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諫逐客書》不光是一篇文辭優美的鴻文,更蘊含著高深的智慧


李斯《諫逐客書》不光是一篇文辭優美的鴻文,更蘊含著高深的智慧

秦國文章大家——李斯

《諫逐客書》是李斯上給秦始皇的一篇奏議,也就是我們後世所說的政論文。歷史上誕生過很多經典的政論文,比如西漢賈誼的《過秦論》和《治安策》、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隆中對》和《出師表》、五代十國王樸的《平邊策》等。

魯迅曾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先秦文章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保留得並不齊全,所以李斯的《諫逐客書》在史料的角度來說,本身已經是難能可貴了。況且斯文被譽為先秦第一鴻文,氣勢磅礴,詞句優美,寓理於事,論證詳細,最終讓秦始皇做出了改變歷史的正確決定,其本身的文學意義和歷史意義是無與倫比的!

李斯《諫逐客書》不光是一篇文辭優美的鴻文,更蘊含著高深的智慧

多才多藝的李斯

從文學意義上來說,這篇文章以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來闡述事理,詞韻華美,理氣充足,氣度恢弘,邏輯嚴謹既然具戰國縱橫說辭之犀利,又有漢代辭賦之華麗。已露承上啟下之態,這和秦代之於春秋戰國與兩漢的歷史位置是交相輝映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李斯的《諫逐客書》文學意義不言而喻。

從史學意義上來說,正是李斯的《諫逐客書》針砭時弊、有的放矢,使得當時已經心生謬論的秦始皇回心轉意、撥亂反正,從而與時俱進地收回成命,在歷史的轉折點上作出了正確的決定,為秦國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提供了源頭活水,也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所以說李斯的《諫逐客書》是先秦第一鴻文也是毫不為過的。

這樣的一篇偉大的文章值得我們心懷敬畏地去認真研讀,歷史故紙堆裡被掩藏的芬香在我們虔誠的態度下正在悄然地瀰漫到我們思想文化的空間裡。

《諫逐客書》的寫作背景

李斯《諫逐客書》不光是一篇文辭優美的鴻文,更蘊含著高深的智慧

《諫逐客書》寫於李斯即將被驅逐的情況下

李斯原是楚國上蔡人(今屬河南),是一個小吏,但是李斯是一個不安於現狀的人,他對現實主義的生存哲學有自己的見解,他信奉的是“時勢造英雄”的理念,是環境決定人的思路和出路——他的“老鼠哲學”。

不甘平淡的李斯毅然決然地辭去小吏的職位,去遊歷天下,尋找機會,一如我們今天的“北漂”一樣。

也算是“苦心人天不負”吧,因緣際會之下,李斯拜在當時名動天下的荀卿門下學習帝王之術。雖說追逐名利是李斯發憤圖強的源動力,但天資聰穎又動力十足的李斯還是在荀子門下學得了滿腹才學。荀子也有意推薦這個得意門生到楚國春申君門下做門客。但心中早有乾坤的李斯卻堅信六國氣運衰減,難有作為,他一心要到秦國去一展抱負。

事實證明,李斯的決定是對的。到了秦國的李斯投身於呂不韋門下,獲得呂不韋的青睞以後,他被引薦給秦始皇,從此開啟了他和秦始皇強強聯手的君臣佳話。

李斯通過給秦始皇進獻“趁六國疲軟之機一統天下”的戰略建議和“以利益、金錢分化離間六國君臣”的戰術建議而備受秦始皇的重用,可以說,李斯是毫無違和地融入到秦始皇的政治隊伍的。

但是,有一個實際性的問題是李斯一直無法迴避的,那就是李斯他不是秦國人,他是一個“外籍人士”,這種身份在政治中是很敏感的。雖然在戰國時代,天下游士為了前途和理想,奔走於各國之間,早已是常態。但是在各國統治者心裡,“本土”和“外籍”的隔閡是一直存在的,也是一觸即發的。

李斯《諫逐客書》不光是一篇文辭優美的鴻文,更蘊含著高深的智慧

李斯和秦始皇最終走到了一起

前246年,六國眼見秦國大勢漸起,不甘坐以待斃,於是為了削弱或分化、消耗或拖累秦國國力而絞盡腦汁。韓國派了一個叫鄭國的水利專家到秦國修長達三百餘里的灌溉渠,企圖以此來耗費秦的國力。韓國這種隔山打牛的自保意圖後來被秦國察覺了。秦王怒不可遏,當場便要斬殺鄭國。而鄭國說:“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秦始皇總算冷靜了下來,並讓鄭國完結了此項工程。

事情原本就此結束了,但關於“本土貴族”和“外籍勢力”的矛盾事實上一直存在。所以那些因為客卿入秦而影響到自己權勢的秦國貴族,就利用這件事對秦王進行離間,說外來的客卿入秦都是心懷叵測的,應該對他們下逐客令。秦王也最終接受了他們的意見,命令驅趕一切外籍客卿,李斯赫然在列。

也正是在這種危難時刻,李斯向秦始皇遞交了千古留名的《諫逐客書》。於私,李斯要挽救自己的政治生涯;於公,李斯需要向秦始皇闡述自己的政治了解。《諫逐客書》就是這樣一篇應景、應時的鴻文。

《諫逐客書》為什麼能說服秦王?

李斯《諫逐客書》不光是一篇文辭優美的鴻文,更蘊含著高深的智慧

《諫逐客書》貴在以理服人

前文已經說了,《諫逐客書》這篇文章對於李斯個人及當時的秦國都十分的重要。但是這種勸諫性的文章,目的只是其中的一個維度。更重要的是文章要能以理服人,要能讓人心服口服並心悅誠服地接受文章的觀點,也就是說,

為什麼能被人接受是一個更重要的維度。

李斯的《諫逐客書》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勸諫秦王不要驅趕客卿。但要以寥寥數百字便讓秦始皇這個未來的千古一帝回心轉意也並非易事。但李斯他做到了,他從秦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重複說明驅趕客卿的弊端。理足辭勝,雄辨滔滔,因而說服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李斯因而恢復官職,《諫逐客書》也一躍成名,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名文。

李斯《諫逐客書》不光是一篇文辭優美的鴻文,更蘊含著高深的智慧

李斯無愧於文章大家

李斯把為什麼不能逐客的理由寫的清清楚楚、條理分明。第一,客卿對秦有大功;第二,君王對物質寶物和人才資源應該一視同仁;第三,逐客幫助六國,阻礙秦一統天下的步伐。條條在理,例證與說理並行,俗稱“動之以理曉之以情”,非常有說服力。這樣一來,秦王很快就明白了逐客的弊端所在,這就是一件於情於理於利益都不合的傻事。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除了邏輯清晰,分析在理之外,李斯真的瞭解嬴政為人,也瞭解嬴政究竟在乎什麼。逐客這件事可能讓李斯多年的奮鬥付諸東流,明明他應該比誰都憤怒和傷心。可是《諫逐客書》通篇,你幾乎看不出任何感情的流露,全部都是冷靜理智的利害剖析。流淚哭訴,走感情路線,對於一個雄心壯志的帝王往往是行不通的,因為這樣的人心裡裝的是天下。只有讓他明白逐客弊大於利才是正道。李斯瞭解這一點,所以才能看像個局外人一樣冷靜(實則內心可能是爆炸狀態)地不偏不倚地對秦王進行分析,在內質充實、邏輯嚴謹的前提下,秦王嬴政的動容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諫逐客書》的結構及邏輯分析

李斯《諫逐客書》不光是一篇文辭優美的鴻文,更蘊含著高深的智慧

勸諫文其實很難寫

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在於主題明確、結構清晰、邏輯嚴謹,《諫逐客書》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文開篇明義、單刀直入,毫不拖泥帶水、忸怩作態。首段以史入事,舉例說明各國客卿為秦國的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

逐客是因噎廢食之舉。並引用多重比喻進行論證,然後以秦王的王圖霸業也契機,對“納客”和“逐客”進行正反對比、利害分析,最後蓋棺定論,“逐客令”不可施行,弊端重重。整篇文章一氣呵成,氣勢磅礴,層次分明,詳略得當。

第一段,李斯首先提出“竊以為過”的總的觀點後,立即就事論事地進行例證,從穆公、孝公、惠文君、昭襄王四個秦國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變強的事實角度說明重用客卿對秦國有利。緊接著,李斯又在事實上提出反問,秦國不重用客卿,又怎麼能取得變法後的迅速強大呢?一正一反、層層遞進,李斯把客卿對秦國的重要作用闡述得極為透徹。

第二段,李斯從問而不答的設問開始,珠寶等物亦非秦國所產,但陛下卻很喜愛它們,這是為什麼呢?進而以玩好美人為喻,進行推論,假設非秦國出產而不能用,那麼發光玉、犀牛角和象牙器具、鄭國和衛國的美人、寶馬、江南的金錫、西蜀的繪畫……秦國都不應當佔有和使用了。那些鑲著珍珠的簪子、綴有珠玉的耳環、齊國東階所產的絲娟……也都不能成為秦國裝修後宮、充娛嬪妃的物件了。這樣層層遞進地借喻也就把

“必秦國之所生而後可”的邏輯錯誤暴露無遺了。進而李斯以各國的音樂進行對比分析,也是對前文的一種呼應。真正正確的“使用機制”是能夠選擇正確的、先進的事物,而不能“唯產地論”。有了這樣的鋪墊,那麼引出“人”與“物”的對比就順理成章了,“物、人同理”,而不應該偏物非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絕不是一統天下、制霸諸候之道。這一段環環相扣,步步推進,最後統一大業的高度指出“重物輕人”“驅逐人才”的謬誤,高層建瓴而又撼動人心。是為全文最精彩部分,世人對此極為稱讚。

宋代李塗說:“中間論物不出於秦而秦用之,獨人才不出於秦而秦不必,重複談論,爽快,深得作文之法。”

李斯《諫逐客書》不光是一篇文辭優美的鴻文,更蘊含著高深的智慧

對於政治中的利害關係,李斯把握得很準

第三段緊抓秦王的政治追求,從一統江山的角度,正反論述“逐客令”是此消彼長、親者痛仇者快的錯誤之舉。先從正面說理,地廣則糧豐,國大則人多,軍強則士勇,而這些都需要人才來支撐,國家正是用人之際,逐客與時勢發展相違背。秦山不拒土而成其大,河海不斥流而成其深,有抱負的君王只有接納前來歸附的民從,才能顯其德。然後以三王、五帝為例,進一步申明“有容乃大”,這也是他們天下無敵的原因。以古證今、絲絲入扣,人才對於秦國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了。同時,李斯還進行了敵我對比、厲害分析,如果驅逐客卿則會強敵弱己、有損大業。這種正反結合的論述全面又深刻、清晰而有力。

最終一段收束全文,進一步說明逐客關係到秦國的安危。用兩句總結了前面三段的意思:“必秦國之所生而後可”

這種情緒的不對和“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的作法不妥。最終一句回應第三段——逐客對秦國損害之大,用利害關係立論,抓住了秦王的思維要害,所以極有說服力。這兩句還和文章最初提出的總觀點“竊以為過矣”相照應,首尾相連,前後貫穿,使得整篇文章結構完整,邏輯完善

《諫逐客書》的語言策略分析

李斯《諫逐客書》不光是一篇文辭優美的鴻文,更蘊含著高深的智慧

李斯在文中是十分注意語言策略的

文章之妙,存乎一心。在《諫逐客書》一文中,我們隨處可見作者匠心獨運的語言技巧和政治智慧,這正是一篇鴻文所必備的內外兼修的特質。

在第一段起句“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除了直抒胸臆、開門見山地提出總論點外,作者更是巧妙地點明所針對的對象為“吏”。逐客令本是秦王的決定,但如果直接把筆鋒指向秦王,很容易引起其心理牴觸。李斯卻巧妙的把逐客的過錯歸之於“吏”,這是蘊含著“轉移矛盾但不轉移話題”的巧妙。古往今來,“忤逆”了上司而使勸諫效果大打折扣的事屢見不鮮。

正題部分,李斯並沒有停留在“逐客”這個“錯誤”上窮追猛打,而是以古說今,從秦國強大之因展開自己的觀點闡述。由遠及近地以秦王祖先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召士納賢為例來說明,沒有客卿的存在則無以“稱霸、治國、外交成功及成帝業”。有理有據、道是無情卻有情,這些都是事例都是與秦國的發展切身相關的,既便於秦王理解又便於秦王接受。同時,

李斯始終站在秦國的發展高度,這也符合秦王想一統天下的野心。這種設身處地的方式更能積極引導秦王自己去思考。

李斯《諫逐客書》不光是一篇文辭優美的鴻文,更蘊含著高深的智慧

《諫逐客書》成了千古範文

李斯的勸諫也並不逃避現實,逐客令是因為“客負於秦”而引起的,但李斯通過論證,證明了這種邏輯是荒謬的。但如果不能更充分地進行說明,容易給人狡辯和推脫的感覺,所以,李斯筆鋒一轉,提出“客何負於秦?”的反詰,從而更充分地把秦王的思維停留在“客卿有功於秦”的層面上,“向使六世秦君卻客而不納,疏士而不用,秦國豈有變法之功,強大之實也!”,前面的舉例和此處的反向假設相結合,李斯的論點顯得更加的毋庸置疑和一目瞭然。

這種排山倒海的氣勢由正面與背面雙向夾擊,也迅速地瓦解了秦王逐客的心理防線。

真正語言的藝術和價值還是體現在能夠言之有物並投其所好。李斯的文章需要能夠對秦王產生強大的說服力,還是在於他把握了秦王想稱霸天下的心理,這才是語言策略設計時所應真正把握的核心與靈魂。

從秦國發展的歷史和未來進行舉例,讓秦王放下心理上的戒心,但這依然不夠火候。所以李斯緊接著一氣呵成地在文章第二部分設喻說理,用比較論證的語言策略指出“物盡其用,產地非秦並不重要”,再在以此推進,告誡秦王,人才遠比色樂珠玉重要得多。如此以來,李斯的觀點便變得有血有肉了。該部分結尾時,李斯又抓住秦王想稱霸四海的心理,說道“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使得其勸諫的目的和落腳點相當有高度和說服力。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巧妙而不失霸氣。縱橫其中的多層次比喻使得文章飽滿有力,如以珠寶等物為喻,設問作結;以玩好美女為喻,進行推論;以音樂為喻,進行對比;以人和物作比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之結論。

不光文采四溢,更是乘著光華之色震撼人心;不僅邏輯嚴謹,目標清晰,還能讓人享受到語言上的淋漓盡致與難以言說的美感。

李斯《諫逐客書》不光是一篇文辭優美的鴻文,更蘊含著高深的智慧

李斯以一文而流芳百世

最後,自然是畫龍點睛之筆了。在前番語言策略運用上大獲勝利的情況下,李斯乘勝追擊,給了秦王臨門一腳。最後一部分李斯用正反結合的方式指明,驅逐客卿必不能行。逐客等於是

“藉寇兵而齎盜糧”,而廣用人才才是“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的原因,直接挑明客卿對於統一大業的不可或缺,如果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諸侯,則秦國霸業難成。這裡不僅有古今對比,還加入了敵我對比的策略,分析了兩種做法帶來兩種不同後果。古代五帝三王“不卻眾庶”而無敵天下的例子緊扣著秦王的野心,納客則能統一天下,逐客則有亡國危險,這種利害關係的對比使得秦王“別無選擇”,可見李斯語言運用之妙。

最後一段收結全文,再次緊抓秦王的思想要害,闡述“逐客”對秦國的傷害,有鋪墊有張揚,文章至此已經非常說服力了。同時,這也再次呼應了文章開頭提出的總論點“竊以為過矣”。全文到此結束,秦王也早已幡然大悟。李斯勸諫的目的順利達成,這就是運用語言策略的智慧所在,能扭轉乾坤進而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通過上文的分析,

我們對《諫逐客書》的語言特點可以簡單歸納:

第一是引事實設比喻重鋪敘,言辭有力,說理透徹,每個例子都極具說服力,往往能刺激到秦王。

其二是結構上既曲折多變,又嚴謹有序。在論說泰王對物的態度時,幾層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一會兒順說,一會兒倒說,一會兒正敘,一會兒反詰;或者略換幾個字,或者捎變一下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行文上前後呼應一氣貫通,全文不枝不蔓,緊湊縝密。

其三是多用排比和對偶句造成文章雄渾奔放的氣勢。語言形式整齊錯落,音節上抑揚頓挫,使全文增強了溜溜不絕,雄放不羈的氣勢。當然最關鍵之處在於運用語言策略時抓住秦王內心意圖成就霸業的真實想法,所有語言策略的運用都在為此目標服務,從而得出無客卿無霸業的結論,這正是李斯的過人之處。

結語

李斯《諫逐客書》不光是一篇文辭優美的鴻文,更蘊含著高深的智慧

李斯最後雖然被趙高害死,但是其才華無法掩蓋

這篇文章是一篇勸諫文,要否定君王的決定,並讓其接受自己的觀點,是很有難度的。李斯本也是原有決策的利益受害者,但是他並沒有從自己的角度去據理力爭,而是站在“跨海內製諸侯”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高度,來剖析說明逐客的利害得失,這反映了李斯的格局是非常高的,也是極具政治智慧的。

文章所體現的不分區域,知人善任的思維,在今天也有十分重要的學習意義。

《諫逐客書》識高文亦高,它不僅思維可貴,並且辭采豐厚,文思橫溢,寫作技巧十分卓越。且語辭華彩,意正詼嘲,語奇字重,兔起鶻落,可謂駢體之祖,具有劃時代的地位和意義,把其稱為先秦第一鴻文實至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