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县常家镇:壮大村集体经济 让“钱袋子”鼓起来

庆云县常家镇:壮大村集体经济 让“钱袋子”鼓起来

近年来,常家镇史家坊村高度重视村级集体增收,在“活”字上下功夫,创新组织方式、加强党建引领、激活改革动力,通过清理土地资源、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等模式,因地制宜用好“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盘活村级集体资源,促进村集体增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一条韧性足、可持续强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整合土地资源 村集体经济“活”起来

“村里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产业,落脚点在哪里?发展方向在哪里?”史家坊村支部书记周荣森和村“两委”成员开始琢磨起“致富经”,研究如何向土地要效益。经多方考察,群众代表集体讨论,并结合镇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规划,他们便将党支部创办合作社发展农业种植,作为村庄发展的主攻方向。“没有经验可借鉴,那就干出经验来;没有模式可照搬,那就创出模式来!”周荣森在村支部大会上说的话,今天听起来仍然掷地有声。

据了解,史家坊村积极推动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使村集体经济这盘棋“活”起来,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史家坊村集体共有机动地200亩,全部采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在镇招投标中心的指导下,邀请经管、纪委、财政等相关部门参与,公开进行招投标,全程接受群众监督,杜绝了暗箱操作,避免了集体利益受损,最大限度的实现村级集体土地增收。

庆云县常家镇:壮大村集体经济 让“钱袋子”鼓起来

2020年麦收后,史家坊村200亩承包地将到承包期限,届时将另外进行公开发包,预计每亩承包地每年承包价格在700-800元之间,仅此一项,将可实现年集体收入12万元左右。

领创办合作社 村集体增收“新”起来

“要让钱生钱,就必须要有产业。经过我们村两委成员的酝酿讨论之后,我们最终决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的模式搞种植。不仅节约时间、节约人工,村里的人们也有时间去镇上打点零工多挣份收入了。”史家坊村支部书记周荣森一边介绍一边乐呵呵的介绍道。

2017年10月,史家坊村党支部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注册成立了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全村65户200.4亩土地入社。合作社采用保底+分红的经营模式,每年每亩入社群众可得到不少于800元的收益,集体可分得剩余收益的10%。合作社实行种植、收割、肥料、喷药、管理等“五统一”,与镇为农服务中心、粮食烘干服务中心合作,打造了县级示范社,获得50万元扶持资金。该合作社用扶持资金购置联合收割机(玉米)一台,除满足自用外,同时服务周边村庄群众,年收益3-4万元,有力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自从加入村里的合作社之后,生活更有指望了,地里的活不仅不用我们自己受累了,我还能省下时间到附近的厂子里干点活,孩子也都成家了,我们老两口就能攒下钱好好享受享受啦,哈哈哈……”史家坊村的史桂云一想到越来越好的日子不禁笑出了声。

集中打造联合社 村集体收入“稳”起来

“把地交给村里,就不用操心了,我们直接当起甩手掌柜了,就连存储粮食、往外卖这种本应该我们发愁的事情,村里都帮着我们解决了,给我们提供销路之后,收入倒比之前多了很多。”王景元指着自己家的地说道。

据悉,2018年,史家坊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与建业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联合社,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建业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300万元建成粮食烘干服务中心,主要从事玉米脱粒、仓储、烘干,烘干塔日烘干能力200吨。建成的粮食烘干服务中心与寿光等地5家淀粉厂、饲料厂签订粮食供应合同,保障了产有销路。史家坊合作社玉米收割之后,由烘干服务中心负责脱粒,并直接联系淀粉厂、饲料厂,直供末端公司,消除了中间环节,实现了最大收益,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效益和稳定。

“只有村集体经济上去了,才能给老百姓办更多实事。”看着村子周边绿油油的麦田和在文化广场上跳着广场舞的村民们,周荣森斩钉截铁地说道:“下一步,我们还得加把劲,让更多老百姓过上挣钱、省心的好日子,更好的感受到我们村里的新变化。”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刘蕾

庆云县常家镇:壮大村集体经济 让“钱袋子”鼓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