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77《雁門太守行》李賀

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唐詩三百首‖77《雁門太守行》李賀


註釋

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黑雲:此形容戰爭煙塵鋪天蓋地,瀰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

唐詩三百首‖77《雁門太守行》李賀


摧:毀。

甲光:指鎧甲迎著太陽發出的閃光。

金鱗:是說像金色的魚鱗。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製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燕脂,即胭脂,這裡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現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戰場血跡。

臨:逼近,臨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

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響亮。

報:報答。

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

玉龍:寶劍的代稱。君:君王。

賞析

李賀的不少詩向稱難解,這一首解者紛紜,卻莫衷一是。對於詩意的理解也異常分歧。

這首短詩,後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確與戰鬥有關。但前四句 著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 明確描寫。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於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 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一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為 有內在聯繫的整體。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後四句卻比較顯豁。說清後四句, 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先看後四句。“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 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徵,如“紅旗半卷出轅門” 之類。“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麼,“臨易水”之後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後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一、“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二、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爭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將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鬥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於“雲”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雲”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徵意義。“雲”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徵我軍而是象徵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讚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雲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雲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繫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裡”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於“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後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於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徵,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於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象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在《雁門太守行》裡,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後兩句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設色和造型。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築臺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臺為“黃金臺”。“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臺”,是求賢若渴的象徵。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臺”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名家點評

高棅《唐詩品彙》:劉雲:有此一語方暢(“角聲滿天”句下)。此等景不可無(“塞上燕脂”二句下)。起語起。賦雁門著紫土本嫩。後三語無甚生氣,設為死敵之意偏欲如此,頗似敗後之作。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語少而勁,轉出死敵意,憤咽。範梈曰:作詩要有驚人句。語險,詩便驚人。如李賀“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照日金鱗開”,此等語,任是人道不出。周敬曰:萃精求異,刻畫點綴,真好氣骨,好才思。顧璘曰:詞奇而俊,前輩所稱。陸時雍曰:“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二字難下;“霜重鼓寒聲不起”,語甚有色。周珽曰:今觀其全首,似為中唐另樹旗鼓者。至末二句,雄渾尤不減初、盛風格。……長吉詩大抵創意奧而生想深,萃精求異,有不自知為古古怪怪者。他如《劍子》、《銅仙》等歌什,輒多嘔心語,宜為昌黎公所知重也。

沈德潛《唐詩別裁》:陰雲蔽天,忽露赤日,實有此景(“黑雲壓城”二句下)。字字錘鍊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

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沉雄乃爾(“黑雲壓城”二句下)。警絕(“霜重鼓寒”三句下)。


唐詩三百首‖77《雁門太守行》李賀


李賀(約公元790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圖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大家關注,將會不斷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唐詩宋詞!感謝大家支持,也可以私信,我給大家完整的《唐詩三百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