,大都督府佥事、平凉侯。费聚跟随朱元璋攻下灵璧、泗州、滁州、和州等地,升任承信校尉;浙江东部平定,后从海路攻下福州、延平;洪武二年,率领大军攻陷西安,改为西安卫指挥使,晋升都督府佥事;后镇守平凉,次年封平凉侯;后征讨云南,直取大理;洪武十八年为总兵官,进攻广南;去世后获皇赐“忠烈千秋”匾额一块。

费瑄明朝,(生卒年待考),贵州参议、进士出身。成化十一年,登进士。弘治年间担任兵部员外郎,此后参与平定白苗叛变,官至贵州参议。内阁首辅费宏的伯父。

费文治(1913-1966),北京市人,满族,生于1913年11月22日,卒于1966年8月30日。生前系著名京胡演奏家,担任中国京剧院二团乐队队长职务,北京民族乐器厂顾问、胡琴制作鉴定专家。

费宏明朝(1468年-1535年),字子充,号健斋、鹅湖,晚年自号湖东野老,江西铅山人,内阁首辅,中国古代最年轻的状元。费宏工诗善文,著有《鹅湖摘稿》二十卷,以及《湖东集》、《宸章集录》、《遗德录》、《惭愕录》等若干卷,另有《费文宪集选要》七卷存于《四库全书》中;六十八岁时无疾而终,谥文宪,归葬故里铅山横林。

费采明朝(?-1548年),江西铅山人,礼部尚书、进士出身。嘉靖二十年,担任兵部左侍郎。次年,改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翰林院。嘉靖二十三年,担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殿试读卷官。次年,加太子少保。嘉靖二十六年,加太子太保。次年,加少保。死后谥文通。内阁首辅费宏之弟。

费懋贤明朝,(生卒年待考),江西铅山人,兵部郎中,进士出身。内阁首辅费宏之子,嘉靖五年,登进士,改庶吉士,后官至兵部郎中。

费懋中明朝(1484年-?),江西铅山人,湖广提学副使,探花及第。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式辛巳科杨维聪榜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翰林院编修、湖广提学副使。

费希冉明朝,(生卒年待考),字师敬,南海人,濂溪书院名师。进士出身,三任学职,世其儒业,为濂溪书院师,教人有法,游其门者率多造就,读书谈道无复仕进,言尝以渊明自拟,所为诗文,典粹可观,所著《古文孝经解》、《尚书本旨》、《禺山稿》诸书。

费广明朝,(生卒年待考),字孟博,合州人,监察御史。进士出身,官至监察御史,为人秀伟、严重,工诗能文,所著有《约斋集》。

费愚明朝,(生卒年待考),字希颜,乌程人,南陵训导。少警敏质直,授南陵训导,有文誉;举入宛陵书院,督诲士子,条分节解,无间寒暑,诸生贫乏者,捐奉助之;尝署宁国、太平、绩溪、宛陵四县事,清约自守,抚民若子;自号古直居士。

费信明朝(1388年-?),字公晓,江苏昆山人,著名航海家、外交家。著《星槎胜览》、《天心纪行录》,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手资料。

费经虞明朝,(生卒年待考),四川新繁人,诗人。崇祯举人,历官昆明、桂林知县,有论诗之作《雅论》,另有《荷衣集》。

费道明朝,(生卒年待考),字暗如,号笔山,贵州石阡人,知县、郎中。明思宗崇祯四年进士,授福建福清县知县;为官廉洁,著有《碧桃轩集》,《黔诗纪略》录其诗十六首。

费英东清朝,(生卒年待考),满洲镶黄旗人,开国元勋、直义公、一等信勇公。姓瓜尔佳氏,后取单字汉族“费”为氏。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费英东去世。天聪六年,皇太极追封费英东为直义公,配享太庙。顺治十六年,又追封他世爵位三等公。康熙九年,圣祖亲自为他撰写碑文,立碑纪勋。雍正九年追加封号信勇公。乾隆四十三年,晋费英东世爵一等公,子孙世袭罔替,被清朝历代皇帝尊为开国功臣而留名史册。

费茂公清朝,(生卒年待考),字谨与,长白山东巴海人,盛京工部侍郎。在明崇祯和清顺治年间,随从清军攻山东、江南、取劳山、拔苏州;自入关以来,大小百余战,身受创伤无完肤,而锐气不少挫,官至盛京工部侍郎。

费密清朝,(生卒年待考),字此度,四川新繁人,著名学者、诗人。著有《鹿峰》、《弘道书》、《燕峰诗钞》、《古今笃论》、《中旨定录》等集。

费锡璜清朝,(生卒年待考),字滋衡,四川新繁人,诗人。寓居江苏江都,康熙三十五年随父作《江舫唱和》诗,登之罘,投其诗于海中,痛哭而返,伤其才之不遇,著有《道贯堂文集》四卷、《掣鲸堂诗集》十三卷。

费轩清朝,(生卒年待考),字执御,四川新都人,诗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费密之孙,费锡璜只子;费轩约生活于康乾年间,曾归蜀应试,中式新繁,成举人,其《梦香词·望江南》一百余首咏唱扬州,传诵一时。

费友棠清朝,(生卒年待考),字山寿,江苏吴县人,医学家。主张以针灸治痧证及急证,辑《急救应验良方》、《急救痧证全集》(1883年)。

费庚吉清朝,(生卒年待考),字耕亭,礼部主事。道光初年任巨著《大清通礼》纂修官,历数年而成,同时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

费士寅南宋,宁宗时参知政事。字戒夫,成都人。嘉泰三年(1203),加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四年(1204),兼枢密使。开禧元年(1205),以资政殿学士知兴元府(治今陕西汉中)。(《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20)

费启泰清朝(1590年-1677年),字建中,浙江吴兴人,医学家。少业儒,久不得志。遂检家藏医籍及诸家痘疹书,潜心三载,精研奥旨,颇获心得,尤工痘科,著《救偏琐言》、《一见能医》等。

费扬古清朝(1645年-1701年),满族正白旗人,开国元勋、一等承恩公。姓栋鄂氏,后取单字汉族“费”为氏。1674年,赴江西征讨吴三桂叛军,以功擢领侍卫内大臣,列议政大臣。1690年,授参赞军务,往科尔沁调兵随征准噶尔,败噶尔丹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赤峰)。1693年,拜安北将军驻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1695年,擢归化将军,旋拜抚远大将军。随康熙帝玄烨征讨噶尔丹。他率西路军,康熙帝玄烨率中路军,萨布素率东路军,于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大败噶尔丹军。1697年,再征噶尔丹,迫使其饮药自尽,以功晋一等功。1701年,息从康熙帝赴索约勒济,途中因疾发还京而卒,康熙亲临看望。

费淳清朝(1739年-1811年),字云浦,浙江钱塘人,工部尚书、大学士、两江总督。嘉庆五年加太子少保,历官廉洁,嘉庆十三年七十生辰,赐御书“赞伦锡祉”额,谥文恪。

费无忌楚国大夫

费褘三国,蜀汉名相

费姓近代名人

费伯雄清朝(1800年-1879年),字晋卿,江苏武进人,著名医学家。著《医醇》二十四卷,惜毁于战乱,同治二年(追忆原书内容重撰,仅得十之二三,易名《医醇剩义》四卷;另著《医方论》、《食鉴本草》、《本草饮食谱》、《食养疗法》、《怪疾奇方》等;子应兰、孙绍祖、荣祖均传其业。

费丹旭清朝(1801年-1850年),字子苕,号晓楼,别号环溪生,浙江湖州人,著名画家。多作群像,精于布置,人物形象逼真,生动传神,所绘仕女体态轻盈,婀娜多姿,笔墨松秀,格调淡雅,有《东轩吟诗图》、《姚燮纤绮图像》、《果园感旧图》等传世,著有《依旧草堂遗稿》等。

费承祖清朝(1851年-1914年),字绳甫,江苏常州人,医学家。费伯雄之孙,幼承家学,精于临证,求诊者日以百计;中年适居上海。其治虚证别有心得,重视调和胃气;著有《临证便览》,侄费子彬、孙费继武均得其传授,行医于上海,蜚声沪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