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自古“帝王州”

秦中自古“帝王州”

洪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改姓苻氏。

《资治通鉴 • 卷九十八 • 晋纪二十》

今天我们来讲十六国时期最为重要的王朝,没有之一:

前 秦 。

自永安元年(公元304年)西晋刘渊起兵以来,中原王朝和胡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演变为五胡乱华的历史。此后,天下分裂了接近三百年时间,一直到隋朝才重归一统。

这期间,天下不是没有闪现过统一的曙光。在隋灭陈之前的两百年,就曾经有一个王朝已经无限接近于这个目标——这个王朝,就是前秦。

只可惜,淝水之战的意外失败,最终让这场努力戛然而止,山河重新陷入分裂之中。

这背后的偶然与必然很值得深思,因此本篇我们就先从前秦这个王朝的崛起开始说起。

秦中自古“帝王州”

前秦由氐族人所创立,虽然直到后赵末年才开始崭露头角,但早在此之前六七十年,就已经活跃于历史舞台上。还在晋武帝司马炎年间,氐帅齐万年的反叛就着实令朝廷头疼不已。

但前秦的王族苻氏,与之关系却并不大。苻坚的祖父苻洪,世代居住于关中以西的略阳,算是一个小部落的头领。

如果天下太平,那么像他这样的小酋长,也就只能是本本分分地伺候着朝廷,看着地方官的脸色行事。

但如今局势动荡,对有些人来说,这意味着太平日子的终结;对另外一些人来讲,却是咸鱼翻身的机遇。苻洪很明显想做后者,还在永嘉之乱前后,他就开始偷偷积攒实力,收买人心。

只是这些举动都收效甚微,因为他来得实在太晚了。当时,匈奴人建立的国家(当时国号为“汉”,后改为“赵”,史称“前赵”)实力已经很雄厚。随着晋军节节败退,匈奴人逐渐占据了关中。

这对于苻洪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换了一个地方拜码头。

但前赵的势力也不长久。不久,羯族石勒的势力便逐渐壮大,以至于侵逼前赵。最终,双方撕破脸皮,正式开战。

又一次面临站队,苻洪果断的选择了石勒一方。而这个宝,也算是押对了:之后石勒攻灭前赵,建立王朝,史称后赵。一轮押宝定胜负,苻洪笑到了最后。

但问题是,随着石勒称帝,北方基本统一,像苻洪这样的地方势力又成了重点防范对象。苻洪一族,因此被后赵从关中整体迁出,至于枋头——这个地方是黄河上的一处渡口,后来因慕容垂与桓温在此一战而闻名。

后赵如今将苻洪一族迁徙至此,存了一石二鸟之意:首先,可以让他们离开世代居住的关中;其次,后赵首都位于黄河以北,苻氏在此,正好可以守卫。

但这只是后赵朝廷的美好愿望。在皇帝石虎死后,后赵国内很快大乱,诸王相互厮杀。而这,让苻洪又一次获得了乱中取利的机会。

此时的苻洪已颇具政治眼光,他派使者到建康向东晋称臣,获得了东晋朝廷的封号。如此一来,苻洪在北方号召力大增,手下聚集了超过十万人马。

眼见天下大乱至此,苻洪自然也是不甘寂寞的,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在势力壮大以后,他终于扔掉晋朝给的封号,自立为王。

三秦王 。

三秦故地,关中河川,从这个王号不难看出,苻洪依然还怀念着他的关中一亩三分地。

只是天不遂人愿,苻洪最终没能活着看到那一天:后赵虽然已经大乱,但依然有一些忠心耿耿的将领,竟然在酒宴中将苻洪毒杀。

临终前,苻洪跟世子苻健说,我本来就是想回到关中的,之所以没急着行动,是想趁中原大乱分一杯羹。如今我被小人所害,无力于此,但中原不是你们兄弟所能图谋的。关中形胜,我死以后,你们要马上率众回关中。

苻洪随即身亡。在他死后,其子苻健继位。

苻健遵循苻洪遗命,西入关中。

秦中自古“帝王州”

我们从开始,就落下了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内容一直没有解释。

这个问题能有多重要呢?中华民族第一个千年之中几乎所有重大朝代的兴衰,都与它息息相关。

这个话题,就是:

关中的地利。

近些年来,各地复古成风。大家在介绍本地山川时,都喜欢标榜自己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并从史书的角落里翻检出“得XX者得天下”的说法,作为论据。

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地方都担不起这么重的title。

除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里”。

这个地方,在中华民族的第一个千年当中,计有秦、西汉、前秦、北周、唐等朝代,都是以它为基础,进而问鼎中原的。

这里,就是“关中”。

因此今天我们不妨来聊一下,为什么关中的地形之利,会有这么大作用。

秦中自古“帝王州”

首先,我们要来确定一件事:一场战争中,最底层的考虑是什么?是胜利吗?

并不是。

答案是,不要败

很多热血青年可能会觉得这个答案实在不尽如人意,打仗就要打赢啊,不败算什么追求?!

但你若是换一个场景,这就好理解了:你跟别人去茬架,当然是想打赢的。但如果打不赢也就算了,最起码别被人给打死了。

你牛逼哄哄的一个人拿着一把砍刀就去了,然后发现对方有十几个人,每人都抬着一门火箭炮要凸凸你。这个时候,不管你再怎么血气方刚,或者义愤填膺,扭头跑就对了。

没有人会笑你怂,你自己也会觉得自己这叫机智谨慎,好汉不吃眼前亏。毕竟安全第一,留着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只要能把命保住,回头就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一样的道理,两国开战,能不能获胜也尚在其次。

最根本的考虑,一定是千万不能大败,尤其是那种颠覆性的大败。

为什么诸葛亮当年北伐的时候那么小心谨慎,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诸葛亮手中的几万军队,已经是蜀国的全部实力。万一遭遇大败,全军覆没,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在认同了这个逻辑之后,我们也就可以来谈关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了。

先上地图,请一定放大查看:

秦中自古“帝王州”

关中平原以长安为中心,南倚秦岭,渭河从中穿流而过,四周群山环绕,有天然的地形作为屏障,易守难攻。

向东,只有崤函古道通往中原,而古道东端的关隘,就是天下闻名的函谷关(东汉以后,于古道西端设置潼关,函谷关逐渐废弃)。

也就是说,以关中的势力向东争霸天下,就基本上不用担心后方的问题,只需要派兵守好函谷关(或潼关)即可。如此,便能最大限度地将可以调集的资源和兵力送往前线。

而即便是前线大败,败军退回,那么闭函谷关自守,也足以依靠地利抵抗,稍作喘息,以图再聚实力。

赢了,我通吃;败了,我还有再来一次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关中形胜”。

关中的地形,不在于能让一个势力在战争中占尽先机,百战百胜。

但是,它却能够以最大的可能,防备颠覆性的失败。

相反,如果没有有利的地形做保障,那么任何军事集团在做调动部署的时候,都必须先考虑防御问题——尤其是在群雄混战的年代,很有可能大军在前线作战时,后方已被别人攻占,满盘皆输。

而若有了这层顾虑,即便自身所能调集的资源很多,但真正能投入战场的,也就相对有限。

这种时候,再对比关中,就不难看出它这种有保障的形势战略意义有多么巨大了。它不仅意味着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资源,还意味着失败了还能反复重来。

一方是通过地利,积攒起重大优势;另一方却处处布防,而且提防的还是大败,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这一点上,关中地势完美地帮助割据势力解决了“不可胜”的前提。

回顾历史,

这样的例子从不鲜见。

战国时,秦人曾几次被关东六国联军击败,但却依靠着函谷关天险,将敌军阻止在了函谷关前。

前秦灭亡一百多年后,北周与北齐争霸中原,上演的也是类似故事。最初,关东的北齐实力占优,北周曾先后几次大败。但最终,却是西方的北周攻灭东方的北齐,统一了北方。

前秦的经历也与此相类。

趁着后赵衰败,前秦和前燕分别在东西方崛起,一样是东方的前燕被灭,西方的前秦统一北方。

这其中,关中的地利之便,功不可没。

秦中自古“帝王州”

行文至此,不妨再将其他的“兵家必争之地”拿出来做一个对比。

先上地图,请一定放大查看:

秦中自古“帝王州”

若要论地势的险要,山西与四川盆地都类似于关中的易守难攻。但再一深究,两者又都有硬伤:

山西号称表里山河,以山河为固,

但不利之处在于腹地太小,仅有汾河沿线狭长的平原地带,很难支持大规模的实力累积。

四川盆地的问题,则是走到了另一个反面上去:成都平原足以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但蜀道实在太险,不止对于敌人,也对于己方。诸葛亮当初便饱受其害,北伐时运粮之难可见一斑。

而且,四川盆地还有一个更大的硬伤:位置。历史上,四川盆地长期远离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想以此为根基争霸天下,实在是有些鞭长莫及。

如此对比下来,只有关中平原完美地避开了这些缺陷:郑国渠修筑以后,关中沃野千里;其本身,又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

一旦占据并耕耘于此,只要不出大错,基本上都能进兵中原,鼎定天下。

秦中自古“帝王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