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民族曾經的"血液力量",你認識嗎?

他是俄羅斯歷史上唯一被稱為"大帝"的沙皇,他以一己之力開創了俄國的海軍力量,以鐵血手腕鎮壓了反叛軍隊,以強硬態度改變了俄國的傳統禮儀,敢為常人不敢為之事。他的人生又有什麼故事呢?

一、尋找彼得

1613年,俄國境內群龍無首,此時離留裡克王朝的的滅亡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俄國國力十分空虛,波蘭軍隊趁虛而入,佔領了克林姆林宮。在趕走了波蘭軍隊後,俄國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他們需要立刻結束內戰,有一位君主來統一這個國家,俄國人爭論數週後,終於確認了沙皇的人選,俄國貴族派出使團從莫斯科出發,去尋找合適的沙皇人選並把繼承皇位這個好消息告訴沙皇繼承人,使團一路向北,奔赴了兩百多公里,最後到達了伊帕切夫修道院。修道院中住著他們此行的"最終目的"——當時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據說當時使團擁護米哈伊爾成為沙皇時,他哭著告訴他們自己並不適合當沙皇,對權力沒有絲毫興趣的羅曼諾夫家族並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承擔起如此危險的責任,但使團態度很強硬並稱這是上帝的指令,信奉東正教的他們只得做出了妥協。同年,沙皇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恢復了國家的穩定,俄國開始了最為燦爛輝煌的羅曼諾夫王朝,統治長達300餘年。

戰鬥民族曾經的

二、痛苦的兒時回憶

在繁榮強盛的羅曼諾夫王朝,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彼得一世了。彼得一世專橫霸道的統治,其實源自於他童年的不幸。1682年,年僅9歲的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順利登基,但是登基後的小彼得很快就遭遇了一場短暫而血腥的政變,彼得同父異母的弟弟伊萬其實是合法的沙皇繼承人,卻遭到了政變,當時俄國內部謠傳,伊萬已經死去,因此叛軍攻入了克林姆林宮,而發動叛亂的不是別人,正是沙皇本人的護衛隊,為了平息這場叛亂和宮外的謠傳,彼得的母親爬到了頂端的皇宮陽臺上,向世人證明彼得和伊萬還活著,然而彼得母親的這一舉動並未緩解這次的叛亂,叛軍再次泛起進攻,爬到樓頂,抓住皇室的重要顧問和上層貴族,將他們扔出了陽臺,任由樓下衛隊的長矛刺穿他們的身體,叛軍最後同意和解,但條件是要處死彼得的兩個叔叔,彼得被迫接受,卻在心中埋下了復仇的種子。年幼的彼得由此對莫斯科產生了憎惡,後來的他一抓住機會,便離開了這座承載著他兒時痛苦記憶的城市。

戰鬥民族曾經的

三、海軍艦隊的靈感

年輕的彼得,曾在莫斯科近郊發現了一艘舊船,這艘船和普列謝耶沃湖的美景承載了彼得後來對俄國前途命運的思考,在這裡,彼得愛上了航海,邀請外國專家教授自己航海和造船的技術,他會在空閒時期與好友到湖上玩海戰遊戲,一隻只小船形成了彼得初步的迷你海軍,但是心懷國家的彼得,並不僅僅滿足於駕船玩樂。彼得內心清楚,如果俄國想要提高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保證社會的長治久安,一定要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海軍和陸軍,在當時就像是一個國家的兩隻手。英國、荷蘭等歐洲強國都是靠海上貿易發家致富的,而地域遼闊的俄國雖然領土面積大,但多限制於內陸,只在偏遠的北部地區保有出海口,但那處海港,一年中有半年的上凍的,而令彼得更加憂心的是,俄國的兩大勁敵瑞典和土耳其,都有強大的海軍力量支持,此時擁有一支屬於自己的海軍似乎迫在眉睫。這個內陸國家急切地需要一個能夠通向世界的出海口和先進的航海技術來支撐海軍的建立。

戰鬥民族曾經的

1697年,彼得隻身前往歐洲考察,在那裡學習他渴望已經的造船技術和最先進的航海科技,他在荷蘭住了幾個月,到當地的造船廠進行實地考察。第二年年初,彼得又在隨從的陪伴下來到倫敦參觀格林喬治天文臺,他的目的十分明確,想要藉助天文學知識改進俄國的航海技術。當時的英國國王威廉三世送給了彼得他最嚮往的"玩具"——一艘現代化的高速輪船,很明顯,威廉是在用彼得最感興趣的物品賄賂這位來自東方最強大國家的沙皇,視其為潛在的貿易伙伴。在歐洲考察期間,彼得不僅獲得了那艘皇家遊艇,還購買了一批當時最為先進的航海設備,並招募了一批歐洲造船專家和水手,讓他們向俄國人傳授航海技術,彼得對歐洲的一切心生嚮往,這裡的一切都與傳統保守的俄國不同,甚至反差巨大。

四、彼得的鐵血手腕

1698年,因為國內叛變彼得被迫回國整理內政,和上次被迫妥協不同的是,這一次的彼得沒有再手軟,而是展開了猛烈又殘酷的報復,近1000多名衛兵被斬首示眾或絞死,數百人被施以酷刑,或鞭打,或流放。發動叛亂的是俄國的射擊軍,他們的下場被描繪在瓦西里·蘇里科夫的畫作裡。這批叛軍在早晨被押赴紅場處決,他們在人群中非常顯眼,因為他們都留著長鬍子,被剝去了制服,只剩下襯衫,每個人都握著一支小蠟燭,這個蠟燭象徵著他們的生命即將消逝。在這副畫中還有一些其他的人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他們就是這些死囚的家屬。

戰鬥民族曾經的

彼得毫不留情地剷除了叛軍餘黨,將他以為的幕後黑手——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送去做了修女,讓她在幽禁和絕望中了度餘生。彼得這次的鎮壓頗具成效,與此同時,大家也瞭解了這位君主的鐵面無情。彼得的這一舉動,將這個國家原本邪惡與迷信交織的汙穢時代用鮮血洗刷。

17世紀末,彼得一世迫切的希望國家能夠實現現代化,他相信俄國的前途取決於他是否願意參照西方,向歐洲國家學習。首先要從人們日常的服裝改變開始,彼得勒令俄國貴族身著西歐服飾。根據相關史料記載,為效仿西歐習俗彼得還用斧子砍掉了自己的鬍鬚。但那時的舊貴族對這一改變其實非常反對,西歐國家的氣候和俄國是完全不同的,俄國冬天的天氣十分寒冷,人們已經習慣了舊式的溫暖內袍了,試想一下,外面飄著漫天大雪,而你穿著單薄的衣服和鞋子,你能做些什麼呢?

就在人們對這項改革計劃大吃一驚之時,彼得已經著手準備下一個更大膽的改革了。彼得再次離開了莫斯科,彼得向西發起了軍事擴張,企圖佔領芬蘭灣,那裡是波羅的海的門戶。彼得佔領的地區人煙稀少,那裡有著大片沼澤,還有幾個小漁村,更不妙的是這塊土地本來歸瑞典所有,瑞典可是當時波羅的海邊最強大的國家。當彼得行進到涅瓦河邊時,他這次遠征的意圖就已經十分明顯了,彼得終於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俄國的海軍史從此拉開序幕。1700年9月,俄軍向瑞典宣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彼得決心佔領波羅的海為國家新的出海口,這場戰爭耗時耗力,長達21年,最終俄軍取得勝利,如願以償地獲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

戰鬥民族曾經的

彼得一世大刀闊斧的改革,為當時固步自封的俄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後人對俄國的統治起到了舉足輕重借鑑作用,俄國人民強大的學習能力和作戰能力,讓俄國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一躍成為了歐洲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屹立於世界不敗之地。

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彼得宮,存放著一座彼得大帝的蠟像,是在他去世後不久做的,這座蠟像用到了彼得本人的死亡面具,蠟像穿著他生前穿過的衣服,甚至還留有真主的頭髮,很多人看到這座蠟像都會產生疑問,是不是蠟像的尺寸要比真人的大,但其實彼得一世本人的身高就足足有1米98,而且他的胳膊很長,如果是現在,彼得完全可以去打NBA籃球賽了,人們看到彼得大帝的蠟像,總有些心生畏懼,實際上這位沙皇的一生更加令人震顫。但實際上,彼得一世確實是俄國曆史上最有遠見、最勤勉的沙皇。

戰鬥民族曾經的

參考文獻:

1. [俄]普拉託諾夫《俄國曆史教程》,彼得格勒1915年版

2. [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俄國史(第四卷)》,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

3. 陶慧芬《彼得一世改革及其實質》《歷史教學》1982年第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